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了穜蒿割了菜,② 吃了羔儿荷叶在。③ ——《独醒杂志》
【注释】 ①宋徽宗——即赵佶(1082~1135),他政治上昏庸腐败,重用奸臣,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最后自己也做了异族统治者的俘虏并客死异乡。但他同时又是一个著名的书画艺术家,创生漆点睛花鸟画和“瘦金体”书法,为世所称道。 ②穜篙——两种植物。穜,音tóng(童),指先种后熟的谷类,蒿,音hɑo(薅),草名。这里是用谐音影射北宋的奸臣童贯、高俅。菜——蔬菜,这里是指蔡京父子,也是北宋著名的奸臣。 ③羔儿——羊崽子。这里是影射高俅的儿子。荷叶——字面意思是指荷叶,影射暗指何执中。何,字俗通,处州龙泉人。蔡京被罢相后,他接任为相,至74岁而卒。 【赏析】 在中国历史上,所谓“忠”“奸”的斗争真是源远流长,文学作品中,歌颂忠臣,抨击奸臣,也是一个久盛不衰的课题。不知道是不是一条规律:凡是“治世”,忠臣便特别多,而凡是“乱世”,则奸臣便特别多一些。因此,反映乱世的文学作品,抨击奸臣的内容便几乎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北宋末年,奸臣出得特别多,而反映抨击奸臣的文学作品也相应要多一些。这在童谣中表现尤为突出。当时抨击的奸臣有高俅、蔡京、童贯,杨戬、朱勔、王黼,还有章惇、安惇(人们又称之为大惇、小惇)等,其中,有的集中揭露奸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如《绍圣中谣》云:“大惇小惇,灭人家门”,“大蔡小蔡,天下破坏;大惇小惇,灭人家门。”(按:“天下破坏”原作“破坏天下”,从用韵来看,似应改为此。)有的歌谣则诅咒奸臣没有好下场。如《宣和遗事》载的童谣云:“二蔡一惇,必定抄门;藉没家财,禁锢子孙。”“大惇小惇,入地无门;大蔡小蔡,还他命债。”实际上是咒奸臣们家破人亡、充军发配。《古今风谣》引的《宋元祐中童谣》云:“大惇小惇,殃及子孙。”而据《瓮牖闲评》记载,蔡京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为攸、翛、鯈,当时人们就巧妙地利 用谐音编出歌谣曰;“蔡京之后尤(攸)萧(翛)条(鯈)。”这些都是咒骂奸臣要绝后,而绝后在封建社会里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以至于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还有一些歌谣,希望除去奸臣之后能得到一个理想的社会。如《清波别志》记载,当时人为蔡京、童贯作的歌谣说:“打破筒(童),泼了菜(蔡),便是人间好世界。”这其实是一种幻想剂,是难以兑现的。 比较起来,“杀了穜蒿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这首童谣却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是它所表达的对奸臣的强烈的仇恨情绪。对于童贯、高俅、蔡京以至高俅的儿子之流,是要“杀”,要“割”,要“吃”,真是到了恨不能“食肉寝皮”的地步。从这点说,它的战斗性与上述仇恨奸臣的童谣是一致的。但是,这首童谣较之前述的童谣还有一个高明之处在于:它还表达了奸臣杀不光、除不尽这样一个思想。尽管童贯、高俅等人被“杀”了,“割”了,“吃”了,但是新上任的何执中仍然不是什么好东西。《宋史》虽然没有将何执中列入“奸臣传”,但据载,他曾在蔡京门下三年,后来代为尚书左丞,当时就有人给皇帝上书说:“陛下知蔡京奸,解其相印,天下之人鼓舞,有若更生;及相执中,中外默然失望。执中虽不敢肆为非法,若京之蠹国害民,然碌碌庸质,初无过人。天下败坏至此,如人一身脏腑受诊已深,岂庸庸之医所能起乎?执中夤缘攀附,致位二府,亦已大幸,遽俾之经体赞元,是犹以蚁负山,多见其不胜任也。”后来,事实证明,他确是一个碌碌无为、阿谀奉承之辈。 为什么历代封建王朝几乎都大反奸臣而奸臣总也不能绝迹呢?童谣只是摆出了现象,却没有提出问题和给出答案。我认为,这是由封建社会的制度本身所决定的。在封建社会,所谓忠奸,只是对皇帝而言的,其标准最终是一个“私”字。忠臣为皇帝“舍身忘家”、“肝脑涂地”,是一心为皇帝;奸臣则只是表面上为皇帝而实际上为自己,他们很会做表面文章蒙骗皇帝,因而在阴谋未败露前,往往被皇帝认为比忠臣还要忠,得到充分的信任。皇帝的标准也是一个“私”字,为私的奸臣碰到为私的皇帝,这当然为奸臣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至于为什么乱世奸臣多,那也很好理解。因为乱世多昏君,而昏君特别需要奸臣这一品种。平时,他可以把政事托附给奸臣们,自管在深宫取乐,一旦出了什么问题,追究起来,他又可以拿奸臣当替罪羊,以平息“民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这就是奸臣总也杀不完的道理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童谣虽短,但值得深思的东西是不少的。 童谣通篇巧妙地利用谐音,以事物影射人物,显得十分贴切而自然,使人捉不到把柄,斗争艺术也是很高明的。 【今译】 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