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象李庄一

 久戈也 2019-02-09

2018.12.24 信心 阅读 127音乐

 

2018年12月13日,阴。

  今天我和黄兄乘火车到达宜宾,然后转乘公交车来到李庄旅游。到达李庄客运中心时,已是下午近5点。找到住宿放下行李后,我们便在街上随意转了起来。

李庄位于宜宾市东郊,长江南岸,距宜宾市区约18公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黄昏时分,小镇游人不多,一些商铺已关门,小镇呈现出难得的安祥和静谧。李庄镇街道很窄,即使正街也不到十米宽,主街两旁小巷很多,迂回曲折,随地势上下起伏,布局很别致。

  沿石燕街、正街往北走,其尽头处便是茫茫长江边上。江边景色很美,远处山色朦胧,雾霭迷漫,开阔的江面烟波浩淼,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小镇江边两岸有十多个大小码头,以客运为主,客轮可沿岷江北上乐山,沿长江东去泸州、重庆。由于这里是长江上游,航运似乎并不特别繁忙,但近千吨的大货船仍不时从这里通过。

  李庄码头离宜宾港很近(不到5公里),算得上是宜宾港外延部分。宜宾港称为长江第一港,近年来发展很快,2017年货物吞吐量已达1392万吨,据说到了2030年货物吞吐量可达7537万吨,到那时,李庄码头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李庄古镇名胜古迹颇多,有“九宫十八庙”之说,现尚存禹王宫、天上宫、南华宫、文昌宫、东岳庙、祖师殿、张家祠、罗家祠、旋螺殿和王爷庙等旧址。

  顺长江边滨江路往东走,我们首先来到了奎星阁。

奎星阁在小镇的东北角,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原为三层全木结构亭式建筑,雄伟挺拔,十分壮观,当时具有船运导航的作用,为李庄标志性建筑。只是原建筑在文革期间已被拆毁。现在我们见到的奎星阁为1998年重建,里面由一家酒店经营,登上阁楼可以眺望长江水和来往的渡船。

  在奎星阁的西边,有南华宫旧址。南华宫又名广东会馆,位于滨江路下段,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光绪二十二年重建。目前会馆正殿、两边厢房和山门俱在,并有数家居民在此居住。正殿面阔七间,长达三十余米。虽然房屋已多次改动,且墙柱破旧不堪,但从正殿两侧尚存的青砖雕花风火墙上,仍可见到它当年的伟岸风采。

  1940-1946年,李庄南华宫被同济大学理学院借用。据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曾在此任教授,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也曾来此演讲过。

  抗战时期,为避免日军破坏,全国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等纷纷内迁,其中,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营造学社、大地测量所和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陆续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辗转内迁到李庄镇,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才陆续迁回原处。这对李庄的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李庄也因此成为了抗战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


  出了南华宫,我们穿梭了几条小巷。天色渐晚,便到一家酒店吃饭,要了一份白肉,两个素菜,味道还不错。

  李庄美食较有名气,特别是“李庄白肉”,选料讲究,刀工细腻,鲜香麻辣,诸味协调,堪称李庄的一张名片。

2018年12月14日,阴,间或小雨。

早晨天刚亮我便起床,继续游览李庄古镇。

小镇很安静,在慧光寺街中段一坝子中央,见耸立着一尊“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纪念碑外饰米灰色花岗石,造型简洁,朴素典雅。该纪念碑始建于民国28年(1939),由“南溪县李庄镇机关团体公民谨竖”。

李庄原属南溪县管辖,据载,抗战期间,南溪县出征将士为16492人,其中阵亡214人。民国27—34年(1938—1945)政府先后在县城、李庄、大观等处建立四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规定每年3月29日举行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烈士灵位入祠典礼。1949年后,四座纪念碑及忠烈祠均被拆毁。

看来,这座纪念碑应是最近几年重新修建的。

  李庄镇政府设在小镇中心处,侧面便是玉佛寺,高大的风火砖墙飞檐翘角,古香古色,给机关驻地也增加了不少历史文化气息。

  慧光寺位于小镇北端,紧邻长江。寺庙由山门、戏楼、正殿、后殿、及厢房等组成,建筑高大,气势雄伟。

  虽然慧光寺是佛教圣地,但感觉建筑布局及样式与佛寺有明显差别,有点像会馆类建筑。原来,慧光寺的前身叫“禹王宫”,是纪念大禹治水的专祠,以后才逐渐演变成了佛教寺庙。

  由于时间尚早,寺庙还未开门,但大门却虚掩着,于是我便轻轻地推开大门,走了进去,里面似乎还在维修,显得较零乱。

  禹王宫始建于清道光11年(1831),是李庄现存最大的古代建筑群。寺内戏台很有特色,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戏台之一,台基上有反映古代戏剧故事的精美浮雕。慧光寺石雕很有名,其中尤以正殿下面的九龙石碑最精美。石碑雕刻有九条穿梭遨游于云海中的神龙,龙口中还含有一颗可以转动的宝珠,雕工很是精到。

抗战时期,禹王宫为同济大学本部征用,1942年5月同大35周年校庆就在这里召开,同大和江安国立剧专还在寺内戏台上联合上演曹禺名作《雷雨》和《日出》等。

解放后禹王宫改为粮站仓库,1992年恢复佛教活动后,更名为慧光寺。2001年8月,同济大学在此授牌为“四川李庄同济大学爱国荣校教育基地”。

  出了慧光寺,我们从正街往西向小巷深处走去。

  李庄镇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但城内街巷很多,据说至今仍有18条明清街巷,如席子巷、羊街、水井街、线子市街等。这些街巷道路皆由条形或方形石板铺砌而成,蜿蜒曲折,很是耐看。两边房屋皆青砖灰瓦,雕窗画栋,高低错落有致,徜徉其间,有一种时光倒流感觉,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我的家乡新繁镇街景大概也是这个味道。

  从席子巷、羊街往西走,在一个僻静的交叉口处,我们见到了文昌宫旧址。

  李庄文昌宫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过去供奉文曲星(文昌君)的庙宇。如今,文昌宫主体建筑早已毁圮,仅剩下这座布满精美浮雕的石砌山门。山门为四柱三开间,重檐歇山顶,上镶嵌灰雕和砖雕图案,有龙凤呈祥饰、緾枝花纹饰等,石质仿木结构。由于岁月的侵蚀,山门石质表面有不少地方已经风化剥落,上面长满了很多荒草,但山门却依然巍峨挺立,仿佛要向游人述说古镇当年的繁华与沧桑。

  羊街往北尽头处是滨江路,从滨江路往西走,有一处开阔地带,中间伫立着一尊帆船状雕塑,这便是“李庄同济纪念碑”

  李庄同济纪念碑坐落在小镇西北角长江边的广场上。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师生落难,四处漂流,李庄民众以一纸“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16字电文盛情相邀,同济大学因此与李庄结下了不解之缘。

现在,同济大学在李庄旧址建立了“爱国荣校教育基地”,每年派研究生来李庄支教,并出资协助李庄搞好城镇设计规划和建设。小镇现很多地方皆以同济命名,如“同济广场”、“同济大道”、“同济医院”等。

  在军民街29号处,一座高大的青砖门楼吸引住了我,走近一看,原来这就是李庄著名的历史建筑------祖师殿。

  祖师殿又名真武宫,是由原李庄帮会组织天灯会集资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修建。占地4349余平方米,为前后四合院式建筑。修建之初供奉玄武祖师,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因创办“南溪县李庄镇中心国民学校”需改建,而折去山门和戏楼,另用青砖砌成校门。门额上之校名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清晰可辨,特别是大门的砌砖工艺及多种图案,至今为许多泥工奉为楷模。

  祖师殿是当年同济医学院所在地。据说当时有位老乡曾爬到祖师殿墙上,看到下面有人在解剖尸体,吓得滚了下来。于是便传开了同济师生吃人的谣言。为平息谣言,同济大学举办了数次科普展览,邀请当地民众参观,从而平息了民间谣言,普及了地方卫生科普知识。

  祖师殿供奉神像如今均已不存,但殿堂建筑仍在,现辟为“同济医学院旧址纪念馆”。

  祖师殿门外是席子巷,这是一条由青石砌成的老街。李庄古镇街道和建筑均保存完好,能原汁原味地将明清时期蜀南乡镇风貌呈现出来,几乎没有任何“做旧”的痕迹。

  小镇有不少四合院民居,均有上百年历史,如胡家院子、刘家院子和王家院子等,青一色的石基砖墙,门楼高耸,做工精致,让人感叹不已!


  关于李庄名称的来历,据说小镇境内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立桩”,久而久之,人们便将“立桩”作为此地称谓,并将“立桩”改成了李庄(谐音)。

  李庄虽是一个场镇,但历史悠久,据载春秋战国时期为古僰人聚居地,属古僰国、僰候国地,南朝梁时置南广县,县治所就在李庄。即使到了清代,李庄仍是南溪县境内最大的场镇。因此,古时的李庄,其行政级别应比现在还要高一些。

只要了解这些,对李庄镇为什么有这么多历史文化古迹就不足为奇了。

  这便是李庄镇上最宽的一条街,称为正街。

  老镇上几乎没有现代化建筑,多是一至二层的老式青砖瓦房,纯朴自然,乡土味十足,漫步其间,有世外桃园之感。

(未完待续)

阅读 12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