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武林功夫中的博取众家之长,如何才能真的博取从家之长

 九天凌霄阁 2019-01-07

在中国武林中, 有很多流派都是在“博取众家之长”后诞生的。比如我所学习的武当太乙铁松派就是当年铁松子祖师在吸纳了很多其他武林门派的绝学,加上武当的功夫而创立了铁松别派。其中公开于社会上的一项武林绝学“寒山七式”,就是当年铁松子祖师引入到铁松派里面来的。而在社会上也有这样很多产生的流派,特别是清末民国时期,群贤竟出。

很多武林中人通过相互交流,学习,融合,博取众家之长而创造出新的功夫,新的流派。那么这些新创的流派功夫如何呢?本人学识浅薄不好评说,不过历史是公正的,将来自有公论。但是从社会上流传的一个谚语“太极腰,形意拳,八卦步”来说,很多人对功夫的认识缺乏一定的深度。

 

从功夫的正常角度而言,身姿、步法、拳掌、兵器的完善传承等是一个门派必不可少的,如果不齐全,说明这流派的传承不足,水平不高。世人多认为太极拳以腰为轴是其特点,却不知凡是功夫的学习都离不开腰的运化。而学习太极拳的人如果还要去学八卦掌的转圈(很多人认为八卦掌转圈是他的特殊之处,所以有八卦步的说法),只能说这人没学到真正的太极功夫。太极拳作为武当拳法的脉传之一,是为活步太极。在行拳走架之时,不必执着于套路限制。左右前后,四面八方都可以任意行走,如此一来,转圈而行又有什么奇怪?又何必去学习八卦掌的转圈?而且太极拳之中亦有颇多拳法练习,为何要去学习形意拳之拳?

形意拳的直进直打,是因为其以打法为重。太极拳的行拳多以弧形步出之,是为更好的循行真气。因为只有双足之间有足够的距离,才能使足三阴、三阳经络平衡有序,不偏不倚。按旧传功夫,双足迈出,双足之间的距离是左右宽还是前后长,对于人身的气脉运转是有影响的。当然功夫成就之后,则另有他说。此时真气已经太乙循经,出脚之时,则自然以内力为宗,步子如何迈出都合于规矩。而技击之时,则视敌之情况,或直取中宫,或侧进游击,是“应敌变化示神奇”矣。

 

记得我的老师李兆生先生当时曾经说过,博取众家之长是好事,但是这得有个基础,就是你得能认清什么是长什么短?不要博来博去,博来的是众家之短就不好了(此是师言之大意,并非原话)。就像现代很多练传统武术的人,练着练着就被西方自由搏击影响了,搞什么发劲,抖弹劲之类的东西,还言语这是正宗内家拳,却不知正宗内家功夫是力不出尖,不打到人是不发力的。更何况这种抖弹劲是连西方拳击都不会练的,因为有违身体锻炼的原则,练了有害。

同时在博取众家之长之前,也应该是自已的门派功夫学全了,同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明了自身的不足,才能很好学习他人,进行弥补。要是自己门派的功夫都没学到,没学全,就自以为是的去学习其他门派的功夫,结果可能造成的就是学来的东西远不如自己门派中的,这就成笑话了。

比如有的人说中国功夫站桩不好,把力给站死了,不能站着不动,要动起来。有没有道理?有,中国的传统站桩(这里指静桩)如果站久了,因为内力循行固定的渠道,内力越足,这种循行的力量就会越大,如果直接想使用就比较难,这时就要用动功进行运化(哪怕没有循经,站久了也会内劲出现),如此才能灵活运用。可是有的人就直接出了师门,出去周游了一圈,回来创了一个门派,说站静桩不对,要练功桩。却不知功夫到了深处,由动入静是顺理成章,也就是说静功是功夫的升华。武功练到一定时候,如果是正宗的内家拳,就会开始出现自然的静定,以致要开始静坐的修行,才能使功夫进一步深化。

 

再比如说,中国真正的内家拳法其实都是没有固定套路的,这个没有套路不是说他没有招式,而是说他真正练成了以后,没有固定的套路。比如武当宗传的太极拳,都是要求先单练一式出现太乙循经之后才练下一式。等一套拳法练齐全之后,就要按照功谱的次序进行招式串联起来,使每一招每一式在按套路的练习时也能形成太乙循经。再进一步则是全任自然,由内力自然演化,无所谓套路,忘掉功谱上的所指示的次序,以内在循经为主体,随内在的循经而自由演练,这是宗风内功的真正灵魂。有的人没有这种传承,但是不知是听到了这种说法,还是自己体会到社会上流行固定套路拳术的害处,而创编了没有套路的功法,言自己独家开创了新流派。却不知此种功夫古已有之,并不为奇。而且那些传统功夫更为高深,是正宗所为。

如喜欢此文,敬请关注,收藏,点赞,评论!

武当太乙铁松派代14代传人

武当先天太极拳代19代传人 凌霄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