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敬悼孟小冬前辈

 zcm1944 2019-01-06
【转载1】敬悼孟小冬前辈(丁秉鐩)

    今年,岁次丁巳的一九七七年,对国剧界来说,好像是流年不利。先是,梅派名票赵仲安先生去世了。对指导后学,谱唱腔、说身段方面,失却了一位导师。
    继之,名鼓票陈孝毅先生去世了。不但国剧方面失去了一位司鼓健将;对昆曲彩排和越剧演出来说,更如去了三军司令,后继无人。
    五月二日晚上,传来了俞大纲教授遽逝的噩耗。不止国剧界,话剧、舞蹈、音乐各界后进,和他的满门桃李,都失南针。
    五月二十七日凌晨,又惊悉有“冬皇”尊誉,余派传人的一代剧艺家孟令辉前辈仙逝了。因连串坏消息引起的恶劣心情,更震撼得到了极致。因此,谨以悲伤沉重的心情,草成此文。为了行文方便,只好先不恭地直呼其名了。

    一、身世与学艺

    孟小冬是梨园世家,到她已经三世。原籍山东,祖父孟七(艺名,本名不详)工武生、武净,因避乱到上海,就在当地落户了。孟七生子六人,孟小冬的父亲行四,名鸿群,工武老生兼武净。三伯鸿荣,工武生,武功坚实,有名于时,后来改名小孟七。六叔鸿茂,先工文武花脸,后改丑角,也驰誉沪上。过去大鹏已故丑角张国安,艺名小鸿茂,即其弟子。
    孟小冬生于上海,以出生地为籍贯根据的话,算是上海人。乳名若兰,本名令辉,艺名小冬。九岁时,从仇月祥学老生戏,十二岁就在无锡新世界登台了。十四岁时,在上海乾坤大剧场演出,同台有老旦张少泉(李丽华之母)、武旦粉菊花等。
    民国十四年(1925),孟小冬年十八岁,北上赴北平深造,拜陈秀华为师。当时北平梨园行有个不成文法:凡外来的伶人,不管原来坐过科、拜过师,一定要在北平再拜一次师,取得北平梨园公会的会籍,才能出台演戏。学老生的,大多拜陈秀华、鲍吉祥、张春彦,宗余的角儿,莫不如此。一般的老生,也要拜陈少五、札金奎。学旦的角儿呢,绝大多数拜王瑶卿;一般旦角,也要拜吴彩霞、诸如香、赵绮霞等。但是外来拜师的伶人,少数是真心学习,进一步的研究,除了拜师时的贽敬以外,要送月规,好时常去学戏。大多数呢,拜师只为“挂号”,好开始唱戏,只有师徒名义罢了。
    孟小冬就是少数真心学戏的一位,她从那时候起,就矢志学习余(叔岩)派老生了。一方面遇见余叔岩演戏时,必前往看戏,细心观察身段、地方;一方面从陈秀华、孙佐臣(又称孙老元,曾一度给谭鑫培操琴)学习字眼、唱腔。对余派票友也常向人家请教。北平有位名票李适可(又名止庵),对余腔有相当研究,还灌过《沙桥饯别》的唱片,孟小冬也从他盘桓请教。总之,她那种多方学余、虚心求教的精神,和当初余叔岩的学谭精神,是毫无二致的。所以在“私淑”余叔岩的时期,就比一般学余的老生高出一筹了。到了拜余以后,更升堂入室,尽得精髓,成为余派嫡传第一人了。

    二、演戏的阶段

    从十二岁登台,迄十八岁到北平以前,孟小冬的戏路相当广泛。从民国十四年拜师陈秀华以后,就归工专演余派老生戏了。曾先后在北平前门外的三庆园、城南游艺园、新明大戏院等,各坤班演出,那时已经唱大轴头牌了。
    民国十六年(1927)与梅兰芳结合,谢绝舞台数年。与梅仳离以后,吊嗓用功,二十一年(1932)起至二十七年(1938)拜余以前,常川在北平演唱,偶尔到天津、上海演出。不过在北平所谓常川,一年也不过唱个十场八场罢了(原因详后),不像别的班儿,一周演出两三次。她那时候演出的场地,大部分在东安市场吉祥园。班底阵容为:青衣李慧琴(卢太夫人李桂芬的弟妇、卢燕的舅母)、武生周瑞安、花脸李春恒、小生姜妙香、丑角慈瑞泉、里子老生鲍吉祥、老旦李多奎、二旦小桂花等。
    孟小冬演的戏目有《四郎探母》、《失空斩》、《捉放曹》、《奇冤报》、《击鼓骂曹》、《珠帘寨》、《御碑亭》、《盗宗卷》、《黄金台》、《武家坡》等。天津法租界有个西权仙电影院,后来改名新新戏院,在二十六号路(绿牌电车道)。除了经常演国片和西片电影以外,偶尔也短期演戏。有一次约孟小冬、郝寿臣合作三天,一天孟、郝合作全部《捉放曹》,“公堂”起,“宿
店”止。一天孟、郝合作《失空斩》。一天大轴孟小冬《奇冤报》,压轴郝寿臣《荆轲传》。那时郝寿臣已成气候,竞排新戏了,而肯把《荆轲传》在压轴唱,就具见孟的声势地位了。孟小冬和尚小云的《四郎探母》,也是那时候义务戏的热门戏码。在北平小型义演里是大轴戏。有一次天津有某项义演,特请他们二位到春和大戏院演出《探母》,颇为轰动。换言之,在拜余以前,孟小冬在老生界的地位,已然驾乎马连良、谭富英以上了,而杨宝森还在给人跨刀呢!

    三、拜余以后

    孟小冬打算拜余叔岩为师,可以说蓄志已久,也曾多次托人说项。无奈余叔岩这个人,因为剧艺得来不易,不肯轻易传人;同时个性孤介保守,连男徒弟都不肯收,更不论女弟子啦。虽然曾给杨宝忠、陈少霖说过戏,但只是指点,没有师生名份。到民国二十七年,李桂春(小达子)携子李少春北上,托出窦公颖、张璧、桂月汀这些人来关说,余叔岩总算点头,可以开山门了,就在十月十九日,收李少春为徒。孟小冬哪能再放过这个好机会,好在她与窦公颖等也是熟人,就托他们再为关说,余叔岩也不便再拒,隔了一天,在十月二十一日,也收孟小冬为徒啦。三天之内,收了两位名伶为徒,余叔岩也自得意;同时,对这两位门徒的资质与剧艺基础也很欣赏,就循循善诱,把掏心窝子的玩艺儿都拿出来了。余的教戏,是因材施教的。你如果领悟力强、肯用功,他会毫不保留地倾囊以授,而且极为认真。你没学到他认为满意的程度,经他“验收”许可以后,是不能拿出来公诸于世、上台演唱的。因为李少春有武生功底,余就教他《战太平》、《定军山》、《洗浮山》这种戏;孟小冬没有武功根底,长于唱做,就教她《洪羊洞》、《搜孤救孤》这种戏,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四个字,实在是一位好老师。可惜,李少春因为家累太重,客观环境关系,中途辍学,此处不赘。唯有孟小冬能配合余叔岩的教戏条件,所以才尽得真传。
    余叔岩给人说戏,并不是每天有上课时间、有功课表可循的。要他有时间,情绪好,兴致高,在深宵半夜,大烟抽足了以后,才加以指点。同时,他所教的,你没完全学会以后,他是不继续往下教的。所以跟他学戏的人,一定要有长长的功夫、耐耐的性儿,以铁杵磨针的心情,才能学得到玩艺儿的。
    孟小冬一来私淑余叔岩多年,过去从陈秀华、孙老元那里,已经学到相当基础,又加天资聪颖,一点就透。二来她生活简单,只一个人,薄有私蓄,不愁生活,不需要靠唱戏吃饭,可以慢慢学,不急着唱。三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她渴望拜余多年,一旦实现,自然全心全力,全副精神都放在学戏上。而正在与梅仳离以后,精神上别无其他寄托与纷扰,自然可以天天待在余家来学戏了。她在余家,除了学戏以外,在余叔岩夫妇面前,承欢膝下,有如侍奉双亲;与两位师妹(余叔岩有两个女儿)处得情同骨肉。她又通晓世故,练达人情,对老妈、下人、门房都时有赏赐,所以孟“大小姐”(那时候一般内外行对她的官称儿是“大小姐”)在余家的人缘极好,自然因势利便,尽得薪传了。除了《洪羊洞》和《搜孤救孤》以外,余叔岩对《失空斩》、《捉放曹》、《奇冤报》、《击鼓骂曹》这些过去她常唱的戏,也都给她加以修正,益臻完善了。
    经余叔岩亲授的《洪羊洞》和《搜孤救孤》,孟小冬在北平各演了两次。《洪羊洞》首次公演是星期日白天,第二次是晚场;《搜孤救孤》都是晚场,地点都在西长安街新新戏院。《洪羊洞》除孟自饰杨延昭以外,裘盛戎饰孟良,李春恒饰焦赞,慈瑞泉饰程宣,鲍吉祥饰杨令公魂子,札金奎饰八贤王,张蝶芬饰柴郡主,徐霖甫饰佘太君,两次配角都一样。《搜孤救孤》除孟自饰程婴外,裘盛戎饰屠岸贾,魏莲芳饰程妻,鲍吉祥饰公孙杵臼。第二次唱是合作戏,屠岸贾换了金少山,其余配角仍旧。
    自从孟小冬露了这两出戏以后,因为剧艺精湛,声誉日隆,大家目为余叔岩重现,这是她演戏史上最高峰时代。
    后来民国三十六年(1947)八月,杜月笙先生六十大寿时候,孟小冬应邀演了两场《搜孤救孤》,配角仍用裘盛戎、魏莲芳原人,而公孙杵臼由上海名票赵培鑫串演,当时不止轰动上海滩,并且成为全国性的菊坛大事。现在台湾各广播电台,全有这份录音带,这几天恐怕要大播特播了。而这次的演出《搜孤救孤》,也是她一生中,最后一次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

    四、在台生活

    民国三十八年(1949),杜月笙先生全家由沪至港,时孟小冬已与杜先生结合,自然同行。一九五一年,笔者为一元献机委员会筹办义演,由焦鸿英在台北中山堂演出五天,与焦鸿英、江一秋夫妇,盘桓有半月之久。那时他们自港来台,在港时,也是杜府座上客。据江一秋兄见告:“唉呀,杜先生和孟小冬的感情交关好,两个人嗲得来。”具见杜孟伉俪情深。杜先生弥留时,孟表示绝不再登台演戏,以谢知音。
    杜氏故后,杜夫人姚谷香女士奉柩来台,葬于汐止。孟小冬留港,深居寡出,偶与友朋谈戏为乐。那时候还偶由王瑞芝操琴,吊吊嗓子,现在所遗留的录音,一部分是那时候录的。等到王瑞芝离港回到大陆,孟小冬就连吊嗓的兴趣也没有了。
    一九六七年秋,在香港动乱以后,孟小冬到台湾定居,迄今已经十年了。她每天闭门静养,过一种隐居的生活,杜夫人姚谷香女士,时相过从,杜二小姐则经常照顾生活,可以说每天必到。香港恒社弟子和曾从问艺的学生,每次到台湾必往杜府问候。在台也有几位请益的票友和杜府亲友,常在晚上前往探问,陪坐聊天,因此也不寂寞。近几年来,国剧界一些后起之秀如姜竹华等,还有些位电视演员,也都因缘结识,前往请益,所以杜府每天晚上,几乎是座上客常满,倒也热闹得很。
    杜府中人,对姚谷香女士称为“娘娘”,对孟小冬女士称为“妈咪”。姚女士入杜门很早,主持中馈多年,一般恒社弟子,皆称为“娘娘”。因此,这“娘娘”二字,成了姚女士的官称。
    孟女士入杜门较晚,除了家里人以外,偶有至亲女眷,才跟着叫“妈咪”,这个称谓并不普遍,而且关系不够的人,也不敢叫。但是因为在港台常指导后进剧艺,一般人都称为“老师”,就是不曾向她请益的人,也随着叫“老师”了,因此,这“老师”二字,就成了孟女士的官称儿了。
    至于像姜竹华等这般青年的后起之秀,对姚、孟二位都尊称为“婆婆”,论年岁上,也是应该如此叫的。
    笔者自幼就欣赏孟小冬的戏,在天津明星、新新和春和戏院的短期,和在北平吉祥园的经常演出,几乎没有漏过一次。拜余以后在新新戏院的演出,更是每次必到了,所以对于她的戏,见过的有十出以上,而每一出自然不止一两次了。但是在“孟大小姐”时代,在台下并不认识,只是忠实观众而已。直到她在台定居,四年前因李相度兄之介,才开始过从的,那么自然也随着称“老师”
了。好,现在就改过口来吧。以上所说,孟小冬长,孟小冬短,提名道姓,对长辈实在是不敬,非常不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