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朋友知道,虽然古代皇帝权力高度集中,但有些朝代的个别时候,皇帝的权威下降,以下克上的情况经常发生,地方大员武将的任命不再有皇帝出,而是由部下拥立,然后再由朝廷确认。唐朝中后期就是典型例子,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一家独大,财权事权一手抓,对皇帝的命令表明上执行,阴奉阳违。但节度使权力到底有多大?我举个例子 首推河朔三镇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这三个节度使安史之乱后投降朝廷,其实就是安禄山的旧部,在河北天津一带。虽号称一朝,实成为二国,文化上不推崇儒家文化,反而推崇胡人文化,不参加唐朝科举,不承认朝廷任命的官员,连交通都不通。各握强兵数万,租赋不上供,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乱兵是唐朝藩镇割据一方的特色,所谓“长安天子,魏府牙军。张国刚在《唐代藩镇研究》一书中提到藩镇动乱的四个特点:封闭性、凌上性、反暴性、嗜利性。这三镇的节度使虽然名义上是世袭,但是经常内部发生叛乱被杀,直到唐朝灭亡,这种情况也没有发生改善。朝廷国力衰退,只要他们不太作乱,就维持着微妙的平衡,毕竟抵御胡人还依靠他们。 虽然河朔三镇既有独立的倾向又有独立的实力,但是河朔三镇的节度使终唐一代称王称帝反叛朝廷的只是极小部分。所有的节度使都接受或请求过朝廷的册封,就三镇而言它和中央的战争多数是朝廷拒绝藩镇的请求而导致的。 唐朝自肃宗开始,虽然多采取“绥靖”政策,但是也没有坐以待毙。为应对以三镇为首的藩镇势力,多采取“剿抚并用”之策,同时在要冲大郡、敌我力量犬牙交错之地,设置新的节度使。较为强大的有昭义节度使、忠武军节度使、凤翔节度使、剑南西川节度使等。唐朝之后的每一次事件,几乎都离不开节度使的身影,如:泾原兵变、平凉会盟、牛李党争等。虽然每一次唐朝都是化险为夷,但是节度使却是“外战内行、内战外行”,结果是节度使越闹越多、越闹越厉害,从开始的边境到内陆到京畿,节度使的“旗帜”插满了全国。唐朝深深陷入了与节度使之间的内耗当中,各节度使也逐渐与朝廷离心离德,由朝廷的守护者变成了觊觎者。在“黄巢起义”之前,各节度使还不敢太明目张胆,对唐天子还是心存敬畏;而在平定“黄巢起义”后,压倒在各节度使道义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也飘落了,各自野心暴露无遗,纷纷抢占地盘,唯恐慢人一步,当时的情形就是“小鱼吃虾米,后被大鱼吃”。唐朝完全成为了战国,皇帝沦为了节度使之间的“玩物”一般,境遇甚至远比不上汉献帝,因为汉献帝至少还有价值被曹操挟着去“令诸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