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紧凑就没有高效

 木香草堂 2019-01-08

彭敦运

 ——家庭教育资源要自己去挖掘。挖掘这种教育资源还应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孩子的实际。教育资源一旦挖掘出来,教育活动要让孩子全过程、全身心参与,这样的教育效果才会好。因为只有孩子的自主积极参与,生成性资源才有最大的教育意义。

我曾经听了这样一节六年级的外语课,教学内容是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32个单词。

下午210分钟,开始上课,直接进入单词复习教学。

212分,开始提问第一个学生。

239分,到此时虽然没有下课,但总共提问已经达到了89人次。89次提问总共耗时27分钟,平均每分钟有3.3人回答问题。如果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一定难度,这一教学密度当然不低,但是,在89个问题里,100%是不需要做思考就能回答的,学生回答的正确率为97.8%。显然,这一教学密度大大低于我的期望值,也低于教学标准。这27分钟的教学时间里,本质上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的个别对话,大部分学生处于观看状态,基本失去了自主参与外语教学的时空;还有30%左右的学生观看的积极性也不太高。另外,右边最后一个孩子,基本没有听讲,老师也没有发现他在干什么。

本节课,只有7分钟时间比较紧凑,紧凑率为17.5%

提问教学作为农村小学外语教学的主要形式,我以为是不合适的,在大部分学生还没有使用外语的基本表达能力的情况下,这样的教学形式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更不可能获得广大学生的主动参与。然而,外语教学又需要学生参与,需要所有的学生开口说,没有学生开口说,就没有“语”,更不用说“外语”了,所以,外语课堂上的教学密度,首先应该体现为最大多数学生的读、说、辩……体现为所有学生对教学的密切关注,比如说:听、看、读……这并不是说,外语教学不需要学生与教师的个别对话,而是说,即使是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对话,依然具有外语教育性,具有最大的教育价值,可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不然,这种检测性对话对个体也没有最大的意义。

什么叫教学紧凑率?我以为,就是在一定的时空里,学生参与教学、利用教育资源提高自己素养的密度参数。这一参数受下列诸因素的影响,例如:学生参与层面、绝对参与量、相对参与量、参与频率、教育资源利用率、教学资源生成性比例、学生获得的收获等。为什么将学生的参与看得这样重?因为,学习就是学生的事情,没有学生参与的外语教学有什么意义?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关注学生的全过程参与的,是希冀所有学生全身心参与的。如果我们只将关注的目光盯住极少数人,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深化,大多数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外语教学就被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了。

这节课无论是从第一时间段上看(一般为前15分钟),还是从第二、三时间段看,学生的表观参与率与深层参与率都很低。表观参与率是由学生参与面与参与频率决定的,而深层参与率是由学生的思考、创新、发现和提取生成性资源决定的。表观参与率为47.5%(全班61人,真正发言的学生为29人),而深层参与率更低,因为具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基本没有(2%)。显然,这样低的表观参与率和深层参与率,不能适应农村小学的外语教学。

怎样提高外语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紧凑率?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参与教学,即使是对单词的朗读,也可以以大量的群读来达成目标;即使要检查个别学生的发音,也可以让大家来监听,来个集体校正……只有大群学生的集体朗读,“读”的气氛才能形成,有了读的气氛,对多数学生的参与就有了时空基础了。这节课为什么学生学习不主动?就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明确的任务给予驱使。为什么不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将具体任务下放给学生呢?为什么教师总要牵着学生走呢?还是旧有教育理念在作怪:一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以教学进度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以知识体系(单词识记)的构建为中心。

缺乏教育激励是本节课失败的关键。试想,没有教育激励的学习,学生怎么会有积极性?没有积极性怎么能学好外语?亲师而信道,我们的外语教师首先必须与学生建立起感情,然后将这种感情向外语教学迁移,使情感外语化,推动学生的外语学习。教师对学科的激情是师生情感共鸣的基础,是决定教学紧凑性的情感基础:当所有学生都迫切需要教学参与时,教学节奏还紧凑不起来吗?

 

我们也常与自己的孩子进行对话,这对话也是教育,这种教育需不需要关注密度?我们所谈论的问题需不需要一定深度?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里需不需要渗透情感教育?尤其是全部孩子都集中起来时。我也常常看见,家长只将孩子当着一种高级“玩具”,尤其是有隔代老人在场时,孩子这种“玩”的功能就突出得更明显,是为了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和谐社会当然需要天伦之乐。让老人高兴,也是尽下人的孝道,就是构筑一个家庭的和谐。可是我又想,孩子们平时在校读书忒紧张,在高中以下,书读得越高,能被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就越少,一旦与家长在一起,不仅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最佳时机,也是进行家庭教育,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时机。正因为这样的时间有限,而且营造一次和谐的沟通机会更是十分难得,所以,一旦获得这样的机会,就得追求教育密度,就得讲究教育效率,而且要讲究教育艺术。与孩子谈论的问题,就不应该是“小菜一碟”或者孩子们认为是“小儿科”的东西,应该让孩子们“跳起来摘桃子”,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得出相关结论。

家庭教育中有这样的主题吗?当然有,这就要靠家长平时积累它,关注它。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纷至沓来,你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涉猎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经过筛选形成一定的主题,在于孩子们讨论。

记得有一次,我爱人的同学,用15万元承包了一块鱼塘,承包期为30年。我利用星期天带着才十多点岁的却已经上了初中的两个孩子专程步行十多里路去参观了那片鱼塘,看了鱼塘里的各种鱼,回来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片鱼塘需要多少年才能收回投资?”“到30年时能赚多少钱?”“这片鱼塘应该养什么鱼种最好”这样几个问题。说实话,参观鱼塘已经让孩子们有了许多收获,再要孩子们讨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内容太多,教育密度太大?我不这样想,因为失去了这样一个最好时机,什么时候我才能获得它?

从那片鱼塘回来已经是晚上7点了,我问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兴趣讨论我提出的问题?”“有。”异口同声的回答。“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一起讨论好么?”父子三人利用孩子已有的知识,在灯下算呀算呀,一直紧张地工作了近2个小时,孩子们形成了自己的结论:承包这片鱼塘成本太高,不划算。

当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成果时,吃饭都觉得格外香。第二天,当我爱人将孩子们的结论告诉他的同学时,他将信将疑,然而事实还是作出了回答,几年后,他亏了。

 

其实,家本教育研究就是这样,发现自己一次,研究自己一次、提高自己一次,无数次的研究积累,提高家长,提高家庭综合素质就成了现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