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军排枪战术如此死板,为何大清的将领却无法找到破解之法?

 半梦书斋 2019-05-08

为什么大清的将领没有找对对英军排枪战术的破解之法?这也太看得起大清的将领了,事实上,在当时,龙虾兵可以说是地表最强的军队了,甚至没有之一。那么,英军为什么可以傲视各国军队呢?靠的就是题中所说的'死板'的排枪战术。

其实,排枪战术还有一个更专业的名称--线式战术。线式战术从16世纪就开始发展起来,之后一直被欧洲国家使用。直到19世纪末,铁丝网加马克沁重机枪的组合,才彻底将线式战术淘汰出历史舞台了。

线式战术的流行是伴随着滑膛枪大规模列装军队开始的。但是,直到卡座式刺刀的发明,线式战术队列才能真正独挡一面,因为这时候的滑膛枪可以带着刺刀进行射击了。如果骑兵仍想从正面接近步兵,它将首先遭到来自滑膛枪队形的排枪齐射,之后,还将遇到像长矛兵队形一样的有力抵抗。训练有素,组织有序的滑膛枪士兵已经优于骑兵了。

(骑兵很难突进这样密集的刺刀丛林)

燧发枪的出现又将线式战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因为相比于火绳枪,燧发枪的操作更简单,士兵装填需要的空间更小,而且也没有像火绳枪发射时喷出的大股黑烟,因此,每个士兵之间的间隙就可以压缩的更小。燧发枪时代的线式战术一般是3列横队队形,射击时,第一列跪着,第二列弯腰半蹲着,第三列则完全站着。

为什么要选择线式战术

相比弓箭,滑膛枪拥有很多优点,射程远,威力大,对士兵素质没有很大要求,普通人稍加训练就可以上了。但是,滑膛枪同时具有两个致命的缺点,精度奇差,射速奇慢。由于没有膛线,射击时,子弹是从枪口出去的没错,但是打在那,只有上帝知道了。有人做过实验,在不到50米的距离内,利用滑膛枪射击一块一米高,两米宽的木板,好的射手也才有75%的命中率。这还是在平时的训练中,真要在战场上,士兵一紧张,子弹还不知道飞哪去了。所以,看电影里,主角能拿着滑膛枪瞄准狙杀敌方将军,这纯属扯淡。而且,滑膛枪装填很慢,故障率也高,经常出现哑火,炸膛的现象,一般,第一枪是发射率最高的。

所以,线式战术就是滑膛枪最好的选择了,通过整排士兵的齐射,子弹形成一堵弹墙打出去,这样,就保证了在队列正前方区域的敌人,基本都会被命中。

英军是线式战术时代的王者

虽然线式战术原理和简单,但是真操作起来又是两回事。首先,要克服士兵怕死的本能,向着敌人的子弹和炮弹迎面前进,而且是踏着正步前进,是很考验人的勇气的,只要有一个士兵顶不住压力,先开枪了,那么马上就是引起连锁反应,所有的士兵都会瞎放一通,完全打不到人。第二,对队形有很高的要求,所有人都必须踩着鼓点前进,快了和慢了都不行,前排有人被击倒了,后排的人马上要补上去。而英军就是通过现代的训练方式,将士兵训练成了在战场上只会装填、端枪、射击的机器人。这是英军能傲视群雄的关键所在。

下面说一个经典的战例,十八世纪中期,英法在加拿大魁北克城外打的一场战役。

英军的指挥官是沃尔夫少将,人数3300人。当时,驻守在魁北克城的是法国军队,有士兵一万人,统帅是蒙特卡姆侯爵。开战前一天的晚上,英军就偷偷来到了城外2000米的地方,摆出了长度为1000米,前后两排的线式队列。第二天一大早,法军这边蒙特卡姆侯爵就带了3500人出城迎战。

法军摆出的是经典的三排线式队形。法军向着英军进发,走到大约200米的时候,法军开始了发射,几轮射击后,英军倒下约五分之一的士兵,但是英军却依然一点动静也没有。连英军沃尔夫少将都被击中,浑身血流如注,但是在断气前,他还告诫军官:一定要看见法军的眼白才能开枪。等到了大约30米的距离时,英军才下令开枪,第一轮射击法军就倒下了三分之一的人,随后,英军踩着鼓点,前进几米,发出了第二轮射击,法军又打下一大半,这时候,法军再也支撑不住了,疯狂向魁北克城逃跑。这场战役只持续了15分钟,英军伤亡600人,法军伤亡2000人。

落后的清朝军队不是英军对手

已经采用现代训练方式训练的法军,碰到英军尚且如此。更不同提清军了,当时的清军依然是一支旧式军队,法军死伤2000人,伤亡率高达三分之二后才崩溃,换成是清军,恐怕早就做鸟兽散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鸦片战争时,几千英军就能横行中国的原因。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留言评论加关注,一起聊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