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童谣(图文本)》发博客80-琅总督

 高山仙人掌 2019-01-06

 

 

   ①

琅总督,心狠毒;

不要民,只图名。

 

你官大,我山大;

你下马,我要坐。②

 

你兵多,我树多;

大军炮,奈我何!

 

石鼓合,旄头落;③

石鼓开,索星来。④

——转引自《中国古代民间歌谣选》

 

【注释】

①琅总督——清嘉庆时云南丽江府的最高行政长官。

②你下马,我要坐——你下马休息,我也坐下来休息。表示少数民族人民与官兵周旋时的从容镇静。

③石鼓——镇名,在今丽江纳西族自治悬境内。金沙江从这里突然折向东北流去,南边有一个宽广的干河谷,可能就是当时的河道。这句中的“石鼓合”和下句中的“石鼓开”,可能就是指石鼓一带河水的涨落。旄头——星名,即昴宿。古人认为:旄头星特别亮的时候,预兆有战事发生。李白《幽州胡马客歌》:“旄头四光芒,争战如蜂攒。”

④素星——即贯索,属天市垣,共九星。与昴宿遥遥相对。昴宿落下之时,正是索星升起之时。

《中国古代童谣(图文本)》发博客80-琅总督


【赏析】

这首童谣是《中国古代民间歌谣选》(北师大中文系选编)一书的编者从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周汝城先生的私人藏书中抄录的。据介绍是清代嘉庆八年(1803)时在云南丽江府流传的一首傈傈族的童谣。我国少数民族中流传的童谣保存下来的很稀少,因此,它就显得更加珍贵。

这是一首叙事性童谣,它记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当地的行政长官琅总督心狠手辣,为了向上面邀功请赏,显亲扬名,便大肆剥削、压榨当地的老百姓。这种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做法,理所当然地激起了人民群众的反抗。琅总督带兵来镇压,但在百万大山中,统治者的先进武器装备派不上用场,只能徒唤奈何。人民利用有利的地形,机智地与官兵周旋,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首童谣在叙述时,按照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写得层次分明。“琅总督”到“只图名”四句是交代反抗行动发生的原因。虽然没有列举琅总督“狠毒”的具体事例,但从“不要民,只要名”这两句概括语中,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完全不顾人民死活而只图个人升官发财的官僚。凡是抛弃人民的人,必然会被人民所抛弃。琅总督的所作所为理所当然地要激起人民的反抗。因此,这四句也充分交代了人民反抗的正义性。“你官大”到“奈我何”八句,具体描叙了反抗的人民与前来镇压的官兵在山中周旋时的情况:面对权势显赫、人数众多、武器精良的官兵,反抗的人民不但没有被吓倒,反而表现出一种非凡的勇气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用自己的优势去对付敌人,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长处,让官兵的优势一一化为劣势:官兵你官大,但我的山大,山大到不属你管,不买你的账;你有马匹,在山中却无用武之地,等你下马步行时,我已经可以舒舒服服地坐下来休息了;你的兵再多,总没有我山上的树木多,我利用山高林密隐蔽作战,叫你找不到,打不着,你就是有威力无比的大炮,也奈何我不得了。这几句以敌我双方的长短进行对照,充分体现了人民扬长避短、克敌制胜的智慧。最后四句从天文、地理的角度,表示了人民对结束这次战争的乐观态度和希望。虽然也略带一点命定和神秘的色彩,但总的来说,还是现实的。

童谣在对比、重叠和反复等手法的使用上也比较成功。如“你官大,我山大”,“你兵多,我树多”,以同一个“大”和“多”来列举各自的优势,却因对此物的不同,使人能清楚地辨别出真正的优势在于何方。这种同而不同的艺术表现法,是很有启发力的。

据《南越笔记》卷七记载,明万历初年,广西有起义的罗旁徭,其所在地有九星岩,一石窍深二尺许,可吹,称为“石角”,又一石,“其底空洞,撞之渊渊作鼓声”,称为“石鼓”。在他们那儿,流传这样的歌谣:“撞石鼓,万家为我虏。吹石角,我兵齐宰剥。”“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兵来我去,兵去我还。”(北大《歌谣周刊》第68期载《徭歌二首》中,“万家”为“万众”。)从内容上看,与这首童谣有某些相似之处。也许它们是在流传过程中才部分改换了面目的,是否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就很难考证得清楚了。

 

【今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