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次“生死”之后,才有了现在的龙湖

 昵称60766069 2019-01-07

两次“生死”之后,才有了现在的龙湖

吴亚军曾说过,龙湖在发展轨迹上有过两大节点,一是从重庆走向全国,二是在高速增长期主动减速。

2006年之前,龙湖是西南地区一方霸主,对于企业未来战略,龙湖高层有很大分歧。一部分高层认为,应该安心做好“西南王”;另一部分则想先碰碰北京市场,进而扩张到全国。就吴亚军本人而言,她倾向于全国扩张,在她看来,当时全国房地产市场还有一个较大的增量空间。由于部分高层的说服压力很大,吴亚军迟迟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当时是说服了这个人,另一个人又反悔了。”

这时,龙湖首席人力资源官房晟陶帮助吴亚军下定了决心。吴亚军在写给《房晟陶——或相濡以沫,或不忘于江湖》一文中曾回忆道:“当时,老房说‘进北京’对龙湖发展成为一个全国化的公司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与其只在重庆、成都做十来个项目,不如把十来个项目分布在北京、重庆、成都,这样,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价值要大得多。”

房晟陶帮她想通了关键的一节,尽管仍有部分高层不赞成,吴亚军仍决定走出大西南。事实证明,吴亚军和房晟陶是正确的。进军全国市场后,龙湖迎来了高速增长:2003年,龙湖销售额仅10亿元,2007年突破百亿,5年内增长10倍;而2009年至2010年,其销售额从183亿元猛增至330亿元,创造了行业内的增长奇迹。

2011年至2012年,情况出现了变化,龙湖在部分城市的销售明显放缓。虽然在公开场合,吴亚军如此解释,“2011年3月市场进入下行周期,2012年4月之后市场回暖,反应迟缓了一些”。但她深知,隐患来自龙湖内部,团队、地区布局和产品结构都出了问题。

“公司内部有很多总经理都不认为自己有问题,而是市场出现了问题,环境出现了问题,从来不觉得自己操盘水平低。”吴亚军说,当时龙湖遭遇的困难是,一方面,从2011年开始龙湖大部分地区总经理都是新任职,许多公司项目管理部团队也是新人居多,造成团队磨合中或多或少的效率、决策和组织损失,进而致使团队动荡;另一方面,虽然2010年龙湖抓紧卖完了郊区大盘中的低密度项目,但由于工期原因,等到郊区高层大量推出时遇上了市场变冷,因此龙湖必须一边去消化这些热卖时的“香饽饽”、遇冷时的“硬窝头”,一边还要拓展城市,完成商业布局。

两次“生死”之后,才有了现在的龙湖

“公司实在跑不动了。对自己诚实很重要。”在吴亚军的坚持下,2012到2013年间,龙湖有意放慢了速度,并对团队、布局和产品进行调整。对此,吴亚军有自己的想法,一个企业的发展不在于跑得有多快,而是在于平稳,“企业不走回头路发展就快了”。那几年,龙湖的销售额排名下滑,一直徘徊在11~12名间,公司中高层也被同行深挖。

但这并没有影响龙湖稳步前行,即使在国内房地产市场最惨淡的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6%,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6.3%。而2014年龙湖在全国21个城市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面积45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额490.5亿元,同比增长2%,龙湖所受影响微乎其微,反而实现了逆势增长。

实际上20多年来,尽管吴亚军对于“稳”近乎执着。在房地产业,在2009~2011年、2015~2017年两个阶段,整个行业几乎都在狂飙突进。特别是一些中型房企,纷纷通过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大兼并来扩大自己的实力,以致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和质量事故频发,一旦经济遇冷或遭遇宏观调控,公司就会因负债过高、资金链断裂、质量事故而陷入危机。为了让公司走得稳健,龙湖的负债率及融资成本基本上一直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以下,2017年龙湖净负债率47.7%,平均借贷成本年利率仅4.5%,而行业平均水平分别为近80%,5.6%。2018年前10月,在行业总体不景气的情况下,龙湖仍然实现了16.9%的增长,合同销售额达到1641.2亿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