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人来说 关于上海的城市印象 多数都是屹立的摩登大楼 别具一格的海派风情与时尚氛围 或者不计其数的网红店…… 然而在摩登与繁华的背后 一些老上海的记忆却在逐渐消失 那些消失的地标、老行当或上海味道 你还记得多少呢? 和魔都君一起追随时光的轨迹 探寻那些慢慢消失的老上海影子 也许你还能从中找到小辰光的记忆 有些地标曾陪伴过许多上海人的时光 结果却只能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 也挺令人唏嘘不已 大多数人都知道东方明珠,却不知道上海曾有当时中国第一高塔——上海电视台。当年的票券时代,每张布票上印的便是它,相当于现在每张人民币上的毛爷爷。后来因东方明珠的建成便拆了,再也看不到了。 大概只有上了年纪的杨浦人才知道这个地名吧。曾一度繁华到有“杨浦南京路”的美称,全长不过三四百米,衣食住行却都可在街区解决。前些年迎来旧区改造,八埭头便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再见了八埭头!老杨浦的南京路! 这是上海首家电影院,也是中国第一家开放营业的电影院,小时候总叫它“铁房子”。在一家溜冰场上用铁皮搭建了虹口活动影戏院,后来改名为虹口大戏院,最后因海宁路拓宽就被拆除了。 小时候说起到哪去买电脑,大人们都会齐声说“去徐家汇的太平洋数码撒!”这儿曾是徐家汇的数码王国,坐落在核心商圈,长达14年之久,后因业态“过时”而被淘汰了…… 这个华美的弧形是上海宁儿时的“外滩最佳观景点”。据说因'亚洲第一弯'的景色太美,司机们经过时为饱'眼福',会情不自禁放慢车速,致使这个下匝道经常出现拥堵。后来因工程的推进,这座100多岁的高架桥就消失了。 喜欢古玩的老上海人,总喜欢抽空上那去逛逛。说不定看中哪件喜欢的,就摆放在家中装点一番。东台路原是上海最早的古玩交易所,最终古玩不敌价格更低的工艺品。现在见到家中摆放的古件,仍然会想起当初的日子。 陪伴了70、80后上海宁的成长,是那个年代不多的几处娱乐场所之一,很多年轻人也喜欢买那里的小商品。一提起西宫,很多人都知道除了学习、娱乐、休闲,好多人的爱情也在这里“萌芽”哦!如今这里面临改造,很多以前的物事也令人不舍。 又名“cheap路”,这里的东西物美价廉,学生时代老喜欢来这讨价还价。以前这里沿街都是老房子,道路狭小,天天拥挤不堪。后来经过改造,成为一条和其他商圈无差的路,可是淘淘淘、买买买的快感也消失了。 虽然上海如今的美食众多 可再怎么多 都不及记忆中的那个味道 一毛钱、两毛钱……每天都闻着搅搅糖那特有的香味,小跑着进校门,小时候还一直琢磨着自己动手卷一卷,一张一弛,一股浓浓的苕香味便慢慢散开来……真是承载了阿拉好多欢乐的记忆呀! 那时最美好的愿望就是干吃麦乳精了!以前家里还有专门装麦乳精的铁盒子,味道超级怀念。不过在那时还算是奢饰品,只有来客人时才会泡上一杯,冬天来一杯也暖到心窝了~ 经常听到大街小巷的吆喝:“冰棒—马头牌;马头牌—冰棒”。夏天能吃上一根,简直是上海小囡莫大的幸福!马头牌冰棒被亲切地称作“童年的哈根达斯”,是小辰光额味道。 只有来上海才能吃到的特色点心,已经有了七十多年的历史,煮熟的汤团上滚一层擂制干豆沙粉,吃起来软糯可口,现在几乎都绝种了。 爆米花听起来似乎没什么稀奇,不过每次到弄堂口就听到“砰”的一声巨响,老远就闻到喷香的爆米花香味,这时阿拉都会兴奋地奔过去,儿时的爆米花比起现在电影院的爆米花老有味道了! 儿时路过学校门口,都会听到“叮叮当~”有节奏的锤子敲打铁片的声音。敲下一块后,大家都会迫不及待地围上去,你一块,我一块,舔着心里甜滋滋的! 旧时走在路上经常听到“生炒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一分洋钿(即钱)买×颗。”这时便会不由自主地走上去,特别期待它出锅的一刻。这是小时候上海小囡最爱的小吃! 曾是上海阿姨传统早餐的经典味道。用面粉捏成老虎脚爪的形状,烘烤出来又香又脆、价格实惠,外婆、爷叔、姆妈、小囡都对老虎脚爪的味道都恋恋不忘! 算是70后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饮料了吧?那时能喝上一瓶,简直能在小伙伴面前嘚瑟半天!就像它的名字,喝上一口满满的幸福,不是现在碳酸饮料能比的情怀。 小时候每天上学,在一些早餐店和摊位上随处可见这袋牛奶,还是上海本地生产的哦。尽管现在各种可可味的牛奶层出不穷,小时候握在手心里暖乎乎的可可牛奶,还是难以忘怀。 记忆中最美的画面,就是看见棉花糖云彩的瞬间。看着小贩一下下地卷着由小变大的棉花糖,心里都希望自己拿到的是又大又甜的! 老早沿街挑担现炸现卖的粢饭糕是童年挚爱。一块大大的粢饭糕由挑担老头用火钳对角一分,两个孩子一人一半,用稻草拴着蘸点辣伙,是多么香美的垫饥点心啊! 大闸蟹、小龙虾是上海宁情有独钟的海鲜。“来铜川吃海鲜”过去流传在每个上海宁中间。它陪伴我们走过了整整20个年头,如今已经关闭了,我们再也吃不到像这样物美价廉、新鲜美味的海鲜了。 无夜市不人生。彭浦夜市曾经风靡魔都,小时候约上几个小伙伴去那撸串,相当爽快淋漓!后来夜市改头换面,虽然依然火爆,但似乎再也找不回当初的感觉了。 新的行业层出不穷 不少老的行当也已经慢慢消失 这些,你还记得多少? 当年在上海滩,削刀磨剪刀这个行业收费低,利润小,既是室外的,又是流动的,师傅们都很辛苦。那时候听到“削刀磨剪刀”的吆喝声响起,总会把家里生锈的刀拿出来,现在已经听不到那声吆喝了。 一个架子、一盆开水、一根板凳、一个煤炉。剃一个头不过2元,成为老上海人最休闲的方式。当时师傅手艺也好,剪得那叫一个麻溜。现在每次剪完头发果然还是怀念以往坐在树荫下剃头的日子。 老早底,家家户户盖的都是又暖又轻的“棉花毯”,最早棉花还是凭票供应的。住在石库门弄堂里,常有弹棉花的师傅来兜生意。现在市面上羽绒被、羊毛被琳琅满目,但总比不上暖和又柔软的大棉被来得便宜舒服。 从前手表是人们常带的配件。一旦手表出了什么问题,拿到修手表的作坊中都能及时搞定。闲时还可以欣赏下摆放的其他物件,而且价格都不贵。现在戴表的越来越少了,坏了也直接换新的,以往的修表匠也消失了。 “啊有啥格坏格棕绷修伐?”对于睡棕绷床长大的这代人来说,这样的吆喝声再亲切不过了。那时谁家都会遇上棕绷木框变形、棕丝破裂,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吆喝。把棕绷搬到弄堂里,搁在两根长凳上,围着看修棕绷的日子现在却消失了。 以前谁家的铁锅烧穿了,拿给师傅补一补又可以继续用。补了又补,一用就是好多年,炒出来的饭菜也香喷喷的,现在锅的类型越来越多,换的频率也越来越快,补锅匠也不常见了。 以往的弄堂总飘着一股清香的栀子花香气,好多苏州阿婆摆一篮栀子花在街头或者沿街叫卖,一口嗲答答糯叽叽的苏州话让你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现在的商业街区中却很少看到卖花阿婆的身影了。 那时家里没电话,更没手机,联系亲朋好友都靠公用电话传呼。你要联系的人不但要有电话号,还要有详细的门牌号。现在人手一把手机,你是否还会想起以前去电话间打电话的场景? 上海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 不少区合并的合并、撤县的撤县 在新地图上也再看不见了…… 你住过闸北区或卢湾区吗?自从卢湾区并入黄浦区、闸北区并入静安区,这两个区的名字已经慢慢被人淡忘了,更心酸的是,现在地图上也没有这两个区了。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共设立了20个区和10个郊区,真如区就是10个郊区之一,毗邻普陀。在1956年,上海对各区的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调整,真如区撤销,被划归普陀区和当时的西郊区。 2000年7月11日,上海正式撤销黄浦区、南市区,合并成立新的黄浦区,从此“南市”便从上海地图上消失了。然而,那些叫“南市”的日子,仍然是每个南市人心中珍贵的记忆。 ![]() 那些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上海记忆 在如今上海每天更迭的日新月异里 请不要将它们彻底遗忘 让它们留在记忆的时光胶囊里吧 只要有一份上海情怀和上海精神在 上海的每个时代,都值得我们留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