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谱〉品评》一百讲 王根权著 第九十七讲 评书论 第六十七章 知 与 不 知

 藍天追雲 2019-01-03

第九十七讲 

              评书论 第六十七章

知 与 不 知

 

一、原文

至若老姥遇題扇,初怨而後請;門生獲書機,父削而子懊。知與不知也。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    

二、注释

①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后请:事见南朝虞稣《论书表》:“旧说羲之罢会稽,住蕺山下,一老妪捉十许六角竹扇出市。王聊问:‘一枚几钱?’云:‘值二十许’。右军取笔书扇,扇为五字。妪大怅惋云:‘举家朝餐,唯仰于此,何乃书坏!’王曰:‘但言王右军书字,索一百。’入市,市人竞市去。妪复以十数扇来请书,王笑不答。”《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竟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②门生獲书机,父削而子懊:事见南朝虞稣《论书表》:“(羲之)又尝诣一门生家,设佳饌供亿甚盛。感之,欲以书相报。见有一新棐床几,至滑净,乃书之,草、正相半。门生送王归郡,还家,见父已刮尽。生失书,惊懊累日。”《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③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所流行的一句话,齐国贤士越石父对晏婴曾说过类似的话。《史记·管晏列传》《吕氏春秋·观世》和《晏子春秋·晏子之晋睹齐累越石父解左骖赎之与归第二十四》篇中对此均有记载。《史记·管晏列传》载:“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庭入为上客。”

④曷足怪乎: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三、译文

至于像那位卖扇子的老婆婆,在蕺山下遇到了王羲之。王羲之在她的扇子上题书,开始老婆婆不理解,埋怨将其扇子弄脏了卖不出去。来到集市以数倍的扇价出售后,再一次请王羲之为其题扇。王羲之的一位门生,得到了王羲之为其书写在几上的书作非常高兴。后来,他的父亲将字迹刮掉了,这件事使他非常懊惱。这些都是对书法的理解与不理解这一认识上的差异所造成的不同结果。一个有才能的人,遇到了不理解自己的人,他的才华就不能得以尽情地施展发挥,只有遇到了理解自己的人,他的才华才能够得以尽情地施展发挥。像卖扇子的老婆婆埋怨王羲之书坏了扇子,门生的父亲削去几面上的墨迹,书法评判品评中的所谓“识者”们的胡评、乱评、瞎评、错评,这些全都是缘于他们对书法的不理解和对别人的不理解。主观上的不知,致使了行为上的差失。他们不懂书法艺术,不辨书法作品的优劣高下。他们的所做所为全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大可不必责怪他们!

四、品评

至若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后请”句。“至”,至于。“若”,像。“老姥”,年老的妇女。“遇”,相逢。“怨”,埋怨。“请”,请求。“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后请”,说的是王羲之题扇的故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至于像那位卖扇子的老婆婆,在蕺山下遇到了王羲之。王羲之在她的扇子上题书,开始老婆婆不理解,埋怨将其扇子弄脏了卖不出去。来到集市以数倍的扇价出售后,再一次请王羲之为其题扇。

门生获书机,父削而子懊”句。“门生”,学生。“获”,得到。“机”,通“几”。“几”,小桌子。“书机”,在几面上写字,书写在几面上的字。“削”,用刀具去掉物体的表层。“懊”,烦恼,悔恨,心里不满意,却又无奈。这句话的意思是:王羲之的一位门生,得到了王羲之为其书写在几上的书作非常高兴。后来,他的父亲将字迹刮掉了,这件事使他非常懊惱。

知与不知也”句。“知”,知道,懂得,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都是对书法的理解与不理解这一认识上的差异所造成的不同结果。

“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句。“夫”,语气助词。“屈”,委屈,压抑,不能拖展。“知己”,理解自己的人。“申”,同“伸”,延伸,张扬,施展。这是一个被动语句,其中“士”是受事主语,“知己”是施事宾语。“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贤士越石父被齐相晏婴解救后对晏婴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是当时乃至后来很流行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有才能的人,遇到了不理解自己的人,他的才华就不能得以尽情地施展发挥,只有遇到了理解自己的人,他的才华才能够得以尽情地施展发挥。

 彼不知也,曷足怪乎”句。 “彼”,他们。这里的他们,包括了那些不理解别人的人,那些不懂书法艺术的人,还有那些不辨书法作品优劣高下,而在那里妄加评论的人,即前几章中所提到的书法评判品评中的所谓“识者”。“曷”,疑问代词,怎么。“足”,足以。“怪”,奇怪,责怪。“曷足怪乎”,就不足为怪了,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像卖扇子的老婆婆埋怨王羲之书坏了扇子,门生的父亲削去几面上的墨迹,书法评判品评中的所谓“识者”们的胡评、乱评、瞎评、错评,这些全都是缘于他们对书法的不理解和对别人的不理解。主观上的不知,致使了行为上的差失。他们不懂书法艺术,不辨书法作品的优劣高下。他们的所做所为全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大可不必责怪他们!

这一章讲的是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不理解,即“知与不知”。“知”,理解。“不知”,不理解。“知”,对待书法艺术是一种态度,一种作为。“不知”,对待书法艺术则是另一种态度,另一种作为。在这一章里,孙过庭先是引用了书法界盛传的有关王羲之的“老姥遇题扇”、“门生获书机”两则故事,用以说明对书法艺术的“知与不知”。继而又引用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贤士越石父对晏婴所说的话,“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来说明对书法艺术的“知与不知”。“老姥遇题扇”、“门生获书机”是对书法艺术的直接不知,这种直接的不知对书法艺术的作为也是直接的。“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则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间接的不知,这种间接的不知对书法艺术的作为则是间接的。通过“知与不知”直接与间接两种对待书法艺术的截然相反的认识和作为的对比,说明书法艺术、书法家以及他们的书法作品的“申”与“屈”,即遇到知己则申,遇到不知已则屈。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些都是因为他们不理解的缘故,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彼不知也,曷足怪乎!”

“老姥遇题扇”,老姥埋怨王羲之将自己的扇子“书坏”,这是不知。老姥知道什么呢?老姥知道,一家人的吃饭就靠卖扇维持,扇子“书坏”了,就没人买了,没人买,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就没有了着落。后来老姥又知道,王羲之所书的扇子价钱卖得好,出手快。老姥对待“书扇”的认识改变了,态度和行为也就发生了变化,从被动变成了主动,从埋怨变成了邀请。这里看得很清楚,老姥的“知”并非对书法艺术的深“知”,而是对书法艺术现象中价值现象的“知”,是对书法艺术现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知”,其“知”是一种狭隘的“知”。就是这样的“知”,在孙过庭认为也是可喜的,这种“知”总比“不知”好,“请”总比埋怨强。

门生对王羲之的款待相送,门生的懊恼说明了门生对“书机”的“知”。门生对“书机”的“知”,是因为王羲之为自己书写了“草、正相半”的学书临习范本,今后自己学书就可以对照着这一范本进行临习。门生的父亲“削机”,说明了其父的“不知”。不知这是儿子学书的范本,不知道这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难得的艺术珍品。“不知”的行为是“削机”,“削机”这一行为结果则导致了王羲之“机书”的消失。门生的“知”虽然是浅表的,是朴素一般的“知”,但就是这种浅表的“知”,朴素一般的“知”,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也是有益的,比起“削机”的不知要好得多。其父主观上的“不知”,引发了客观行为上的错误,这种错误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极为不利,事实上已经变成了损毁行为。历史上有多少优秀书法作品的丢失、被烧、被毁,不就是因为一些接触者的不知所造成的吗?书法艺术的发展既需要深广层次的“知”,也需要浅表朴素一般的“知”,在“知与不知”的问题上,“知”总是要好于“不知”。

“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士有“被知”与“不被知”的问题,书法艺术、书法家以及书法作品同样存在着一个“被知”与“不被知”的问题。上一章,孙过庭寄希望于中国书法评判品评能够出现蔡邕和孙阳那样“玄鉴精通”的“良评”。这一章,孙过庭用士的知遇与不知遇作比喻,希望书法艺术、书法家以及书法作品能够“被知”,能够被理解的人重视,能够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从而使中国书法艺术得以发展。

这一章的中心是围绕着“知与不知”展开的,孙过庭希望有更多的人“知”,希望他们认识书法、理解书法、支持参与书法的发展。但事实上是相当多的人“不知”,相当多的人“浅知”。这些人的“不知”与“浅知”使得中国书法不得以“申”而委于“屈”,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家连同他们的书法作品所面临的客观现实。在理想与现实存有如此悬殊差距的情况下,作为一位书法家、一位中国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先驱人物,孙过庭既没有放弃对自己理想的追求,也没有抱怨于这一现实,他知道这些都属意料之中的事情,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他敞开了自己坦然的胸怀,采取了从容的态度,“彼之不知,曷足怪乎!”他要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理论,他要推出自己的《书谱》,他要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书法、理解中国书法、参与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回顾中国书法史,大凡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普遍认知程度高,这一时期就有书法大家出现,就有优秀作品传世,书法艺术就发展。大凡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普遍不认知程度不高,这一时期则很少出书法大家,很少有优秀作品传世,传世的优秀书法作品的遗失和破坏则最为严重,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就慢。由此可见,“知与不知”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至为重要,作为书法人,不但要自己“知”,还要想方设法让更多的人“知”。

 更多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