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转型与蝶变

 琳娜tynnrose 2019-01-05

□ 本报记者 褚清源/文图
当2010年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传来喜讯——经各省辖市组织初评、推荐,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实地考察、观看视频、候选学校校长演讲答辩等程序,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被评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
这一喜讯,让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和学员欢欣鼓舞。毕竟,这一殊荣来之不易。彼时,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在由学历补偿教育向继续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曾一度濒临消亡。但今天,在夹缝和困境中主动求变的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走出了一条具有县本特色的教师教育新路子。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第一考察组组长、河南大学远程教育与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杜宏记教授在实地调研了该校后,给予高度赞誉: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实践与探索,对同类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有一定的启迪价值和指导意义。
谋变:当进修校沦为“静休校”
以有为求有位,以有为求生存,以有为求发展。
——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生存之道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阵地,改革开放以来,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历达标任务的基本完成,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转入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的继续教育新阶段。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众多县级进修学校的作用被淡化,业务被分化,功能被弱化,地位被边缘化。不少进修学校或被撤销,或被兼并,或名存实亡,或半死不活。人们说:“进修校”成了“静休校”。
2003年8月,当夏书芳调任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时,呈现在他面前的是这样一派萧索景象:校舍——破败不堪,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业务——十分有限,仅有一个小学校长提高班和少量继续教育任务;经济——异常困顿,连教师节给老师们发一袋苹果都没钱兑现。
如何使学校走出困境、浴火重生?如何让教师教育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如何使教师培训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一切成了摆在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前严肃而紧迫的问题。
在深入研读了相关的政策精神之后,夏书芳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作了“破局性”的思考。他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战略》一文中写道:怨天尤人,于事无补;自暴自弃,太不争气;坐等机会垂青,无异于守株待兔。唯有奋发图强,自己拯救自己,以有为求有位,以有为求生存,以有为求发展。
在夏书芳看来,无法靠输血维持发展,就必须主动求变,靠自身造血走出困局,赢得机会。他提出的思路是,学习——转变观念,开发——拓展业务,创新——提高实效,服务——赢得信任,通过不断创新培训模式,重建运行机制,培育并积淀一种新型的教师教育文化。
破局:从观念“转身”开始
凡是教师需要的,我们尽量满足;凡是我们所做的,尽量让教师满意。
——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服务信条

目前,全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总体看来比较薄弱,功能单一,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与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的管理者认为,教师进修学校之所以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继续教育,其主要原因是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的观念没有牢固地树立起来。
为此,该校提出“把小实体做成大服务”的教师教育新理念。从服务对象上,变“少数”为“多数”:教师教育要面向全县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偏远山区、薄弱学校的中小学教师,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服务的内容上,变“既定”为“需求”:不是我有什么就讲什么,而是教师需求什么就培训什么。从服务的模式上,变“单一”为“多样”:尽量选用最适合教师的培训方式,因为适合的才是合适的,合适的才是科学的。从服务方式上,变“请来”为“送去”:送教下乡,送教到人,送爱到心。从服务时间上,变“阶段”为“全程”:做到训前有调研,训时面对面,训后有跟踪。
观念支配行动,思路决定出路。长期以来,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牢记“教师至上,发展至上,服务至上”的办学宗旨,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做教师所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千方百计拓展业务领域,较大程度地扩大了生存空间。
——开拓艺术教育。从1999年起,该校挖掘师资潜能,创办艺术教育,共培养优秀艺术人才3000多名。为一大批学困生开辟了一条“步入艺术殿堂,演绎精彩人生”的绿色通道,幸福了上千个家庭。
——引进高校资源。2005年以来,该校与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联合办学,先后办专科班、本科班3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届,教育后备干部培训班1届。大学教授送教到新安,可谓一举三得:一是降低了学员的学习成本,二是有效解决了工学矛盾,三是引进了高校优质的学术文化。
——创新培训载体。为打造新安名校、名师、名学科带头人,新安县政府每年拨专款150万元,用于“三名工程”;为挖掘与培养本土名师,该校长期开办“新安名师大讲堂”,为优秀教育的脱颖而出搭建平台;为推进校本研修,该校与新城实验小学、五头镇尚庄小学、县实验中学等中小学缔结为“研训共同体”……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怎样摆脱困境、破茧化蝶?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开拓与探索给出了朴素而明确的答案:没活干,找活干;有活干,要干好。
革新:矫正教师教育服务路径
当100种方法仍不能让学员满足和满意,那就尝试第101种。
——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学法则

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人,都有一个同感:当好教师的老师,不易;教好教师的课,很难。
在教师培训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想参加培训,甚至找借口逃避培训;培训教材陈旧,与学员的教育教学实际严重脱节;培训方式单一,让人听了乏味;培训之后感觉收获不大。怎样使教师教育更具魅力与实效?这是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多年来致力研究与突破的瓶颈问题。
课程资源——突出县本。该校着力开发适合县情、校情、教情、学情的课程资源,坚持四个结合:通识内容与实际需要相结合,书本理论与一线实践相结合,外地经验与本土探索相结合,教育领域与非教育领域相结合。除有选择地使用省教育厅规定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外,该校还特别注重县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洛阳市教育局副局长韩经权的《〈学记〉今读》、教育局编印的《智慧教育研究》、新安县第二高中的《新安二高文化》等都作为辅助教材,列为培训内容。这些土生土长的“草根文化”,学员们感到亲切、实用。
教学内容——以需定教。每次培训做到三个注重:培训前注重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实地了解等方式真正弄清一线教师到底需求什么,而后确定培训的目标与重点;培训时注重对话,要求教师每节课都要留出一定时间,与学员现场交流,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难与困惑;培训后注重反馈,发放教学评价表、设立学员热线电话、召开分析总结会等,从不同渠道听取学员意见,反应好的就坚持,不好的就改进,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相长。在培训重点的把握上,牢牢抓住四个关键:校长核心能力的转变与提升,本土名师的发掘与培养,城乡同步发展新秩序的构建,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培训模式——打破常规。开班典礼,摒弃“宣布办班宗旨—学员表态发言—最后领导讲话”的传统做法,而代之以“四个一”:进行一个自我介绍,传播一条教改信息,推荐一部教育名著,提出一个教育教学与管理中的困惑问题。探索与推广“三四五”培训模式:“三突出”,即突出学员的主体性,突出内容的针对性,突出方式的灵活性;“四模块”,即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教师基本功的修炼,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管理疑难问题的诊治;“五平台”,即专家引领,自修反思,问题会诊,交流分享,行动跟进。即使对一个专题,也从不拘泥于“成法”。例如,师德教育,该校采用“四步曲”:学习讨论—对照查摆—反馈整改—总结提升,并与师德演讲、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了理论课的枯燥与乏味。新课程培训,该校同样不是一味地灌输新理念,而是通过六个环节“话题导引—自主反思—交流评议—梳理提升—课堂实践—改进创新”扎实推进,让教师在可操作性的培训中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把握新课程、践行新课程。
教师队伍——能者为师。一是上挂下联聘请教师:学校本着“精干高效、专兼结合、合理流动”的原则,在县内聘请林保健、王金华等42名兼职教师,并聘请河南大学的赵国祥、洛阳师范学院的张西方、洛阳理工学院的程振锁等16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师训干训工作的导师。同时,加强与市内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际合作,从而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二是让学员培训学员,以教师培训教师:这是该校近年来一个成功的探索,也是他们教师教育师资观念的一大转变。三是着力培养本校教师:推行“三三三教师培养工程”。分为三个层次——新教师的入格培养,青年教师的升格培养,骨干教师的风格培养;铺设三条路子——历练教学基本功,增强教育智慧,升华教育思想;提供三种机会——学习机会、实践机会、展示机会。该校长期开展教师素质达标活动,要求教师理论提高达标、业务水平达标、专业引领达标、研究成果达标。搭建多维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在学校一系列举措的有力推动下,一大批有理想、有学识、有干劲、有魅力的师训干训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以夏书芳、马伟宗、李冬、王文中、王保昌、王锋、司振祥、李金周为代表的名优教师,已经成为新安教师教育的主力。
(下转第二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