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感肆虐,如何过好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为什么73 2019-01-04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小寒》

元稹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元旦刚过,1月5日又将进入小寒节气。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倒数第2个节气,虽然称作小寒,但是却比大寒还要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节气内。


小寒三候


一候丨雁北乡



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的,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


二候丨鹊始巢



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它们因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


三候丨雉始鸲



“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小寒养生



起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就告诉我们了冬天的养生之道:冬天万物生机都潜伏起来,故称为“闭藏”。此时我们不应扰动阳气,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


严寒时节应有充足的睡眠,起床和睡觉以日出和日落时间为准,这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我们还要避免严寒,保持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出汗,避免闭藏的阳气受到影响,这就是适应冬天的调养。


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就要损伤肾气,到了来年春天,就要发生痿厥之病,使我们适应春天生发之气的能力降低。



防 寒


小寒为一年之中最冷的日子,尤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肺病、关节病的患者,尤其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因血管、气管或支气管、关节等器官组织受到冷空气刺激骤然收缩诱发或加重疾病。


在应对严寒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添加衣物,但往往身上穿得十分厚实而忽视了头部的防寒。头部是人体的神经中枢所在,并且头为诸阳之会,所有的阳经都上达于头部,因此要戴帽子,即是薄薄一层,也会防止体热迅速从头部散去,具有防寒效果。


此外,口罩、手套能分别减少风寒之邪对呼吸系统和手部关节的侵袭,也需适当佩戴。素有旧疾或关节疼痛者还可在出门前将暖宝贴在背部至阳穴、腰部腰阳关穴以及疼痛部位(皮肤过敏及局部有伤口者不宜采用),这样能够保证。


外出锻炼者宜待日出之后,上午或午后阳光较好时进行。由于室内外温差较大,出门前最好先开窗通风,适应室外温度后再关窗外出。从外面进到室内时稍待片刻等身体感觉温暖再脱去防寒衣物。



防 燥 


今年冬季北方降水较少,户外朔风瑟瑟,将空气中的水分进一步减少;室内暖气或暖风将水分蒸发,使得天气极为干燥,本就患有消渴症或阴虚内热者恐怕更为难捱。


这种情况下,除了在室内做好必要的加湿工作外,还须防止减少体内水分丢失。


外用方面,可用油质润肤品涂抹皮肤,尤其是脸部、手部等裸露部位,即可减少体内水分丢失,也可减轻由于干燥引起的皮肤发痒、皮屑增多的反应。


寒冷的季节里,湿疹易发作,如干燥型湿疹常发生在小腿前侧,症状则是瘙痒、起红疹,有些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皮肤龟裂。除积极治疗疾病之外,皮肤“保湿”也是预防冬季湿疹发作的有效方法。


内服方面,除了多饮温水之外,还应适量补充蛋白质及脂肪,如滋补汤品、牛奶、酸奶、各类粥品,将水分“锁住”。


防外感 



小寒时节风邪寒邪当值,也是外感多发的时节。日常生活中首先应注意头面部的保暖,可多做肢体伸展的活动,振奋阳气,固表防感,也可在每日洗脸后用双手摩擦面部致生热。


冬令外感以风寒外感最为多见。根据体质的不同,有虚实之分。风寒表实证可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表现,以发热体温较高、无汗为特点;表虚证可见恶寒发热、周身乏力,以发热体温较低、自汗为特点。


除及时就医外,表实证可用葱白一段煮水,用煮开时的蒸气熏蒸头面部,待额头汗出,趁热饮之,并多饮温热水。表虚证可用生姜数片加大枣数枚煮水,趁热饮之,随后服热米汤。对发热伴有身痛的患者,可在大椎穴、肺俞穴及督脉、膀胱经循行部位涂抹适量润肤品后,用刮痧板或光滑的梳背刮痧,痧出后多饮热水。


节制房事


小寒节气,人们应节制房事,《寿世保元》中指出:“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节制房事,不能恣其情欲,伤其肾精。”


小寒是一年最冷之时,也是生机潜伏、万物收藏之时此时人体需要许多能量来御寒,而性生活会消耗很多能量,不利于养肾防寒。因此,在房事方面,人也应顺应自然之规律,以“藏”为主,减少房事次数,以养肾精。另外,在进行性生活时切记勿受寒。


饮食



冬季为进补之佳令,民谚云:“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温、热的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但小寒时切记不可大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 豆谷干果:


五谷是冬季食补的基础,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热量以抵御严寒。冬季尤其适合多食用红色及黑色的豆谷,如红豆、黑豆、黑米等。


时令干果也是滋补佳品,如栗子、红枣等,即可单食,也可入菜煮汤时加入,更可将各类豆谷、干果混合煮粥,老年人或脾胃虚弱者可作为晚餐主食。


▶ 肉类:


肉类是冬季最适合的食物,尤其是以煲汤最佳,既可以起到滋补的作用,又避免过于油腻肥甘增添脾胃负担。气虚阳虚者适合以羊肉、猪骨、鸡肉等偏温或平的肉类煲汤,阴虚血虚者可以鸭肉、牛肉、鸽肉等偏凉或平的肉类煲汤。


▶减咸增苦:


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故冬季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以补心气、固肾气。尤其要注意不要过食咸味。


夏季如果盐分摄入过多,人体可以通过汗液排出体外,但冬季人体出汗较少,盐分如果增加就会累积在体内无法排出,这对于血压血脂过多的人来说是个“大忌”。


小寒节气补益还应注意时间。中医认为,中医养生不仅有季节区别,而且还有时辰区别。酉时,即下午5时至7时是肾经当令,此时补肾可达到较佳效果。因此,食用羊肉或其他药膳若选在晚餐时间,应能起到最佳的补肾效果。



当归四逆汤


原料:

当归15g 、桂枝15g、白芍15g 、细辛15g 、炙甘草10g 、通草5g 、大枣25枚


做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治疗血虚受寒,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细欲绝者;并治寒入经络,以致腰股、腿、足疼痛或麻木。


在流感高发期,不仅帮助破了肺中的寒湿,同时帮助规避咳嗽的问题。



精神调摄



小寒节气,肾官当令,肾主水,藏志,在志为恐。


冬季本宜收藏,若肾气充足,收藏得宜,则神安志定。若收藏不当,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则易出现心肾不交,心火上炎,表现为焦虑、烦躁、失眠等,


所以,冬季也是焦虑症多发的季节,多见于青年,尤其是女性。


神志不定可使人产生紧迫感,导致焦虑之人整体速度加快且无节奏,如吃饭、走路、说话速度增快,丢三落四,做事没有头绪等,这时可有意识自我提醒或请亲友提醒,将生活、工作的速度减慢,增加节奏感。


冬季养神,宜减少活动,只是将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多对已完成的工作给予肯定。此外可以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这是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穴位保健



冬季的寒冷最易伤肾,肾藏受损,会出现周身骨骼拘急、抽搐、活动不利等中风症状,还能引起各种虚寒性的性功能障碍。所以,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


1、肾与膀胱经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经,且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与督脉伴行,风寒邪气极易经过人体背部入侵,损伤人体阳气而致病,或者旧病复发加重。调补好肾、膀胱二经是冬季小寒里的首要任务,可选用二经上的原穴:太溪、京骨,固肾定志;募穴:京门、中极,按摩或艾灸均可。


2、按摩百会穴,预防感冒

百会穴在人的头部,头顶正中央位置,两耳连线的中点。将掌心盖在头顶的百会穴上进行摩动,2分钟左右即可。按摩这个穴位能够预防感冒,而且有助于缓解感冒引起的头痛。


3、按摩涌泉穴,促进睡眠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所以,涌泉穴在养生保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经常按摩这个穴位,能让人肾精充足、精力充沛,还能够预防感冒。


4、二马穴:

“二马穴”位于在第五掌骨和第四掌骨,手掌背面交汇处,是小儿推拿中补肾滋阴要穴,治疗一切阴虚之症,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小儿来说是大补元气,补肾气的穴位。


所以小儿在发育迟缓的时候,肾气不足的时候就刺激这个位置来增长他的肾气。推而广之,补养成人的肾气也是有作用的。


对于日常保健来说,我们可以经常探查一下,如果疼了就揉一揉,对于壮肾气是有很大好处的。


锻炼强身




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冬季适当锻炼可唤起阳气增强耐寒抵抗力,时间最好在日出后,气温略高时才开始锻炼。


冬季起床后用凉水洗手、洗脸,这对身体有益,可“唤起阳气”,增强耐寒抵抗力,对适应环境变化有所帮助,并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


冬季锻炼可打太极拳或拍打功、疏通经络功等;或做慢跑、散步、跳绳、球类等运动项目。但不可运动过量,不宜出大汗,以防感冒。避免在大风、大雾、雨雪等恶劣天气中锻炼。


陈希夷二十四节气导引之小寒坐功图


坐功:

每天23~3之间,盘坐,右大腿压在左小腿上,右小腿稍向前放,左手掌按在右脚掌内上方,右手极力向上托天,手心朝上,指尖朝右方向,转头目视上托之手。然后,左右手足交换,动作相同,左右各十五次。最后叩齿、咽津、吐纳,方法同前。


功效: 

营卫气蕴,食人即吐,胃脘痛,腹胀,身体困重,心下急痛,二便不畅,黄疸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