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绘画与书法而言,国画讲究“应物象形”与“骨法用笔”,这就不但与字体的造型相通,而且是参用书法的笔意入画。 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所说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另外清代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刘熙载也有“书与画异形而同品”的说法。 刘熙载(左)、钟繇画像 古代书论中称钟繇的字好象“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说王羲之的字好象“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怀素的草书犹如“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这些形象化的描绘和比喻,也都说明了书法与绘画彼此参照、相互吸收的道理。 集王羲之圣教序 国画用笔用墨,有干有湿,有浓有淡,有虚有实,有皴有擦,有刷有垛,有破墨、积墨、泼墨等等,都可以参用于书法而使其更加变化丰富。 怀素书法 书法用笔之法,也往往见于绘画。事实也证明,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书法家、画家都是两者兼擅的,这就使他们汲取了两种艺术之长,从而获得了只专一艺所不能及的效果。 郑板桥以画兰竹的笔法渗入书法之中,形成了独具面貌的“板桥体”,何绍基写小篆“如兰叶当风披靡”,都是显明的例证。当然,这并不是绝对要求凡学书法的人都必须兼通绘画,但如果能参酌一些画理入书,则是大有助益的。 郑板桥书法 至于其他艺术与书法之间,同样有许多“异中见同”的道理。京剧发音,从丹田中发出,既要冲出去,又要从喉咙里把它拉回来,用力控制住,不使它轻飘地滑过,才能收到圆满沉着的效果;书法用笔,也讲究“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有往必收,无垂不缩”,使它在矛盾的运动中产生力量和变化。 唐代书法家张旭,看到公孙大娘舞剑的姿势,从中领悟到行笔往来的轻重疾徐和优美多姿的形态,提高了他的草书艺术。 旧题唐张旭草书古诗贴(局部) 有的书家还从篆刻艺术中吸收其用笔的锸锐道劲、古朴厚拙,使自己用笔带有刀刻的意趣,从而增加了一种“金石味”。 印论中所谓“密不容针,宽可走马”、“宁使刀不足,无使刀有余”等,对书法的结体布局和用笔时讲究疏密对比,使劲不宜过头,需要含蓄浑圆,才倚永耐看,都是可资借鉴的。 沈鹏书法作品 其他如雕塑艺术的造型美,戏曲舞蹈演员的身段、情态,音乐中的韵律节奏,以及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结构布局和某些诗文所提供的境界等等,只要我们理通神会,善于汲收,都可以溶化为创作书法作品的养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