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api酱说自己老了,我们这一代的未来何去何从

 野田高梧 2019-01-08

最近,papi酱在访谈节目里直言:

 

“ 我觉得自己已经很不年轻了,现在我们这些女人见面就会问,你买保险了吗 ”



papi酱这两年虽然一直被质疑“过气”,但是人家的年收入妥妥在八位数以上,羡煞吃瓜群众,但即使有这么高的收入,也缓解不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焦虑感

 

通常,年收入高可能意味着你负债也高,房贷、车贷、外加各种分期,这就完了吗,没有。


算上每个月吃喝玩乐旅游购物的日常支出,大部分人的状态都是精打细算一个月,月末一算又白干。存钱?下个月再说吧。生病?万万不敢。

 

为了应付每个月的固定支出,选工作的第一原则变成了:稳定,生活幸福的第一准则变成了:佛系。


所以这两年,健康类话题一直是国民热点,前脚送走了“北京下的流感中年”,后脚迎来了“我不是药神”,每一次都能引起全民焦虑。

 

原因是大病风险对生活的打击很重。高昂的治疗费把支出拉高了十几倍,因接受治疗损失的工作收入又让家里的现金流打了半折,再稳定再佛系也无用,经济情况就是入不敷出,能怎么办?

 

希望大家除了社保外,还能认真考虑一下商业保险,特别是重疾险,把重大疾病的风险损失口子先堵上,在真遇到这些极端情况的时候,有一大笔现金来应对风险,可以从容面对。

 

前两天刚好看到一些关于重疾险的知识,来源于我的一位朋友保哥的公众号。

 

保哥从中南财大毕业后,在保险公司摸爬滚打了十年,主要是做保险产品设计和核赔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他提到:


行业内的25种重大疾病,占重疾险理赔的 95%以上。超过50种以上的,就是罕见病种了,很多医生一辈子也见不到一个病例;


买重疾就是买保额,其它的都可以牺牲,保额不能少;


微信和支付宝上,几百块一年的重疾险,其实是短期健康险,续保有很大隐患;


多次赔付的重疾险,对年轻人来说,比单次赔付的更值得考虑;


......


篇幅有限,只提了摘要

完整文章来自保哥的公众号:

【保哥和八姐】


扫描二维码,回复“重疾险”查看全文


另一号人物,是他的老婆八姐,早稻田的金融硕士,在大陆香港两地都有财富管理经验,对理财套路清楚的很;特征是懒、极少冒泡,除非心情好,否则不会轻易写作。


保哥是个妙人,一开始写保险是被朋友请出山,后来也就自己爱上了。

 

写保险的号不少,保哥的特点是有强迫症,务求句句金句,任何多余的话语都视作浪费,喜欢把繁杂的保险道理烹制成一道家常小菜,十分耐看浅显易懂。

  


比如他写过的还有:


保险是一纸受保险法保护的合同,而互助计划是受全体会员监督的共同约定。

一个是合同,一个是约定,这是它们最大的区别。


“没有成熟的精算体系、责任准备金和银保监的监管,偿付能力也不受监督“,这意味着,互助计划约定好的赔付,只是一个“有可能的赔付”。


一旦平台运营不善,或者平台本身就是一个披着互助计划的“资本骗局”,所有的约定,都只是一张空头支票,没法兑现。



判定优先级的标准,是风险对家庭经济的打击程度。

打击越大,优先级越高。

本着“先生存,后生活”的原则,优先解决“天塌下来的风险”。

从家庭角色来看:中年经济支柱>小孩≈老人

从风险类别来看:身故>重疾>伤残>一般疾病。



事实上,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已经得病了再去买保险,大概率是不能赔的。


但总有人心存侥幸:

我在小诊所看的病,保险公司真能查到?

我用别人社保卡拿的药,应该查不到我头上。


保哥提醒每一位投保人:不要高估了自己的小聪明,更不要低估保险公司的调查能力。


每家保险公司都有专业的核赔团队和调查人员。


一般来说,极短期内出险、大额理赔和短期内投保多份高保额产品,都会受到保险公司的额外关注和重点调查。


保险公司的常规调查渠道包括:医院、体检中心、社保和新农合就诊记录,以及同业保险公司的理赔记录。


想申请理赔,就必须授权保险公司查询自己名下的所有医疗记录,藏都藏不住。


我看了半天案例,虽然在实际判决中,会出现不同结果,但也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规律:

在事实清晰、权责明确的情况下,法院会支持有道理的一方。


而且,在银保监会的要求下,销售记录可回溯制度上线:

保险的人随便忽悠,买保险的人隐瞒健康条件恶意带病投保,这些动作,以后都有证可查。


证据确凿的恶意骗保和带病投保,即使告到法院,也不一定碰瓷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