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城记|《无问西东》也曾在四川上演

 lcttcl6789 2019-01-03

        电影《无问西东》里,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南联大真正无问西东的求学、“国破山河在”的悲愤崛起和自由洒脱的精神。而在抗战时期的四川,这里的两座城市同样饱满有力地展现了知识分子艰苦卓绝的气息。

        正在成都博物馆三层坡道展厅展出的《双城记:成都·宜宾》,就向我们讲述了当年的故事。


华西坝上群贤毕集 抗战大后方的治学之地



抗战时期,国家文化教育西迁,东部大专院校与高等研究机构泰半留驻西蜀。其时国内四大文化中心,成都、宜宾即据其二。1937年起,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等先后进驻华西坝,借用华西协合大学的校园、校舍等资源,拉开五校联合办学的序幕。是时华西坝群贤毕集,盛极一时,成为大后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时称华西坝“五大学联合时期”。


1942年五大校长合影,(左起)燕大梅贻宝、金女院吴贻芳、金大陈裕光、华大张凌高、齐大汤吉禾



 “兵荒马乱”之际,五校师生不仅面临着生命危险,经费紧缺、生活困窘也是摆在其眼前的巨大难题。彼时华西协合大学校长张凌高说:“个人以为无论时局是何等艰苦,能开学就开学,多上一节课,就多上一节课。这都是学校上所以报效国家,下所以成全学生。”在如此不安定的环境下,全校师生以热血、以激情积极应变,而我们则有幸能透过流传的事迹、文字和照片,还原其时其地笔耕不辍的大师们以及刻苦攻读的莘莘学子。


教会五大学联合办学、互相合作,保存了我国高等教育力量,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和革命、民主志士,不仅促进了西南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先进思想的传播,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


永远的李庄记忆 同济大学以匾谢李庄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十六字电文,改变了李庄这座川南小镇。1940年后,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云集于此,使李庄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四大文化中心之一。在宜宾市李庄镇村民何详祖家中保存的一块木匾,把这段历史再次拉向人们的视野,也将抗战时期同济大学与李庄的渊源娓娓道来。

同济大学李庄徐祝罗匾



整块木匾采用楷书烫金,共计484字,完整可辨的为458字,根据刻法及走向另可辨识出12字。“李庄为蜀……播迁兹土,得与地方贤达相过从,深自幸也。越明年,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始入川,而李庄巨宅足以应学校之需要者,征用尽矣。士绅罗南陔以其祖集成公祠相假,且不受租金,附职师生始克絃诵不辍,谊至深厚也……”文末除了落款,还有徐诵明、祝元青、轼游、逊蓝的印章。

木匾上的400多字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既描述了同济大学内迁李庄的历史背景,赞颂了当地乡绅罗南陔对内迁“下江人”的鼎力支持,记载了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并迁建新舍的校史,还说明了撰书该匾的用意——赞誉和感谢罗氏家族在保民、兴学等方面的壮举。

除了同济大学,在当时的李庄,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科研和教育机构也坚持不懈地继续开展工作。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梁思永等留驻李庄达五、六年之久。各学术机构广泛合作,组织科学考察、进行学术研究,为传承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之兴盛,教育先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天的蜀地,学风依旧兴盛、教育文化成就斐然,成都、宜宾两地功莫大焉。



展览名称:《双城记:成都·宜宾》

展览地点:成都博物馆三层坡道临展厅

展览时间:2018年11月11日——2019年2月24日




参考资料:

1.张丽萍:《自西徂东:复生于东方新生态——华西协合大学的创轫及其立校特色》,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2.李娟:《华西坝教会五大学联合办学研究》,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3.文章:《历史回眸:华西协和大学的建校与解体》



更多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