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庄散记(上)(《从川西到川南》之五)

 学亮书屋 2022-12-24 发布于湖南

李庄一瞥

李庄散记(上)
如果我问:李庄在哪里?十之八九,估计没几人晓得。
如果再告诉你: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最艰苦卓绝之时,即使是国际邮件,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就能准确无误收到。对此,你会否有一种久违的孤陋寡闻的感觉?
我也属于孤陋寡闻者之一。虽然李庄听起来如此有名,有名到邮件不用从大地名写到小地名,有名到庄名前可冠以“中国”二字,可是此前我对“李庄”,确实一无所知。
我是因为想去宜宾走走,无意中听说她的名字的。
宜宾在川南,金沙江与岷江在此汇合后统称长江,是故宜宾是“万里长江第一城”,又刚好在我进出四川的高铁之路上,自然想顺道一游。
我知道,宜宾是酒都,可惜我对酒不感兴趣,还有竹海,只是湖湘也多,自然缺少吸引力,那么去看点啥好呢?
借助网络,诧异中,我发现了神奇的李庄。

李庄古镇

她是千年古镇,且在宜宾以东19公里的长江边,因此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镇”。嗯,单凭这个名头,就值得去看看。
最不可思议的,她还是抗战时期大后方四大文化中心之一,另外三个,是成都、重庆、昆明,都是大城市。而李庄却以一个村庄、3千余人的瘦小之躯,接纳了国立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所、人类所)、中央博物院、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学研究院、中国大地测量所等10多所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共1.2万余人迁入,从而为战难中的一大群读书人提供了一张“安静的书桌”。
慧光寺:同济大学本部旧址
正是在李庄的怀抱中,一批如雷贯耳、令人景仰的学术大师成长起来,为我国诸多现代学科的建构,做出了开拓性、奠基性贡献:梁思成被誉为“中国建筑科学之父”,李济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李霖灿被誉为“东巴文化之父”,童第周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凌纯声是中国民族学的开拓者,吴定良是中国体质人类学的奠基人……
李庄6年,同济大学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不少人后来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之材,如吴孟超、王守武、唐有祺、吴式枢、王守觉、卢佩章等院士……
真没想到宜宾还有如此英雄的所在,真没想到李庄还有如此伟大的壮举!我不禁怦然心动了。

祖师殿: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

而最终促成同济大学入驻李庄这一壮举的,是1940年8月,一封由李庄人发出的“十六字”邀请电报: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这电文至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
这掷地有声的文字背后,该是站着一群多么富有远见、勇气、责任和担当的人呢?
带着敬佩和迷惑之情,我决定走进李庄的人和事。

李庄街头的居民交通车
从宜宾西站到李庄,点对点有趟公交,让我对李庄之行有了第一好感。曾到过一些景区景点,口头上说致力打造,实际连过路公交都少得可怜,进进出出都折腾,怎不让人心生憾意呢?
因为预定的酒店在古镇东北角,便在最近的公交站下了车,向北直行几百米,就到了古镇的步行入口。中间隔离门上,上一行醒目标着“中国李庄”几个大字,下面一行小字,写的是“中国文化的折射点 民族精神的涵养地”,字里行间,无不昭示着那段抗战历史带给李庄的特殊荣耀和崇高地位,也让人不由得心生敬意。
夜幕下的李庄古镇入口
入得门去,路左,行道树下,一溜红色的电动小公交,颇为吸人眼球。其车顶有“居民交通车”标识,车身有“中国李庄”的文字和图案,还有“长江第一古镇 大师学者故乡”的豪语,稳稳透出一种国际范。
后来我知道,这车是免费车,每天穿行于古镇的大街小巷,居民可坐,游客也可坐,随叫随停,随上随下。这在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走路嫌远打的不值的李庄,真是太可人心了。李庄算是把服务做到了心坎上。
不由得对李庄有了第二重好感。

李庄奎星阁

入住后稍事休整,我便出了房门,准备寻幽览胜去。
门口是奎星路,左转没几步就到了路的尽头,那里立有高高的奎星阁,看起来还颇新。这是李庄的历史文化标志,可惜门关着,不知是不是因为疫情原因。
李庄本有一座建于清代的奎星阁,被梁思成誉为上海到宜宾两千里间最好的楼阁,还是李庄“四绝”之一。谁知却被毁于“文革”,无福一见了。眼前这座,是1998年易址复建的。“文革”真是一场文化浩劫,数不清的历史文化古迹都被它毁于一旦。无语的是,至今还有人对“文革”痴迷神往,也不知是哪根神经出了问题。
从奎星阁出发,一条路沿江折向西偏南,这就是顺河街,古镇的一条沿江主街,许多古建筑就聚在附近,抗战时就成了同济大学和其它科研机构的所在地。碰上的第一处,叫南华宫,须从小巷拐进去几步。指示牌告诉我,这是同济大学理学院旧址。可惜也是朱漆大门紧闭,不见当年模样。
南华宫:同济大学理学院旧址
当年迁入的众多机构大都安置在分布全镇的众多庙宇道观里。比如同济大学的理学院在南华宫,工学院在东岳庙,医学院在祖师殿,本部在禹王宫(今慧光寺)。
专家学者和师生们的住宿,则靠租用私宅民院来解决,全镇每一户人家,均住进了避难人员。为了给来客腾出房子,许多原住民纷纷投亲靠友,去了乡下。
据说李庄有“九宫十八庙”,像建筑于清道光时期的东岳庙、禹王宫、祖师殿、天上宫、张家祠等,建筑于清光绪时期的南华宫、王爷庙、桓侯宫等,这也是李庄敢于主动邀请并能够接纳同济大学等机构一万多人的底气所在。
李庄码头
小小一个村庄,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宫观寺庙呢?
李庄原是一个长江边的小渔村,由于地理位置绝佳,唐代以来就是川南商贸、文化、经济重镇之一。明末清初因为“湖广填四川”,迁入了大量外省人,如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的人,行业商会、同乡会等民间组织蓬勃兴起,祠庙、会馆、寺庙、祠堂等公共场所也伴生建了起来。像后来同济大学本部入驻的禹王宫,最初就是湖广会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迁驻的,就是张家祠堂。
估计建设者们谁也没想到,几十上百年后,因为一场战争,这些宫观寺庙竟然会发挥出如此超常规、超历史的文化保护作用,并在李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家祠堂:中央博物院旧址
李庄与同济大学等结缘,其实是偶然中的必然。
“七七事变”后,同济大学由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吉安,再到广西贺县、云南昆明,已前后迁移五次。1939年,眼见昆明又将告急,遂决定再次内迁,并委托在宜宾的同济校友代为物色地方。
本来,最有能力接收的应是南溪县城,但县城里的乡绅们担心人口激增会导致物价上涨,甚至危及民风,以“小庙供不起大菩萨”婉拒了,这才给了在地图上连名字都没有的李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历史性责任与机遇来临时,并非每个人或地方都能意识到一点,很多因为短视、胆怯、本位等等不敢出手,而与此失之交臂,连同千载难逢的荣誉和隐含其中的巨大利益。
而勇敢选择抓住的人或地方,自然是另外一种全新的命运和无上的荣光。这种故事其实屡见不鲜,当年的李庄之于同济大学,后来的合肥之于中科大的佳话,都是如此。(未完待续)
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