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校方略】优质学校的阶段性发展

 胡建兰fa55h3z7 2019-01-04

优质学校建设是一个立足当下、连接历史和未来的持续演进过程,是在长期的文化积淀和特色培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优质学校的发展有其生命周期,一般都会经历规范校、特色校和示范校三个动态、递进的阶段,表现出明显的成长性特征。规范校体现的是秩序,特色校表现的是个性,示范校则彰显的是品质。

规范校的扎实基础

“规范校”是从普通校起步后向上迈进的第一个台阶,也是优质学校发展的初创阶段。规范校主要是指学校通过实施制度文化建设,在教学管理、德育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等方面实施强制性的措施而实现规范有序的发展。规范管理是对所有普通学校强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其主要工作机制是建章立制,形成一套必要且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并通过建立常规、培养习惯、形成风气等举措予以有效落实。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规范,从规范到稳定,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按规则办事,事事有规矩,人人须遵循。规范校的建设一般都要经历规范制度、规范管理和秩序稳定等层级的发育过程。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是规范校的基本特征,是学校迈向更高台阶的起点。基础扎实的规范化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必要前提。

规范校阶段的学校管理注重制度约束,强调他律,偏重刚性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在学校初创时期极为有效,同时也存在着缺乏活力之弊端。从学校组织结构的类型来分析,这一阶段的学校结构主要是权威结构,所谓权威结构是强调科层化而牺牲专业化的组织结构。权威建立在等级职位基础上,它所运行的基本原则是服从于规则、规章和指示;上级总是拥有最终的发言权,权力是集权和自上而下的;规则与程序被非人格化地应用。

特色校的理想形态

学校通过规范建设,其内部体制、规章制度、运行机制的合理化相应达到规范化的要求,形成了学校的整体风貌,然后进入学校精神、理念和价值层面的追求,并且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形成一定的学校特色。“特色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举措以及办学成效方面都会显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一般都要经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等层级的发育过程。特色校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第二个台阶,也是所有学校都要努力追求和实现的目标,更是优质学校发展的关键阶段。

理想形态的特色学校应该是生成性的,经过长期的积淀、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地发展。特色学校以独特鲜明的思想为灵魂,以科学完善的常规为基础,以稳定优良的校风为标识,以良好的学生素质特征为归宿。独特的办学思想是学校特色形成和发展永不枯竭的源泉;科学完善的管理常规是形成学校独特风格和文化的基础;优良的校风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个性;学生的充分发展是学校创建特色取得成功的最生动、最直接的体现。

特色校阶段的管理方式体现为刚柔并济,学校结构主要是韦伯结构。在这一结构中,集权化力量与专业力量达到平衡,等级、规则、程序、非人格化等科层特征与教师的技术能力和专业化相互补充。管理人员与教师根据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共同决策。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很少有冲突,组织中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的紧密度适中。但是,特色校建设应防止为特色而特色和为学校出众而特色等功利化、浅表化的不良倾向。

示范校的超越发展

学校内涵发展是对一个个成长台阶的超越,是一个艰难曲折、永无止境的奋斗历程,需要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示范校”从形成特色到全面优质,是优质学校发展的成熟阶段,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高级阶段,更是所有学校积极努力的方向。示范校不是人为设定的,而是由特色学校经过长期的努力发展而成。示范校将学校办学特色深化、内化与固化,最终铸造成优秀的学校教育品质,是名副其实的优质学校。示范校的学生不仅学业成绩优秀,还表现为对学问的欣赏、善于批判性思考、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等。示范校追求卓越是其永远的理想。

示范校一般需要经历办学思想、辐射引领和学校品牌等不同层级的发育过程。示范校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育人,而且还要给予示范。即把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的办学经验向外辐射,同时还要向外输送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引发正向的“蝴蝶效应”,带动一批学校的发展。示范校作为区域教育的“亮点”和“窗口”,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霍普金斯指出,学校发展成为优质学校的奥秘在于它所具有的系统领导力,“系统领导者”应成为学校管理者的努力方向。也就是说,作为愿意承担系统领导角色的校长们,他们应该“关心并为其他学校的成功而努力,就像关心和为自己的学校成功而努力一样”,即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杰出学校。

在示范校阶段,科层化和专业化之间的天平向专业化倾斜,从他律走向自律,偏重柔性管理,学校结构主要是专业结构,即由专业人员作出重要决策的结构。这一群体的成员指的是拥有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师专业人员。专业结构是松散的、流动的和非正式的。规则与程序的作用是指导,而不是必须严格执行的划一的形式。教师专业人员控制决策,而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为教师服务。

(《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7期 向红专 文)

文章来源:《教育文摘周报》2019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