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东芹老师解析怀素《小草千字文》草法舛误(末篇)

 来来永胜 2019-01-04

 


上面是《千字文》中“夙兴温清”一句中的“温”字,大家仔细看,会不会觉得此字和“溢”字草书区别不大。这个字的草法应该有两个问题, 分别是“昷”上部的“日”和下部的“皿”。先看“皿”,在草法课堂上曾经介绍过此字从篆书到汉简以及章草的形成过程,在今草中,下图这两种写法都是可以的,分别出自张旭《肚痛帖》中“益”字和孙过庭《书谱》中“温”字:


 

根据“皿”的草书写法,我们很容易看出下面这两个字都是“益”,它们分别出自张旭《肚痛帖》和王羲之《十七帖》:


 

“益”


而下图左是孙过庭《书谱》中的“温”,下部的“皿”更加清晰。对比下图右怀素写的“温”,你是否能看到怀素的草法似乎有些偏离了王羲之以来的晋唐古法?


 “温”


再仔细看,没错,怀素写得“温”字看起来很像是“溢”。那么我们来看看,怀素《小草千字文》中“去而益詠”一句的“益”又是怎样写的,下图这个字这是怀素的“益”,你们觉得对吗?你不觉得怀素写得“益”像是茯苓的”苓“吗?

 

 

下图左字是《小草千字文》中的“益”,右字是《急就章》里的“苓”,看二字写法上去几乎是一样吧?

 


 

再比如下面“盟”和“蓝”字,看一下“蓝”字的下部,有点拖泥带水、扭捏。很明显,怀素在“皿”的符号使用上比较任性随意。


 

我们再回头和大家复习一下正确的“皿”,分别写自王羲之、张旭、孙过庭、智永。

  

 
 

而怀素的”皿“字写法与上述四家均不合,我认为这不是一种创新,而是一种对古法的偏离。最后以《急就章》的“益”结束,以上可见“皿”字符的准确应用和一脉相承,要记住是两笔哟!

 







 

上图也是出自怀素《小草千字文》中“摄職従政”一句,四个字中有两个字有问题,你能否试着先看看?


答案是第二个字“職”,和第三个字“従”,为什么有问题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个字“摄”应该没有问题,属于约定俗成写法,第二个字,释文为“職”或“軄”,”職“的左边可以从”耳“,也可以从”身“,右边应为”戠“的写法。我们知道“耳”旁和“身”是共用的,在《玉篇》里就有:“耽,俗作躭”之说,二者道理相同。 如果怀素写得是“職”,则左右部分都不对,因为从上图看,他写的明显是绞丝旁。“職”的左边最起码应该如下图字的左边,它是“耳”与“身”的共用的草书符号。

 



但仔细看看上面孙过庭写的这个“職”字,右边“戠”和怀素一样写成“成”,似也不妥。“戠”这个字根其实是需要考辩的的,书中我有了自己的结论,现在把思考的过程向大家汇报!

 

刘东芹《新订怀素小草千字文》内页




上图是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写法,右边也作“成”,很明显孙过庭此字的写法出自智永。




从上面四图可知,《淳化阁帖》里有王羲之写的“識”,右边有一个“戠”很清晰。但我书中没有用王羲之的这个“识”,因为孙过庭书谱中这个“識”右边更简洁,且好记忆,加上宋克写得织布的“織”,右边基本和孙过庭统一,所以,我书中用了孙过庭的“識”字的右部作为“戠”的通用字根,因为只有这样,以后这些字我们也能轻松写出,如:膱、嬂、樴、蟙等。回头再看看怀素的“職”则很明晰,左右都有问题。







再看上图,即“摄职従政”中的第三个字“従”,无需过多论述。随便举几个例子就能看出问题了(见下图三个例字)。对比看看怀素写的,是不是有点格格不入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