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2 id=t_820fb9ab01013fqy class=

 爱的不深的高手 2019-01-07

荷兰改革:
     1568年,荷兰为了从西班牙统治下争取独立,开始了漫长的战争,在随后的八十年时间里,战争时段时续。年轻的荷兰共和国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后几十年的军事改革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尽管许多改革都集中在步兵的组织、训练和战术等方面,但是。荷兰战争更多的表现为围攻战,而不是野外会战。

 

那个同荷兰改革运动联系最多的名字,是拿骚的莫里斯(1567~1625年)。他是荷兰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沉默者”威廉的儿子。1584年,他年仅17岁,却成为荷兰与泽兰的执政者。1590年,他成为所有荷兰军队的总司令。这时,他完全能够进行军事改革了。

 

像许多同龄的军人一样,莫里斯希望效仿古代的军事机构,尤其是罗马的军事机构。他阅读古代的军事手册特别是维吉蒂乌斯和埃利安的军事著作、拜占庭皇帝利奥的《战术》,以及诸多犹如尤斯图斯·利普西乌斯等当代军事评论家的著作。莫里斯从中学习到的是:正规的常备军的中心地位不可动摇,纪律和训练也十分重要。但是,莫里斯从古代经典著作中还学到——更加有效地运用不断稳步提高的火药武器的技术,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莫里斯所实施的一项最重要的改革,莫过于是创建了一支常备军。这支军队仍然主要是由获得报酬的外国人所构成的。一些人是传统意义上的雇佣兵,而其他人则是国家的君主们送来交荷兰指挥、由荷兰出钱、为荷兰服务的外国军队(特别是来自英格兰的军队)。例如,1603年,荷兰军队总共有132个连,其中:43个连是英格兰人,32个连是法国人,20个连是苏格兰人,11个连是瓦龙人,9个连是德意志人,只有17个连是荷兰本国人。外国人占据优势的主要原因,是荷兰人口相对来说比较少,同时,荷兰还需要在长达80年的时间里,维持一支能在战场上作战的军队。莫里斯认识到,只有让这些连队年复一年的为他效劳,而不是一到淡季或在战争一结束时就将其予以解散,只有这样才能使荷兰军队保持长期的、更为有效的战斗力。

 

维持这支常备军队,也可以让莫里斯得以实施新的纪律和训练。在这方面,莫里斯得到了他的表兄弟拿骚伯爵威廉·路易和约翰的帮助。莫里斯和他的表兄弟亲自负责训练和装备的标准化,这样,所有为荷兰效力的军队都会使用同样的方法,不管他们来自哪里。长矛的长度和长矛兵的盔甲,以及火器的的长度和口径,统统是标准化的。或许更重要的是,这一次训练标准被编成文字——《荷兰条令》,这使得所有的指挥用语,以及长毛、火绳钩枪和滑膛枪等武器的指南,都有了规范。1607年,雅各布·德根的《武器操作指南》出版,这是一本关于长矛、火绳钩枪、滑膛枪等武器的全面指南,配有116幅插图,以及适当的指令和评论。

沃尔豪森的《步兵战争艺术(Kriegskunst zu Fuss)》中操法插图
pike and shot: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荷兰-瑞典军事体系改革~(转载)

《莫里斯操典》不同兵种交战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荷兰-瑞典军事体系改革~(转载)

莫里斯还规范了荷兰步兵的军事组织和战术。莫里斯再次从古代著作那里得到了灵感,他希望模仿罗马军团的灵活性,因为建立以古罗马步兵大队为基础的军事单位,以取代他那个时代的大而无当的团以及步兵方阵。为此,他将荷兰的团分为两个或更多的营。理论上,每个营有550名士兵,这相当于维吉蒂乌斯《罗马军团》中的步兵大队的规模。营由250名长矛兵、300名火枪兵(其中有60人组成的一个散兵分遣队)组成。长矛兵将处于营的中央位置,火绳钩枪兵和滑膛枪兵则分布在侧翼。

 

此外,相对于原先的团和步兵方阵,这种分队在排列时的行数要少一些。行列的数量各不相同,但长矛兵似乎是介于5~10行,火枪兵则介于8~12行。火枪兵学会了运用反方向前进射击法,这个战术,乃是从埃利安那里得到的灵感。这种队形中,纵列枪兵之间的间隔,要宽到能够让一名士兵行动自如。


第一行的战士进行齐射,然后向后转,通过两个人之间的间隙向后跨,加入到后一行的行列中去,同样给武器重新装填弹药。第二行士兵也跟着这样做,然后是第三行,如此往复循环。当最前一行的士兵回到他们原来的位置时,弹药已经装好,准备进行新的一轮齐射,然后开始新一轮的动作。

荷兰与瑞典的火枪战术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荷兰-瑞典军事体系改革~(转载)

这样的射击方式,需要很强的纪律性,但这样的分队却能够持续不断的发出大量火力。当面临骑兵威胁时,火绳钩枪兵和滑膛枪兵会退到长矛兵后面,而这又不会打乱队形。在战斗中,荷兰军队通常会把一个营部署成3个作战阵线。这些战线交错排列,类似棋盘格,这样,每条战线上的军队都互相支援。这种做法与罗马军团的3个作战阵线序列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莫里斯为近代早期的常备军的创建奠定了基础,这是基于经常性的训练和高度的纪律。他还创造了一个战术体系,使得长矛和火枪真正的融合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荷兰与西班牙20年的冲突中,莫里斯只有两次能够把他的军队投入会战(两次都取得胜利),而他参加的围城战却不下29次。

 

三十年战争:瑞典的综合
    拿骚的莫里斯创建的制度及其发起的改革,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期间的古斯塔夫·阿道夫斯的瑞典军队那里,几乎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古斯塔夫·阿道夫斯领导建立了常备军,其基础是训练和纪律(在瑞典还增加了为宗教献身的因素)、更加灵活的小规模分队、荷兰的战术体系。这就使得瑞典军队成为17世纪的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

 

古斯塔夫·阿道夫斯明显地受到了荷兰改革家的影响。1601年,他的父亲查理九世为了把荷兰体系引进到瑞典,曾经与莫里斯的表兄拿骚的约翰有过接触;他还为年轻的古斯塔夫·阿道夫斯安排了一位荷兰老师约翰·斯克特,这位老师向他介绍了古代人和当代荷兰人的军事著作。后来,他接受了一位荷兰指挥官的教导,并在1620年同拿骚的约翰见了面。


作为瑞典国王,·所做的事情,远不只是引进荷兰的军事制度,而是改进了这个制度。他的重要改进,也许是他一心强调火力不仅是进攻的手段,而且也是防御的工具。他让瑞典士兵的滑膛枪变得更短更轻,是他们有了更大的灵活性,能够那么快一点的装填弹药并进行射击。他还直接给步兵部队配备了轻型的、机动的大炮兵器,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步兵的火力。这些发射3磅重量炮弹的兵器完全适应了步兵,特别是随着弹药的改进,他们大大地加强了步兵分队的进攻火力。正如16世纪的军队那样,17世纪的瑞典军队是建立在全国征兵的基础上的,全国每10个农民就有一个被送往军队服役。这些人组成了各省的地方部队,每个地方部队轮流向军队提供3个野战团每个野战团由8个连组成,但像荷兰那样,野战团被分成较小的、被称为中队的单位(类似于荷兰体系中的营)。一个满员的中队,有216名长矛兵和288名滑膛枪兵。一个中队中的长矛兵分成12个小队,每个小队18人;滑膛枪兵分成12个小队,每个小队24人。通常的做法是,有4个滑膛枪小分队被分出来单独执行任务,通常是用来支援瑞典骑兵。

 

瑞典仅仅靠本国人口是无法支撑起一支非常庞大的常备军的,因而瑞典使用了雇佣兵,以此补充那些来自地方部队的人员。瑞典所使用的雇佣兵,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是德意志,它有提供雇佣兵服务的传统;第二个是苏格兰。古斯塔夫·阿道夫斯广泛招募苏格兰人,不仅招募士兵(“三十年战争”期间大约有1.3万人),还招募军官(不少于30名上校和6名将军)。雇佣兵的组织和训练,统统依照瑞典的规定,这就是《瑞典条令》。《瑞典条令》很快就被许多欧洲国家所效仿。如同荷兰那样,瑞典让本国军队和雇佣军常年服役,因而能够具备高度的纪律性,包括强制性的参加宗教仪式。对过度消极怠工行为予以惩罚,甚至最终可能是判处死刑。

 

在战场上,中队被组织起来,形成一种被称做“旅”的队形。瑞典旅通常由三四个中队组成。中队被部署成相互支持的两个战线,呈现棋盘格的队形。每旅配备12门发射3磅重量炮弹的大炮。这些轻型大炮由步兵拖动前进,它们加强了旅的火力。古斯塔夫·阿道夫斯发明了将弹药装进木箱的做法之后,步兵的火力得到加强,这一点变得特别的有效。这种把箱式弹药用于轻型大炮的做法,实际上使大炮的炮弹射击速度比滑膛枪的射击速度快得多(大约是滑膛枪每射击6次,轻型大炮就能射击8次)。“三十年战争”期间,旅成为了一个永久性的队形,从此形成了高度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它们的称呼,是依照以“团”为单位的衣服的颜色来确定的,如蓝旅、黄旅或绿旅。


传说中的皮式大炮...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荷兰-瑞典军事体系改革~(转载)

瑞典战术强调的是火力,所以瑞典军队的部署,甚至比荷兰的队形要简单一些。中队的标准队形是6行,长矛兵位于列阵的中间,滑膛枪兵位于两翼,甚至站在分队的前面。在这个队形中,滑膛枪手会在反方向前进中开火。然而,有一点很清楚,在地人逼近时,滑膛枪兵接到命令要他们“两列成一列”,听到这个命令后,最后的3行滑膛枪兵向前进,跨入他们这一行和前一行之间的间隙,这样,只靠一个动作的变换,就使队形从6行变成3行。在这种队形中,第一行跪立,第二行弯腰,第三行站立。一声令下,所有枪兵都立即开火,那些发射3磅重量炮弹的大炮也同时轰击,向敌人发起一阵毁灭性的齐射。如果敌军出现混乱,所有中队就会向前发起冲锋,以打垮敌人。如果敌军岿然不动,滑膛枪兵就重新装填弹药,需要时会借助长矛兵的掩护,然后再次进行齐射。他们会这样重复射击,直到打垮敌人。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荷兰-瑞典军事体系改革~(转载)

上图是瑞典军队最基本的一个战术单位,这里展示的是滑膛枪的plotton(分队),每一个plotton由两个'divisions' 或称 'corporalships'组成。每一个'corporalships'由一个位于最右列的下士(corporal)负责,而整个plotton由上士(sergant)指挥在队列右边外侧灰常拉风的拿了一把戟。

 

瑞典军队不仅依靠步兵的火力,同时还以此支援骑兵。在骑兵通过冲锋发动进攻(而不是依靠手枪的半旋转战术)时,他们中间往往部署了插在骑兵分队之间的滑膛枪兵分遣队。这些滑膛枪兵为骑兵提供了防御支持,只是敌军无法靠近,直到骑兵做好发动冲锋的准备。


在古斯塔夫·阿道夫斯领导之下,长矛与火枪战术的结合达到了顶峰。古斯塔夫·阿道夫斯创造了一种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调进攻的组织和战术。然而,这种组织和战术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因为滑膛枪兵容易受到攻击,尤其是骑兵的攻击,如果他们尚未装填好弹药并做好射击准备,或者得不到长矛兵支持的话,滑膛枪兵容易遭到攻击是毫无疑问的。直到17世纪稍晚一些时候,才开始出现一些技术创新方面的变化。

 

瑞典军队的一个旅级战斗队形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荷兰-瑞典军事体系改革~(转载)
5个旅的兵力三个在前两个在后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荷兰-瑞典军事体系改革~(转载)
瑞典三旅阵线
参照图中的注释,每一个4旗的中央阵型为36列6行的长矛兵组成,附属于长矛兵的是8个分队各8列6行的滑膛枪手,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标准的营级战斗单位。
三个营构成瑞典军队的基础战役单位旅,在作战中,每一个营将从自己的8个滑膛枪分队(plotton)中抽出两个分队合编成一个独立于菱形队形的分遣队。
虽然在本图中该独立分队被布置在了三个营的后方,但也经常被调到侧翼与骑兵混编(大能的古斯塔夫步骑部署法板载)
二线的那个营正好布置在一线的缺口处,一线两营的距离也正好为二线那个营长矛兵阵线的宽度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荷兰-瑞典军事体系改革~(转载)
古斯塔夫的队形里,在musketeer兵的火枪齐射后,就由骑兵和长矛兵进行积极的突击。瑞典军队中的骑兵没有雇佣兵全是志愿兵,所以拥有很高的士气,可以以密集而且宽的横队进行突击。当突击到“可以用肉眼识别敌军”的距离(也就是小型火枪的有效射程)时,前两排的骑兵以手枪进行射击,然后后面的骑兵拔出马刀突击进行肉搏战。这就是瑞典式的骑兵突击。由于这样的作战方式,所以只有前排的骑兵拥有胸甲和背甲。在胸甲的下面,骑兵们穿着牛皮外套,但是也有直接把普通的皮革外套穿在里面的。然后,有的骑兵还会戴着波兰式的金属头盔,但是大部分都是轻装。


瑞典旅级楔形阵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荷兰-瑞典军事体系改革~(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