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读论语,追本溯源,为往圣继绝学--《论语熙解》学习笔记

 田园小津 2019-01-05


要正式提笔写读后感时反而不知该从何说起,这不像上学时的作文,顺着老师搭起的框架,尽可能的引入金句名言就能得到高分,这是对自己所读所思的一次系统梳理。

面前摆着翻阅了无数次的这本《论语熙解》,感触太多——关于修己利人,关于孔子的“道一以贯之”,关于“君子不器”,关于真正的中庸,关于孔门中悲催的颜回、率性的子路、谨慎的闵子骞、睿智的子贡……到关于宋元以来的僵化解读,再到上世纪轰轰烈烈的打倒“孔家店”……似乎每一个都足够与三五同道友人品茶论道半天。思及此,猛然发现这似乎是近年来品读得最为用心的一本书。也对啊,为了能真正读懂《论语》,我甚至毫不犹豫的参加了以此为教材的熙华国学师资公益班。

为何会开始对国学有兴趣,这里我觉得应该先说说最初与国学结缘的原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抱着好奇的心理参加了某国学公益班的学习,短短两天的讲习真正记住的内容不多,但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一众阳光少年大声反复齐诵的场景至今清晰明朗。那一瞬间似乎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感召力,自此后开始对国学产生兴趣,之后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熙华国学院。


熙华国学院在全国各地开设少儿国学公益班,免费为孩子们讲授国学经典,用“读写思行”的学习方式、学分制的考核规则和公益互助的管理模式传承国学之薪火。我的孩子有幸参加了长沙公益班的学习,教学先从《论语》开始,所采用的教材就是王院长自己编著的《论语熙解》。与儿伴读的时光,让我有幸读到此书,并由此开始打开一扇国学求知之门。我在师资班研习时向王院长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国学原典有很多,百家思想也各有千秋,为何熙华选择从论语开始?”他答:“因为论语是把为人处世之学说得最透的书。百家各有千秋,但若离开了做人之本就啥都不是,所以熙华提倡通读、读透了论语,再学其他。”熙华对国学经典追本溯源的解读方式,让人不由自主地为我国传统文化之博大而赞叹。熙华少儿班的学规总则前四句是:“熙阳乾,华阴坤;蒙以正,悦乐生;曰礼义,曰敬止;本源清,大道明”。我报名参加熙华的师资公益班,也是为求更深入的研习国学经典,了解经典中真正的本源思想。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熙华的讲解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这句话什么意思,而是先写出甲骨文的“习”字,讲解其本来的意思:習,鸟数飞也。展示了雏鸟学飞,从学到熟练运用的过程,这就是“习”本来的含义,预示学以致用。紧接着用《易经》中唯一以“悦乐”为主旨的第58卦“兑”卦卦辞:“君子以朋友讲习”来呼应这一章的主旨,告诉我们:《论语》开宗明义就引领了悦乐主旨,说明《论语》是一本让人快乐的书。熙华提醒每一个研读《论语》之人一开始就牢记这本儒家经典最本源的倡导:“君子以朋友讲习,做一个悦乐君子”!它提示人们在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以积极进取、快乐达观的人生态度去适应生活。以此为基础,开启对整部《论语》螺旋前进式逻辑结构的剖析。

《学而第一》篇开头就用三个问句,告诉你人生的三重境界,提醒我们应以“修己”为基础,做悦乐君子,悟世间真道!——第一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为“启蒙勤学,知行合一,必有传颂”;第二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为“历练成器,近者悦、远者来”;第三重: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为“推己及人,君子不器,达德归真”。该篇最后一章用“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总结收尾,告诉我们:学的好与不好,过得快不快乐,最终在于自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纵观整部《论语》,全书共二十篇,可分为上下两部,前十篇为上半部,是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后十篇为下半部,是为“半部论语创天下”。细读之,可发现其逻辑结构非常紧密,不愧为“天下第一议论文”:各篇可独立成篇,每篇皆采用首尾呼应式的论述手法,即开篇阐明论点,收尾呼应点题;各章可独立成章,但章与章之间结构紧密,皆是从多方面论证本篇论点。宏观整部《论语》结构,全书二十篇层层递进,螺旋向前,孔子一以贯之的“道”贯穿其中。


让人读懂《论语》真正的思想内涵,摒弃宋元以来科举教材中对经典或添油加醋或断章取义或故意曲解的解读,用追本溯源的方式,还圣人思想最本来的面貌,这是熙华国学院一直致力在做的,《论语熙解》这本书用其独有的方式还儒家经典的本来面貌,娓娓道来,复兴先贤活思想。

关于用汉字原本的意思来解读经典中的思想本意,在熙华的讲习中随处可见。比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中的关键词“本”,用甲骨文的“木”和一棵树的示意图,引申出“木”的两个衍生字“本”和“末”的含义,“本”原意是大树的根部,所以“本”即根本,告诉我们做事要务本,善于抓住事情的关键点,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中的关键词“及”,甲骨文字形表示的是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引申为抓住实质,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是要掌握知识的实质内涵,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比如解读“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把甲骨文的“申”和“夭”摆出来,看字形就能知道孔子放松舒展、伸腿弯腰的样子,无需再赘言讲解。

熙华对《论语》的解读,除娓娓道来的欲罢不能,更有循循善诱的醍醐灌顶。比如“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不仅解读其本意,还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记住文字和知识,而是悟透字形后面的“道”和智慧,更告诉我们如何做到“及学”:第一要温故而知新,学会以己为师;第二要学而时习之,实践出真知;最重要的一步是君子不器——先成器,再化器。


读完此书,对曾经为学时代的经典诵读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某些公知引用《论语》中的只言片语,看似旁征博引实则断章取义的做法有了更理性的判断,对孔子和他的某些弟子更有了全新而立体的认知。动态的读,方能真正领悟《论语》的精髓和孔子的真实思想!

比如很多人说葬礼应浓重,这是孔子的主张,但通读完《论语》后我们会知道孔子并非迂腐的教条主义者。他确实说过“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甚至强调“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后人就以此为由来呼吁要大型祭祀之礼,甚至演变成有的人借葬礼形攀比之风。殊不知孔子还说过“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并非像后来有的人解读的一样要求人大张旗鼓的行祭祀之礼并厚葬。“我爱其礼”也不是说非要在形式上大张旗鼓,而是借此向弟子强调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他自始至终要求的是人内心深处的仁孝,否则他也不会说“吾不与祭,如不祭”“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场合所说的话也会不一样,他的言行在不断变化,思想也有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年轻的时候他也会像个愤青一样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会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样充满“恕”道的话,更说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告诫人们没有完美的切合,也没有绝对的对错,凡事合乎道义,顺势而为即可。所以,用孔子的某一句话作为永久的权威标准,是后人对孔子思想的断章取义和对孔子的道德绑架,是真正挂羊头卖狗肉的“孔家店”幌子。


《论语》的魅力太多,难以逐一例举,它不是迂腐者的卫道法典,恰恰是辩证革新、积极作为的武功秘籍。不仅有经典的厚重,也有历史的生动,还有文学的意趣。你会知道原来“愚不可及”是一种极高的褒扬,原来“粪土之墙”是有用的,原来孔子也有跳脚和看走眼的时候,原来圣人要敢说谎就会很快被拆穿……《论语熙解》 用全新的视角和方式解读《论语》,真正让人耳目一新、醍醐灌顶、趣味盎然!(本文作者为熙华国学院师资班学员,以《论语熙解》为学习底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