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寒切帖》笔法三种

 家有学子 2019-01-07


王羲之《寒切帖》

■庆旭

《寒切帖》(图1),又称《谢司马帖》、《廿七帖》,纸本,高25.6cm,宽21.5cm,5行,50字,草书,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寒切帖》是王羲之草书尺牍中别具风格的一例,多用隶书笔法,50字中几乎有5分之4尽显隶书笔意,明显者如首行之“月”、“之”、“报”、“得”;二行之“问”、“为”、“切”;三行之“不”、“忧”、“久”;四行之“力”、“谢”、“司”、“马”、“书”;五行之“不”、“报”等字。

与笔法相对应的是此帖之结字多呈横撑之势,但其尖起露收的笔法使得上下字之间的连贯得到加强,横纵之势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魏晋人用墨多浓重,王氏一门尺牍作品即是明证,北宋的苏轼更是在实践和理论上给予大力提倡。而米芾书翰中已多处可见墨色干湿枯润的对比。但是,王羲之《寒切帖》确为彻底的淡墨笔迹,是书写材料受岁月的侵蚀,还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

《寒切帖》中的连接方式有实连、搭连、综合连三种。

01/实连

两组实连字例为连接竖画、连接横画两种方式:

连接竖画。“一月”(图2)二字,“一”字收笔之后顺带“月”字竖画,节奏表现明显。

连接横画。“情”(图3)字左右分离较远,收笔左下实线带锋,至“吾”字首画短横后,稍作停驻,随即折锋右行带出右上斜势的短横,为了避免线条的平行之势,“吾”字收笔作右下倾斜式。

02/搭连

从现存的摹本墨迹看,“八日”(图4)、“比各”(图5)皆为搭连形式,若仔细辨别,颇似实连,因为有明显的剥蚀痕迹。“八”字收笔向左下带出,连接“日”字左竖,流畅自然。“比各”中“各”字起笔有明显的搭锋承上的痕迹。

仅从外形分析,“不具”(图6)二字以互不相连的点造型为主,但收笔、起笔精细的牵丝鲜明地暗示了彼此之间气息的连贯。两个字组所组成的小范围内的行轴线皆呈右下斜势。

03/综合连

“羲之报”(图7)三字是典型的综合连。以“之”字为界分为两个节奏点,“之”字内部断开,上下与“羲”、“报”实连起来,节奏鲜明。

“谢司马”(图8)、“知问为慰”(图9)为连续的搭连组合。


“谢、司”二字收笔几近直向,“马”字起笔有相对较长的过渡。“知问为慰”的前两字稍作分离,后三字连缀紧密,字字之间,收笔与起笔之间都有力度上的明显变化(每个字的起笔皆为尖锋切入,随即下按,笔画由细而粗,过渡明显),从而达到彼此呼应的效果。

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若侵联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