穿过南长街、借过南下塘,尽管沿街都是花花绿绿的小店,但与隔水相望的大窑路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残破的古窑砖墙上被野蛮地生长的树木枝干从生,回想当年曾经火光映天,盛极一时的窑群,如今也被时间演绎成了斑驳潦倒的印记。 大窑路的窑址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公元1366年明王朝建立之前,朱元璋便下令举全国之力来扩建南京城池,修建皇城的时间长达27年,光城砖就用了上亿块,当时江浙大部分州、府、县都承担了烧制城砖的任务。无锡城作为京杭大运河中唯一一个”抱城而过“的河段,便在大窑路上建起了窑群。 相传,朱元璋对城砖的要求极高,验收墙砖时需达到”断之无孔,敲之有声“的标准,如果达不到标准,必须退回重烧,再不合格就要抄家杀头。 无锡砖瓦窑烧制的城砖质量上乘,经过层层把关挑选出的精品,通过古运河被源源不断地运往了南京,现在南京的古城墙上,仍能找到有”无锡“字样的铭文砖。从明代的城墙砖到清代的金砖,古运河边上的砖瓦窑出产的砖瓦受到了皇家的青睐。 这里最兴旺的时期,有窑百座,做坯、运坯、装窑、烧窑、出窑至运销,上百座窑火日夜不息,从事窑业的人近万,民间还有“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尽烧窑“的说法,可见当时窑业的繁荣。 解放初期,这里的砖窑还继使用,直到1969年,才结束手工烧窑的历史。目前尚存的40余座砖窑的遗址,其中有19座仍保存完好。 如今,这40余座窑址大多被居民的房屋包裹,老窑的砖墙之上也长出了粗壮的树,让原本密封的窑壁挤的歪歪扭扭,像是一位老者,沧桑中带着破败,萧条中有着沉寂。 走近大窑路,很难把它跟繁华的南长街景区联系在一起,大多数来此旅游的人,也都走到伯渎桥便会转身离去,就像这么多年来,大窑路从未真正被人重视过一样,而这里隐藏着的几十座老窑,却是这座城市唯一的历史见证人。 ![]() ![]() ![]() ![]() ![]()
|
|
来自: 共度朝夕pclwol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