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证,临床以气喘,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但最多的是肺部疾病,其他脏腑疾病影响于肺也可致喘。 西医学认为本病最常见的原因是气管、支气管、肺部疾病所致,如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等。某些疾病如心脏病、癔病、矽肺、肺结核等,在病变过程中也可并发气喘,可参考喘证的理论与方药进行辨证论治。 单就气喘这一主症,本病的诊断并不难,但形成喘证的机制、辨证分型及治疗用药确有相当的难度,特别是一些久治不易除根的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以喘证为主者,当属疑难病范畴无疑。 哮病往往也以喘息为主要症状,所谓哮必兼喘,但以反复发作,喉间有哮鸣者为主要特点。哮病以喘息为主症时,虽也可按喘证辨治,但从临床实践看,其病机与治疗的难度与喘证有较大的不同,故分别论治较好,即哮病不应包括在喘证之内。 [病因] 喘证病因外有邪气侵袭,内有肺、脾、肾等脏腑虚损及失调,其疑难的关键处在于内外合邪、虚实并见及久治不愈的辨治。 1.外邪侵袭,肺失宣肃 若外感风寒邪气,外闭皮毛,内阻肺气,肺气郁遏而不宣,或挟痰上逆而作喘;若风寒化热,或外寒内热,内迫于肺,肺气上逆作喘;或风热邪气犯肺,内遏肺气,宣降失常而作喘。正如张景岳所说:“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也,非风寒则火邪耳。”一般而言,此证若辨证准确及治疗得当,甚易奏效,偶有部分邪实正虚毒重者,较为疑难。 2.水饮或痰热犯肺,肺气上逆 饮食不节,恣食肥甘酒酪,脾运失健,水湿凝聚成痰,痰饮阻肺,肺气不利而上逆作喘;或素有痰饮内蓄,又为外邪所诱发,则成内外合邪,寒热错杂之证;或素体阴虚内热,外邪化热人里,炼津成痰,痰火内蕴,郁闭肺络,则肺气宣降失常而成喘逆之证,此证寒热错杂,内外合邪,虚实相兼,无论辨证或治疗,疑难之处不少。 正如《直指方》说:“惟湿痰邪气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喘促”。 3.情志不调,肝病犯肺 肝主疏泄,肺主气。若肝气不舒,脏气不和,气血不利,上迫于肺,则为喘逆。或肝郁犯脾,脾失健运而津凝成痰,上犯于肺;或肝郁日久化火,炼津 成痰,痰火犯肺;或气虚日久及血,气滞血瘀痰凝致使肺失宣化畅达之职而作喘。正如《医学心悟》所说:“惊扰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气促而无痰声者”,即指情志因素所引起的喘证。 4.久病劳欲,肺肾两虚 若咳嗽日久,经年累月不愈,久咳肺虚,不能主气司呼吸,而致短气而喘,此即《证治准绳》所说之“肺虚则少气而喘”之证。劳欲过度,日久必损及于脾肾,精气内夺,真元损伤,根本不固,不能纳气归肾,则常见呼多吸少,动则喘甚。肾虚不能暖土,脾虚不能运化,或肾阳虚不能主水,水饮上凌心肺,心阳不振,亦可致喘。此即虚实夹杂或上实下虚之证。如《医贯》所说: “真元损耗,喘出于肺气之上奔……乃气不归元也。” [疑难剖析] 喘证病位在肺。肺主表,肺病最易受环境、气候因素影响,特别在季节交替更换之时。中医有“治本病”的观点,但因该病起病较急,且无先兆症状或较少,故往往很难预防。本病其本在肾,未发时通过增补脾肾等方法扶正固本,增强患者免疫力,对预防本病帮助康复多有裨益。在本病的急性发作期,西医通过解痉、平喘,抗炎等对症治疗,疗效比较肯定,但病情易于反复,而中医通过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比较满意,尤其是从本根治有一定优势。但受剂型剂量、辨证等因素的制约,往往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加之医者阅历和经验的不足,患者不能坚持长期服药,平时养生不慎,致喘证有的不能除根,有的反复发作,日久肺肾发生器质性改变,治疗就更难了。 所以喘证疑难之处第一在于复杂证型的辨证。邪正、标本、内外、缓急诸多因素加在一起,不易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第二在于易于复发,不易除根,尤其是肺肾两虚、上实下虚、脾肺气虚等证型治疗上,减轻症状较易除根较难。第三是对一些长期罹患喘证,已引起各脏发生不易逆转的器质性变化时,如肺心病、肺气肿、,高血压性心脏病、肺组织纤维化等脏器或瓣膜发生变化时,单靠中药治疗已难显疗效,必要时必须中西医结合,内外科结合方可奏效。尽管如此,喘证中绝大部分用中医理法辨治,其疗效仍然是很好的,应当作为首选方法。 [辨疑思路] 喘证的诊断虽不难,然而喘证中虚实并存,寒热夹杂,标本不同,缓急各异,种种证候,辨证却非易事。笔者认为辨证时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以使疑难释然。 (一)辨虚实,辨病位 虚实两证系喘证最常见最主要的辨证纲领,所以叶天士的引临证指南医案》高度总结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喘证首辨虚实;实喘多责于肺,多因风寒、风热、痰浊、热邪、气逆等郁闭或壅遏于肺,致宣肃失宜,肺气上逆所致。虚证多责于肾或肺肾,多因肾虚纳气失常或肺肾两虚,肾不纳气,肺不 主气。然更多见的是上实(肺气与痰浊壅实)下虚(肾虚、下元不足)之证。 喘证之病位不离于肺,但有肺脏本身病变者,有他脏(如脾、肝、肾)波及者,也有肺与他脏同病者。辨证时尤需分清病位重在何处,兼及何脏,兼见何邪,方不致误。 (二)辨标本,辨缓急 喘证之标多为寒热、痰浊、肝气、火热等邪气,是造成肺宣肃失常的主要病理因素,临证治疗时必须注意驱除和疏理。 喘证之本,主要为久咳肺虚、脾虚、肾亏,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此证辨疑之关键是要处理好标本的关系,分清标本轻重缓急,以便确立正确的治法。 辨缓急,即辨喘证的病势缓与急。喘证发作时,大多急而重,呼吸困难,喘憋不已,此时重点应治标驱邪,畅利气机,豁化痰涎,以迅速改善喘憋症状。缓解期不喘或虽喘而不甚严重,此时应将重点转到益肾治本,收敛肺气纳气定喘方面来。 (三)辨重危,辨虚脱 喘证虽多在肺、肾,但重症每多及心,心肺同属上焦,宗气贯心脉而司呼吸。若喘证日久,不但肺肾已虚,且心阳、心气亦衰。临证如果出现喘喝欲脱,面色、舌色、指甲青紫,喘而汗出,或冷汗如油,胸闷如窒,脉急疾或浮而无根者,多为元阴元阳的外脱证。此时病情危急于顷刻之间,必须及时中西 医合力挽救。临证时必须高度重视,仔细辨别重症之危险,虚脱之证候,方不致误。 [中医治疗] 喘证的治疗原则,一般在辨清新病久病、实喘虚喘的前提下分证论治。 实喘以祛邪为主,虚喘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者,又当根据具体情况辨治。不少实喘多是西医学急慢性炎症所致,辨证时要审清病因,不能见喘治喘,而要治其喘证之源。咳、痰、喘三症常同时出现而各有侧重,治疗时必须辨三者之间何为主、何为次,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能取得良效。 (一)实喘 1.风寒袭肺,肺失宣肃 证候:喘息,咳嗽,呼吸急促,胸闷,痰多白而清稀,口不渴。发病时间较短,初起多恶寒发热,喉痒或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2.外有风寒,内有寒饮 证候:喘息,咳嗽,痰多清稀,恶寒发热,无汗,形寒肢冷,或背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白滑,脉弦紧。 治法:解表化饮平喘。 3.热邪壅肺,肺失清虚 证候:喘逆上气,胸胀闷或胸痛,呼吸急促,甚则鼻翼煽动,吐痰黏稠,身热口渴,或伴有形寒身痛,有汗或无汗,苔薄白或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泄热,清肺平喘。 4.痰浊壅肺,上盛下虚 证候:气喘,咳嗽,痰多而黏腻,咯吐不利,胸闷恶心,苔白腻,脉滑。若属上实下虚者,常伴痰延壅盛、咳喘短气、腰膝酸软、肢倦神疲等症。 治法:降气平喘,祛痰利膈。 (二)虚证 1.肺虚喘证 证候: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咳痰稀薄,自汗恶风,面色白,舌不红,脉细弱者,多属肺脾两虚,不能主气固卫;若兼见面红口干,咽喉不利,舌质淡红或中心少苔,脉细数者,多属肺之气阴两虚。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定喘。 2.肾虚喘证 证候:喘证日久,经久不愈,动则喘甚,气难持续,神倦,腰酸。偏肾阳虚者多兼肢冷汗出,尿频,轻度浮肿,痰多清稀,舌质淡,脉沉细无力;若偏于肾阴虚者多兼耳鸣,口干,心烦,五心烦热,面赤,潮热盗汗,尿黄,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肾阳虚为主者,补肾纳气;肾阴虚为主者,滋阴补肾,纳气定喘。 3.气虚欲脱 证候:喘喝欲脱,张口抬肩,端坐不能平卧,活动则喘甚欲绝,常兼汗出、心悸、面青、浮肿、痰鸣,舌紫黯,脉浮大无根或脉细欲绝。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病例] 例1:吴某某,女,43岁。3月29日初诊。 | 气喘,吐浓痰,痰色黄,量多,鼻子不通,眼睛发胀,头昏眼花,耳鸣,腰酸困无力,冬天怕冷,两手发麻,有时遗尿,心情烦躁,嗓子干燥。去年患过“肺炎”,经治疗后好转。 月经先后不定,经常错后,脉沉,舌红少苔。 辨证:痰热壅肺,阴虚阳亢。 治法:清热化痰平喘,兼以养阴平肝。 处以秘方治疗。二诊(4月6日):服方后咳喘大减,痰量减少,烦躁减轻,仍头昏,耳鸣,腰酸,遗尿,脉沉,舌红白苔。药已中的,痰热已清化,肾虚明显,仍宗上方,减清热化痰之品,继服。 三诊(4月15日):咳喘已微,但仍耳鸣腰酸,月经量多。嘱服调理方以扶正巩固。平时注意防止感冒,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 按:此病虽属痰热壅肺之喘,但肾虚症状明显,且有肝阳偏亢的一面。故初以清热化痰稍兼以养阴平肝之品。随着痰热渐消,逐渐向益肾健脾转移,终用补肾固本巩固。疑难病的治疗,在辨证明确的前提下,论治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逐渐变化,阶段层次要分明,且忌盲无目的,心中无数。 |
例2:李某某,男,37岁,6月6日初诊。 | 心慌气短5个多月,咳嗽10余天。患者平素体质尚健,因劳累受凉后出现心慌气短喘促症状,劳累后加重,曾以“扩张性心肌病”在某医院住院治疗半月,症状缓解后出院,4月底又复发,症状如初,在当地治疗10余天无效。现除主症外,还有头昏,乏力,纳呆,口淡无味,睡眠不好,午后下肢浮肿,大便稍干,小便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数。心率105次/分钟,律正,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双肺有痰鸣音。 辨证:痰瘀交加,心气虚弱。 治法:化痰祛瘀,益气宽胸。 服秘方6剂。二诊(6月13日):服上方后喘促、心慌气短减轻,双足浮肿消失,现感头麻木不适,睡眠差难以平卧,大小便通畅。舌体胖大,苔黄腻稍厚,脉濡数。 药已中病,痰瘀稍化,但心阳不振,瘀阻仍重。继用上方加减服6付。 三诊(6月20日):喘促已停,仍有心慌气短,偶有浮肿,以调理方服用,浮肿渐消,诸症逐渐减轻。 | 按:喘而心慌、气短、乏力,属心肺两脏同病,证为痰瘀交加,心病为主,非一般单纯肺病之喘,病机较为复杂。故治以泻肺利水、清泻肺热、通阳散结、化解痰郁、补养心肝。6剂后热象已除,故加强化瘀之力,清心热利水,加重振奋心阳,故瘀证逐渐化解,喘证与水肿逐渐痊愈。 心脏所致喘证,病情比较复杂而危重,临床也常可见到,用化痰利水、活血祛瘀之法一般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