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听过“移盘移位功”、“百步穿井功”、“大力千斤坠”吗?

 被打上马赛克 2019-01-05

你听过“移盘移位功”、“百步穿井功”、“大力千斤坠”吗?中国古代实战派武术体系之“十大特殊功法”(一)

现在,中国武坛上都说自己练的是“中华传统武术”和“中华传统武功”。这些人练的是不是“中华传统武术”和“中华传统武功”呢?要做出正确鉴别,必须要有一个鉴别的标准,否则难以搞清楚。

我们知道,所谓“武术”应该是指“武”的方法;“武功”应该是指那些能保障“武术”(武的方法)能行之有效所必须具备的技能,这种技能必须经过长期苦练才能得到,我们老祖先就用“时间”的代名词“功夫”来称呼它,因它是“武”的功夫,故古人称其为“武功”。

“中华武功”是什么?我们可以将中华武功定义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武功”,不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不是对付敌人的“武”的功夫,不能称为“中华武功”。

“中华武功”到底有没有?因为两千年来,它一直受到官府的压制,只能在民间秘密流传,千百年来接触过的人为数甚少,至今已不为人知,被一些所谓的“专家”、“大师”们的“中国武功”和“套路操”,那些名为搏击功夫实为表演功夫所冒名顶替,给人们对中华武功的认识造成混乱,不少人士对“中华武功”的存在抱了否定的态度。我们说,中华武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它不仅实实在在存在,而且是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最系统、最全面的武功。下面根据自己对中华武功的了解,粗浅地谈谈本人的看法。

我认为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有些人说是什么“达摩老祖”、“张三丰师祖”所传,这都是一派胡言。“达摩老祖”是印度早期来中国的佛教传教士,如果中华武术确是“达摩老祖”所传,那它就应该是印度人创造的,由达摩从印度带来的。人们不禁要问,那印度为什么没有遗留下来比较知名的武术体系呢?如果中华武术是张三丰创造的,那中华武术在张三丰出生之前的年代又怎么会出现的呢?中华武术起源的不实之词是不能作为依据的。

我们说中华武术是我们先人在长期兵荒马乱年代为了生存经无数代人从防身自卫的实践中总结、提高、升华出来的防身搏杀术。中国古代战乱频繁(尤其是先秦的“战国年代”连续两百四十六年的诸侯国混战)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掌握自卫搏杀术以作防身之用,作为防身之用的自卫搏杀术产生了广阔的市场,经无数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使防身搏杀技艺得到空前的提高、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机器的完善,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逐渐由国家暴力机构来给以保障,不再需要自己去拼命了。自秦王朝以后的各个朝代“国家暴力垄断”的严厉实施,作为极为严厉暴力手段的中华武术受到长期压制。再加上中华武术极为难练,非经明师指导,长期苦练,又有很高“悟性”难以练出来。因为这种种原因,如今传统的中华武术技艺已极少有人知道,武坛刊物铺天盖地的文章所介绍的多为“套路对子”所谓拆用的“搏击技艺”,和拼命用的传统防身搏杀技艺是两码事。

我以前曾接触过传统防身搏杀术,我认为传统防身搏杀术所用的武功是“中华武功”;使用“中华武功”糅合到防身搏杀方法的所谓武术(武的方法)才是名副其实的“中华传统武术”。

我们要弄清“中华武术”,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中华武功”否则无法鉴别中华传统武术的真伪,更不可能了解中华传统武术技艺的奥秘。

“步子”滑得快、拳打得重、腿踢得猛等等这些都是武功但这样的武功“拳击”、“泰拳”、“空手道”、“跆拳道”、“格雷西柔术”等各项“竞技搏击术”都具备,肯定不能称其为“中华武功”的。名副其实的“中华武功”应该是仅中华武术具备,其他民族和国家都没有的武功,这些武功我以前将其归总为“特殊技能基本功”,现在认识到这些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武功”。

中国的武功(特殊技能基本功)有移盘移位功、百步穿井功、大力千斤坠、八部赶蟾功、绞臂交腿功、通臂功、穿林绕桩功、混元功、卧地游龙术、影形功十大类型等,这些“特殊技能基本功”如单独使用则毫无用处,如将其糅合到相关的“手法”中去则能大大增强该“手法”的威力。

“中华武功”和“中华武术”的关系和人的“灵魂”和“躯体”的关系一样,“灵魂”必须在“躯体”中才能发挥作用,它不可能离开“躯体”;“躯体”也不可能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躯体”称为“尸体”,很快就要腐烂的。

这里必须说一下,中华武术有两个类型:一是“军旅武术”,它是适合军团作战特点,用作人数众多的大兵团作战的武术。对于参与者个人的技艺要求是以服从大兵团作战的目的为准则,至于单兵作战时 ,这些技艺就不一定能发挥作用了;另一种类型的武术是自卫防身克敌制胜的“民间自卫术”,它是以个人自卫搏杀为宗旨的技艺,它的是最大程度发挥个人威力的技艺。“军旅武术的单兵技艺”和“民间自卫术”虽然都可以称为“传统武术”,但“军旅武术的单兵技艺”和“民间自卫技艺”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看待。

我这里介绍的是“民间自卫术技艺”不是“古军旅武术的个人技艺”,这里明确一下。

“中华武功”必须通过“中华武术”才能起作用;“中华武术”必须有“中华武功”的糅合才能产生出巨大的威力,才能称其为“中华武术”。下面我将十大武功和它们在相关“手法”中起到的作用分别简介如下:

一、移盘移位功:

“移盘”是“移动下盘”,所谓“盘”是指“下盘”,只有劲沉下去,才能形成“下盘”。 下盘”既是无形,也是实际存在的。说他无形,是指它不是在身体的某一部位,更不是指身体的某一部位;说它实际存在,是因为“下盘”功夫好的人从他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得出来下盘的存在。人在站立和运行的过程中,支撑的稳度非常强,我们就认为他的下盘功夫好。我们知道,“支撑稳度”是一个综合性的功夫,尤其是运动和运行时的稳度,这不仅要有较强的支撑力度,而且要具备较高的平衡调整功能。古人将人体重心下垂线在自己支撑面内移动时称为“移盘”;人体重心下垂线超越自己支撑面以外的运行和运动 称为“移位”。

“移盘功夫”有三种类型,这里必须明确一下,支撑中只有屈膝支撑才最有利于在保证稳度的情况下快速调整,故古人均用屈膝支撑而不用微屈膝的直立支撑。“屈膝支撑”是我们中华传统武术的支撑基础,也是“中华传统武术”和世界各种“竞技搏击项目”不可逾越的分水岭。这里必须提一下,屈膝度的大小要根据自己“下盘功夫”的好坏来决定,不是越大越好。如果“下盘功夫”不大好,屈膝度过大就会“下坐”,反而严重影响“下盘”的灵活性,是习武者之“大忌”!

此三类“移盘功夫”是:

1、为“定盘功夫”:所谓“定盘”又叫“死盘”、“呆(ai)盘”、“呆(dai)盘”,它是固定不动时的“下盘”,如某些大师所表演站在那儿几个人推不动的所谓“下盘功夫”。这是最基本的“下盘功夫”,练下盘功夫首先必须练出“定盘功夫”。这一类型的下盘较为好练,通过长期的站桩就可以了出来。它的功夫是“屈膝支撑”静止站立时支撑的力度和稳度。

2、为“活盘功夫”:所谓“活盘”是在运动和运行时所具备的“下盘功夫”,也就是在运动和运行中能跟随身体一同运行的“下盘”。“移位”又称为“中华传统武术”的“步伐”。“中华传统武术”的“步伐”不同于世界各种项目“竞技搏击术”所使用的步伐,它是“移盘”的“延伸”。“移盘”在“中华传统武术”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老师以前曾经讲过:“没有‘移盘’,就没有中国功夫!”他经常讲:“‘移盘’在所有功夫中,重要程度占据首要位置,‘中华传统武术’的较量,实质上最主要的是‘移盘’功夫的较量。这一问题后文将做专题讨论,这里只简单提一下。

3、为“虚盘”功夫:所谓“虚盘”是指在非站立、行走的特殊状态下(如下跌、躺卧等)仍保持一定的稳度保持劲不散,并能根据需要进行蓄劲、发力,实施“击法”或“制法”对敌人进行有效地打击时的“特殊下盘功夫”。它是“地躺击法”和“地卧击法”的“基础功”。一般要在“活盘”的基础上才能开始练,较难练成。

我在练“虚盘”时,也不知被老师摔了多少跤,跌得满身是伤。老师常说:“要想练出‘虚盘’功夫不说要跌十万八千个跟头,你一万八百个跟头还能不跌?”我后来才知道,只有反复地被摔跌,才能逐渐摸出被摔跌时自己劲调整的规律,才能练出“虚盘”功夫。

这里将“移盘”的重要性特为粗浅的提一下:“移盘”不是简单地重心在支撑面内的移动,它极为复杂。从类型上来讲,它有“旋移”、“拧移”、“滚移”之分;从形式上来讲,又有“前移盘返移法”、“后移盘返移法”、“复式返移法”数种。

中华传统武术的步伐也是世上所独有的,它完全不同于各种“竞技搏击项目”的“漂浮型滑步”,更不同于那些“套路操”表演性的步伐,古人不称其为步伐,而以“移位”称之。“移位”的原意是“位置的移动”,它不光是步子的行走,而是在位置移动的同时还要保持前“移盘”时所用“手法”的“劲力”和已形成的“势”的延续,所以说,“移位”是“移盘”的延续。“移盘移位功”在《中国武术应该是什么样》里已经有介绍,这里就不展开论述。

二、百步穿井功:

传说此功练成后能从井口打动百步深井的水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这只是形象化地说明这种功夫用于打击时具有强大的威力而言,不能说其威力就有“百步穿井”那么大。

古时习武者把人体的劲分为“膝(双)”、“胯(双)”、“腰(脊柱)”、“肩(双)”四大部位,所谓“百步穿井功”实质上是将上叙身体四大部位的劲由身体高度协调配合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劲加以运用的功夫。中华武术的每一种打击手法都不用身体局部的劲,而用身体四大部位叠加在一起的劲来运用。有的时候也有只用四大部位之中的部分劲如诸多“膝法”中,就只能用“膝”、“胯”、“腰”叠加在一起的劲来运用,无法将“肩劲”叠加进去运用。

外国人将直向向前打的拳称为“直拳”;中华传统武术则使用的是“冲拳”。现在不少“武术大师”的佳著将“冲拳”和“直拳”混为一谈是不对的,是他们没有真正了解中华传统武术所致。

“冲拳”的“蓄劲”是身体四大部位的联合蓄劲,具体地说它的蓄劲是由双膝的一个挺一个屈、胯的“拧”、腰的“含”、肩的“收”(出拳的肩)和“送”(非出拳的肩)共同完成的,出击是由身体四大部位所蓄之劲突然爆发出来再加上出拳手臂“撑”的劲将拳如同枪弹在枪膛中激发时弹头被爆发的气体冲出去一样打出去,所以古人称其为“冲拳”。

与“直拳”相比,“冲拳”有以下几个无可比喻的优越性:

1、“冲拳”蓄劲时幅度小,实施时整个行程短,所需时间短,速度快。

2、“冲拳”可以同各种运行组成整体,同时进行,更加节省时间,速度更快。

3、“冲拳”可以和使用异侧手臂以及使用两膝、两腿等部位的打击手法连贯使用,甚而可以和同臂的肘、同侧的膝组成“三连锤”连贯使用,不但灵活多变,而且威力巨大,而且易使敌人遭受致命性的打击。

4、虽然“冲拳”使用了“双肩”、“双胯”,“脊柱”、“双膝”各个部位劲叠加在一起所形成的整体劲,具有较大威力,但古人更加看重的是它“快速”、“灵活”、“善于变化”的特性,在“掩护”近身、占据最佳位置的调整时,异步调用“冲拳”,“直拳”却无法担当此任。因为“直拳”不具备也无法具备“冲拳”的各项优特点。

以上仅举“冲拳”一例来说明“百步穿井功”在“拳法”(冲拳)中和拳法糅合后所起的作用。在中华传统武术中,差不多所有的打击方法(各种拳法、掌法、肘法、肩法、胯法、膝法等打击法、各种腿法、各种拿法、各种点穴截脉、各种地躺击法、各种地卧击法)都要有“百步穿井功”的糅合,才能称“中华武术”。没有“百步穿井功”糅合的击法,如“直拳”、“摆拳”、“勾拳”等,都不是“中华武术”的技艺,都不能以“中华武术技艺称之。

三、大力千斤坠:

人在骤然下坠时能产生巨大的劲力,古人将这种骤然下坠所产生的劲力使用到防身搏杀技艺中去的方法和训练手段称为“大力千斤坠”,简称“千斤坠”。

所谓“千斤坠”是形象地说明它力量巨大,并不是说它力量有千斤之大。近代有人测过,坠力能达到400—600斤,就断言“千斤坠”的功夫是不存在的,他是将中华传统武术最常用的形象化名称当作实际标准来要求,将防身搏杀的功夫标准以表演要求来衡量才得出这样荒唐结论的。“千斤坠”绝不应荒唐地将训练目标锁定在增大下坠力度上,应该放到下坠力量在防身搏杀术手法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上。

“千斤坠”在防身搏杀术中能起以下几个作用:

1、是“地躺击法”致使敌人被动下跌劲的主要来源。在实施“地躺击法”时,自己主动下躺迫使敌人被动下跌的主要就是要靠“千斤坠”的劲力。所以“千斤坠”被称为“地躺击法”的重要基本功。

2、“千斤坠”可用来加大某些手法的力度,如“(内、外)踩腿”、“剁腿”、“切掌”、“栽拳”等手法,都用“千斤坠”的坠力来加大力度。

这里要提一下,不同的手法,“千斤坠”使用时的情况是不相同的,使用“剁腿”时,“千斤坠”下坠的幅度较大,使用的坠力也极多;使用“切掌”、“栽拳”时,不论是幅度或速度都比使用“剁腿”时要小得多;实施“内踩和外踩”时,幅度和力度都比上述者为小。这些都是根据需要而造成的。

3、“千斤坠”在“制法”中也常用作特殊的“截法”使用。因“千斤坠”不需要任何蓄劲即可运用,所以用作“截法”时随时即可实施,速度极快。这就是古人把“坠截法”从“截法”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个“制法”类型来分类的原因,可能和后继的“旋化”手法有很大关系。使用“坠截”法后多继之实施“旋化”法,古人称之为“坠截旋化法”,简称为“坠旋法”。

4、“千斤坠”在“骤退”起着关键的“启动”作用。各项“竞技搏击项目”都是象牛打架一样,都没有前进攻击失利或遭到敌人还击处于被动时“骤然后退”(后文简称为“骤退”)的方法、功夫和训练手段,唯独“中华传统武术”独家具备这方面的方法、功夫、和训练手段。

“骤退”的原理和方法实际上是很简单的,我们知道在不蹬地、不移动重心的前提下提起后腿前腿支撑不撤销时,身体会向后移动,此时如使用“千斤坠”并以前膝的挺膝相配合,身体向后移动的速度会大大加快,这就是“骤退”的科学道理。当然这里“千斤坠”使用时的力度和速度都要使用的恰到好处,小了影响后退的速度,大了劲和势都会断裂。

我们说“骤退”是一个手段,目的是消灭敌人。“骤退”绝不是脱逃,而是在“骤退”后继之以相应的“制法”或其他手法进行反击。所以“骤退”必须和“混元功”相配合才能胜任它应具备的功能。古武术训练手段中,把“骤退”和“混元功”以及“移盘”三者组合训练的方法为“前移盘返移”法,所需实施的手法再同“前移盘返移”法联合起来训练,最后糅合成一体方能在实践中使用。

“骤退”在器械使用中特别重要,在“中华剑术”里,占据重要的位置。

下期预告:

中国古代实战派武术体系之“十大特殊功法”(二)——八部赶蟾功、绞臂交腿功、通臂功、穿林绕桩功、混元功、卧地游龙术、影形功。

相关文章、视频陆续发布。

吴老武术遗说,请继续关注白马杂谈,白马杂谈陆续独家披露。

欢迎大家转发,让更多的国人知道,中华武术应该是什么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