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这个图书馆里有这么多宝

 龙泉清溪 2019-01-08

梁漱溟(1893—1988)

人在思想上每有所开悟,都是一次翻新;人在志趣上每有所感发,都是一次向上。人生所有成就无不资于此。


2019年1月4日,农历十一月廿九,周五。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领导的关心与指导下,在各部门的协助与支持下,经过7个月的精心筹划和设计制作,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门户网站于2018年12月25日正式面向院内读者开通试运行。

图书馆门户网站建设贯彻以读者服务为中心、以内容充实为目标、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原则,规划设计了用户统一认证系统、资源整合搜索引擎、馆藏资源浏览、特色专题展示、数据库资源下载、院机构知识库等六大板块,实现了以网络为平台提供全天候获取馆藏资源等多样服务功能。现拟开通试运行,为全院读者用户提供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服务。

通过馆藏资源统一检索系统在实现我馆自建数据库一框检索的基础上,还可以完成对馆藏音频、视频、图片、特藏等数字资源的在线阅览。试运行初始,“馆藏音频数据库”上传音频节目约12906条,“馆藏视频数据库”上传视频节目约1575条,“馆藏图片数据库”上传图片约10976张。读者利用单点登录,就能够对包括“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雅昌艺术书城”、“维普中文期刊”、“百链云图书馆”、“读秀中文学术搜索”、 “畅想之星电子书”、“皮书数据库”等十余个商业数据库,7万余册馆藏电子图书进行在线访问。

网站通过“馆藏珍品”、“出版项目”、“线上展览”、“数字音乐厅”、“数字剧院”等栏目不定期地更新上线我馆馆藏资源浏览、特色专题展示。



图书馆简介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原称资料馆,2002年12月由恭王府迁入现址时,合并分散几处的戏曲、音乐、美术等研究所的资料室组建扩充而成。图书馆藏品丰富,品类繁多,特别以收藏艺术类图书文献、特藏实物、音像档案著称。馆藏品近百万册件,其中,收藏图书文献60余万册。


馆藏古籍多为音乐、戏曲、美术等艺术类善本,其中不乏传世孤本或稀见的珍贵版本。还藏有古代和近现代名家书画作品、碑帖拓本、名家手稿等。2008年,图书馆被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授予“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


非书资料是图书馆的收藏特色,包括音像档案、特藏实物、艺术图片等。馆藏艺术实物类型多样,包括:清代升平署戏衣、砌末和面具等戏曲类实物;以传世古琴和少数民族乐器收藏为主的中外乐器藏品等。馆藏音像档案载体类型丰富多样、内涵广泛且珍贵。其中,馆藏7000小时中国传统音乐音响档案于1997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首批 “世界的记忆”(Memory of the World),并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03年,《民间音乐家阿炳六首乐曲原始录音》、《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手稿》入选第二批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图书馆秉承“传承文化、服务学术”的宗旨,全面落实“特色立馆、科技强馆、服务兴馆”的发展战略,坚持开放型办馆方针,密切与国内外图书馆开展学术与业务的交流合作,努力把图书馆建成为颇具特色的艺术资源重镇,服务我院的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遗保护和智库建设等方面工作,服务于文化艺术界,促进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馆藏特色

馆藏古籍多为音乐、戏曲、美术等艺术类善本,其中不乏传世孤本或稀见的珍贵版本。2008年,图书馆被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授予“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2008年至2016年间,图书馆先后有15部馆藏珍贵古籍入选第一批至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这些珍贵历史文献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荣誉资质


世界的记忆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馆藏非书资料

音响音像档案

乐器

书画作品

戏曲专藏


馆藏珍品

馆藏戏衣


馆藏名家旧藏乐器


馆藏名画


馆藏脸谱



数字音乐厅


曾侯乙编钟原声回响(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



1978年春夏之交,在湖北随县城郊擂鼓墩,一座规模巨大的岩坑竖穴木椁墓被发现和发掘。墓中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65件完整、完好的全套编钟及其附件惊现于世,这就是此后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因其良好的音乐性能、完整的编列、系统的铭文、考究的纹饰、宏大的规模等,为多个学术领域提出了新课题,也带动了诸多学科的发展。


曾侯乙编钟出土40年来,学术界对她的关注从未减弱,与之相关的本体研究与延伸考察乃至艺术实践都层出不穷。就在刚刚结束的由湖北省博物馆主办的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泰教授谈道,经常有人问他,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是什么?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曾侯乙墓的发掘。他认为,曾侯乙墓弥补了历史文献的缺失,向人们揭示了全新的先秦文化,曾侯乙编钟实物及铭文打开了深度了解古人精神文化的新窗口,这在世界考古史上绝无仅有。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在曾侯乙墓乐器的整理与研究上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3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湖北省博物馆共同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对曾侯乙编钟进行了录音,黄翔鹏担任节目负责人,李万鹏、郝建明、曹明申任录音师。这次录音以曾侯乙编钟原件为主奏乐器,乐曲形式包括编钟合奏、编钟与古琴等,所奏乐曲不但有根据古曲、民歌乃至外国音乐编配的作品,更有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在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的今天,让我们一起伴随曾侯乙编钟的原声音乐去追寻三千年前的先秦音乐记忆。


京剧四大须生素来有两种说法,即“前四大须生”与“后四大须生”。这里专指前四大须生,分别为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马连良(1901—1966),北京人,回族。从小受到家庭影响,喜爱京剧,便入富连成科班学戏。出科之后,出于嗓音变化,再次进入富连成科班学戏。再度出科之后,红遍全国。他在艺术上勇于创新,敢于突破谭鑫培的窠臼,在充分吸收前辈须生的表演特色的情况下,发扬自己在唱腔、身段等方面潇洒飘逸的长处,不仅名列前四大须生,还是后四大须生之首。这里选取《群英会》《借东风》两首。



江南丝竹,是我国南方的重要乐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丝”主要指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等丝弦乐器,“竹”主要指笛、箫、笙等竹管乐器。经典曲目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被称为江南丝竹“八大曲”。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新江南丝竹乐曲产生。这些乐曲在保留江南丝竹传统韵味和配器法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新的配器手法和演奏技法,较有代表性的有顾冠仁先生的《春晖曲》等。

江南丝竹的传统技法包括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这些演奏技法和艺术创作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收藏的江南丝竹乐分别载于老唱片、钢丝带、开盘录音带、盒式录音带中,其年代久远,版本珍贵,真实记录了江南丝竹乐的演变、发展,为江南丝竹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音响资料。


结语

几代人的辛勤努力 60余年的发展积累。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和60余年的发展积累,已在艺术文献资料方面形成了搜集、加工、存储、提供和开发文献等各方面藏用并重的格局,成为国内集图书、报刊、音响音像档案、乐器、书画、图片等多种艺术资料为一体的颇具特色的艺术资料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