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运六气(十六)

 事事平心 2019-01-06

接篇十五

六、“五十营”与“水下百刻”


《灵枢经·五十营》篇论人之周身气行与漏下的关系:“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可以算出:一昼夜间,人体营气循环50圈,滴漏水下100刻。

但是古代分一昼夜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小时),每个时辰分为8刻。现在每个小时分4刻,所以古代的1刻与现在的1刻,时值是一样的,都是15分。古代1个时辰分8刻,所以可以算出,古代的12个时辰共有96刻,也就是说,古代一昼夜并没有100刻。所以古人所谓“漏下百刻”、“水下百刻”,其实是举成数而言。

“水下百刻”还涉及“五十营”。

《灵枢经》说,营气一昼夜行周身50圈,而又说“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是每两个时辰气行一周身,也就是每两刻(30分钟)气行一营。一昼夜既然只有96刻,气行就不可能是50圈,而只有48圈,只有48营。所以“五十营”的说法也是举成数而言。

营气一昼夜48营,而云“五十营”,这与《周易·系辞上传》说的那句“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太相似了;营气一昼夜行周身48圈,这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实际宽度47·5°,两者也太接近了。这肯定不是仅仅一个“巧合”所能解释的。

古人根据天圜365·25的数据,算出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实际宽度略大于47·5°(47°33′>47°30′),四舍五入,就是48°。将48°四等分,得数12°,就是每个季节日躔所行的平均纬度数(当然,这是个近似值,较精确的数值是11°53′)。将48°十二等分,得数4°(较精确值是3°58′),就是每个月日躔所行的平均纬度数。将这个数二十四等分,得数接近2°(较精确值是1°59′),就是每个节气日躔所行的平均纬度数。

日躔行天2°,就是人间的15天,也就是一个节气。日躔行天48°,就是24个节气。将这个数据移到人体,就是气行一周漏下2刻,气行24周,漏下48刻,气行48周,漏下96刻。

但是日躔每个节气行天并不是满足的2°,而是1°59′,相差1′;日躔行天走过24节气也不是满足的48°,而是47°33′,相差27′。

相对于漏下,一昼夜漏下96刻也并非确切数字,最明显的是,冬天的漏下速度大大慢于夏天,而且冬天滴漏里的水还可能结冰。所以古代司时的絜壶氏,冬天需要将滴漏里的水加温(注③)。也就是说,冬天的滴漏(就是絜壶氏所“絜”的“壶”),其漏下可能不足96刻;而夏天的滴漏,其漏下可能多于96刻,有时候漏下可能接近100刻。


(注③:《礼记·夏官·絜壶氏》,掌管“以水、火分日夜,以告时于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