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家眼中的人体科学(一)

 易道儒法 2019-01-04

特色经络
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难经》
  对中国人来说,经络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常新的概念。所谓古老,经络自从中医成为一种系统理论它就成为中医学的一个基础,二千多年来,学医的人无不熟记经络路线和循行的300多个穴位,否则他就难以在中医的殿堂中立足。说它常新,自西方科学进入中国以来,关于经络学说的争论就此起彼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到了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关于经络的认识还只处在争鸣阶段,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楚的科学解释。
千古之谜话经络:
  与其它科学逐渐走向统一不同,目前世界上的医学仍分裂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现代医学,即现在的西医;另一类则是传统医学,不过,目前大多数传统医学基本上都被西医同化,硕果仅存的就是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学。西医重视整体的各个部分,中医则着重于由各个组成的整体以及它和自然变化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经络藏象学说就是体现这些关系的核心理论。按照中医学的观点,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径路,是一个循环无端的网络体系。人体内的脏腑以至体表的皮肤、肌肉、筋骨等一切组织器官,经络无不纵横贯穿其间。这个体系由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其中,十二经脉纵贯全身为全部经络的主体,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分出,循行于腹里;十五络脉横行于十二经脉,并和无数的络脉分支以及细小的孙络遍布全身,起着渗灌气血、濡养肢骸的作用;奇经八脉则和十二经脉发生纵横的联系,或起着统帅全身阳经(督脉)或阴经(任脉、带脉)的作用,或补十二正经作用之不足,十二经脉在体表通过十二皮部和十二经筋同全身的皮肤和肌肉发生联系,在体内又分别和五脏六腑有属络的关系。
  经络学说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应该说,自从中医成为一种系统理论,它就成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关于经络学说的经典论述早见于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之中,按照先人的观点:所谓经络者,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应天道,决死生,处百病,不可不通 者也。由此来看,经络是高居于各个部分之上的一种独特的系统。那么这种系统是什么呢?根据对古代中医发展史的认识,人们不会怀疑西医学中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淋巴系统包含在经络系统之中,因为受一贯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影响,解剖学在我国古代还是比较发达的,就在《内经》中有关人体解剖的记载已经相当丰富,虽然尚不够达到理想的完整和系统,但当时的认识水平,确已远远超过了与之同期、甚至其后很多年的古希腊、古罗马的医学。所以,人们有理由相信,神经、血管这些显而易见的东西是不会观察不到的,它们在人体的重要作用更是不会视而不见。而在整个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医学家们只谈论经络,而且从未怀疑过经络的存在,中医文献中也没有现代医学意义中的神经和血液系统。显然,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忽视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的存在及其作用的医学理论绝不可能得到实践支持并流传至今的。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中医学中的经络包容着神经和血液系统。事实上,文献研究也表明,古人经络的概念十分广泛,许多关于经络的描述实际上与现代的神经系统作用和血液循环系统作用相同。
  如果说经络系统就是血液、神经系统的综合,那么,我们可以根据神经和血液系统循行路线和作用的不同将两者从经络中分开。“经脉者,优行于分内之间,深而不见,其漂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如这里络脉所指可认定为血脉,那么经脉应与现代西方生物学的神经系统相对应。假如《内经》所描述的经脉与神经解剖大体一致,假如中医针灸临床现象与神经内科学互不矛盾,那么,古人和今人用不同认识方法描述人体同一个调控系统本应是不难统一的,这样,中西医学的结构在理论层次上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了。然而令人非常难堪的是:无论从解剖形态的描述,还是对其经络现象、医学效应的观察结果,都明白无误地证明:古人所指的十四经脉与西方发现的外周神经系统是如此殊异,根本无法合二为一,这无疑是对自以为通过组织解决方法已经全面认识人体的西方生物学的一个重大的、无可回避的挑战。
  第一,众所周知,外周神经系统是通过脊髓中枢二十几个体节完成其对内脏和四肢的横向调控系统,而《内经》的十四经脉全部是纵行走向,而且定位明确。
  第二,针刺经穴“得气”或气功“入静后”,在一些人身上产生纵行的线状游走感,现代人称之为“循经感传”。经70年代对20余万人的观察,大约占了1/5的人群中出现了不同的循经感传现象,感传路线与古人描绘的十四经脉趋向一致,不仅主观感觉如此,一些先天性或后天出现的线状皮肤病变,竟然也与十四经脉走行基本一致。
  第三、几千年来经络理论成功地指导着中医、针灸、按摩、气功等大量临床实践,已经正在和继续地证明着:沿十四经脉及穴位施以物理刺激(砭石、针灸、刮痧、电脉冲、激光、微波、毫米波、次声、远红外线等)对脏腑全身的疾病有效地发挥着作用,不仅如此,古人云:“气至病所则有效”。在现代人身上,针刺出现感传沿经传导时,当针感达到患者患病部位时,往往病状立即消失或减弱,类似病例屡见不鲜。
  显而易见,十四经脉是有别于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的一种独特的系统,但它又和这些常见的系统同属描述人体普遍联系的,只不过层次不同罢了。西医强调宏观的物质器官,自然较注重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的作用,与西方医学的方法论不同,中医学始终认为,在一个系统中,整体决定局部,微观决定宏观,因此,更微观的十四经脉决定较为宏观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正是这个原因,中医学中出现了大谈十四经脉,而对内在联系层次较高的层次――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只是一概而过。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学轻视这些宏观的层次,相反,中医则把它们作为经络系统的一部分,重视它们相互之间普遍联系的节点――穴位,从而把人体内在众多的联系系统地描述出来。
  经络学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献对经络学说有翔实的记载和具体描绘。经络学说在指导临床实践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已为千百年的历史清楚地证实。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怀疑过经络的客观存在,一直按照这些经络穴位针灸治病。但自从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东西方科学的矛盾就出现了,矛盾的焦点就在方法论上。西方科学的成功起源于对事物的还原分析,因此它非常注重物质的可观察性,如果它不能被仪器所观察,西方科学就怀疑它的存在,甚至就否定它的存在。而东方科学一开始就将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气”做为万物的本源,认为它不仅组成了丰富多样的实态物质,而且做为连续的生命物质存在于万物的普遍联系之中,因此,它更重视万物的本源“气”这种不可见的物质。正是东西方这些文化上巨大的差异,造成了现代医学上的“经络之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