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唤醒沉睡的大学生? | 学习骇客

 学习骇客 2022-09-30 发布于江苏

一个工具、几篇文章不可能唤醒所有大学生,但是可以给那些有过间歇性努力、持续性努力却因为见不到效果而备受打击、甚至一蹶不振的大学生一次机会。

周五,有一个课程学员给我发了一段话,原话是这样的:

“这段为考研而准备的时间,我过得很充实很快乐,但又有些苦恼,不是害怕考研考不上,而是害怕这种状态会失去。以前的我只知道打游戏,非常贪玩,讨厌学习。特别是看了你写的文章后,真的每天过得都很快乐很充实。”

这样的学习反馈,我每天都能收到一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这么幸运,能在离开大学之前找回当初的自己。

我有一个同学,大学期间几乎整天都是在宿舍打游戏度过,但一到深夜降临的时候,就开始一个人坐到阳台上,叼根烟,开始忏悔这一天又荒废了。接着睡一觉,然后第二天照旧。后来他延期毕业一年。

可能你也看过风靡朋友圈、15年被共青团中央转发、17年被人民日报转载的一篇名为《沉睡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文章。

文中列举了一些大学生都比较熟悉的场景:

上课时,清醒没有发呆的多,发呆没有睡觉的多,睡觉没有玩手机的多;考试时,不给范围就不会考试,给了范围也只是复印同学准备的答案;专业课方面,学技术不肯动手,学理论不肯动脑;唯一投入的是游戏,耗时最多的是游戏…

之所以这样,可能有自己的原因:比如自我放纵,或者是对未来缺少规划;也可能有学校的问题,比如教师搞科研赚外快导致无心教学,考试作弊成风等等。

但我想以很多课程学员的经历为例,谈一谈怎么用技术和心理学改善学习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介绍了一些研究成果,要想让学生喜欢上学,必须让他们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而学生能否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安排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要难度适中

对于学习的难度如何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这个问题,《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是这样说的“太容易的任务使人厌烦,太难的任务又会令人产生挫败感。

怎么选择难度适中的学习材料?

《科学学习》这本书在“自我生成”这一章介绍了一个叫“拓展式练习”的方法,即需要记忆的内容从少到多,每一轮的记忆练习都在前一轮的内容之上,再多一点点新的信息。

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很像Leo以前多次重点介绍过的“先分后总”的方法。

下图是模拟教材的知识体系制作的一张思维导图,大家通常是怎么学习的呢?

一般是从第1页开始,一页一页往后学习,整理笔记的时候可能是以下图红色框中的内容为一个整体,记了一条笔记,这一条笔记说不定是一整页或好几页的书本知识。

但是我们忽略了,不同的人他的基本知识单位是不一样的。

对于在这个专业研究了数十年的大学老师来说,下图全部内容在他看来可能就是一个知识点,完全不需要拆分。

对于在这个专业学习了两三年的学霸来说,可能下图红色框中的知识量,对他来说恰好难度适中的。这样的量,如果再少一点,就太简单了,如果再多一级,就吃不消了。

但对于跨考新专业的学生,或者很多大学几乎没认真听过专业课的本专业学生来说,可能要消化下框中的知识量都要费一番苦功。

更常见的是,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这样一个单条知识点都足够他理解5分钟以上,比如一个名词解释。

由此可见,对于不同水平、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来说,即使是同样的学习材料,“难度适中”的意义是不同的。

不过不用担心道阻且长,因为即使是像大学教师一样的专家,也是从新手过来的,也是从1.1.1.1.1这样的小块知识点开始积累的,然后收拢到二级、再收拢到一级,经过长年累月的浸淫,这一章对他来说就是一个知识组块。

导致“难度不适中”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可能有这些,比如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而讲了学生不理解的东西;或者教师迫于时间压力而追赶教学进度,导致学生前面的知识掌握不牢。从学生方面来看,有的学生不会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去拆解知识点,妄图一下就把一整页甚至是好几页给吃透了;更多是学生急功近利导致的,可能是由于时间不够用,也可能是自己就这习惯,明明需要思考2分钟的知识,非要奢望自己能看一眼就理解。

但是,对于新手来说有个常见错误,就是笔记整理到一级知识点的时候,尾巴越来越长,因为后面答案里拖着二级、三级、四级、五级,这样的“拓展”无疑给学习增加了负担。

类似“拓展式练习”,Leo一直提倡在制作Anki笔记时,要遵循“先分后总”的原则。

如上图所示,先学习小框范围里的知识,再学习外面更高一层的知识。

具体地,比如以四级知识点作为问题、五级知识点作为答案,制作一张学习卡片,再制作其他四级知识点笔记;再以三级知识点作为问题、四级知识点作为答案,制作一张学习卡片,再制作其他三级知识点笔记;再以二级知识点作为问题、三级知识点作为答案,制作一张学习卡,再制作其他二级知识点笔记,这样递进地学完一块知识。

就像上图中的锁链一样,第1个和第2个扣住,第2个和第3个扣住,这样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从而起到串联起很长一段的作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加入课程,和1500名学员一起扎实进步 ☴

怎么让“难度适中”变成的常态

要做到“难度适中”,除了眼前正在学习的材料要按照“拓展式练习”的方式进行之外,还有一点必不可少,就是《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一书中提到的“精熟学习”,指的是在进入下一阶段学习之前,必须掌握好前一阶段的知识。

这几乎是一个众人皆知的道理,但是由于落实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所以一直鲜有能够成功运用的典型代表。

可汗学院算是把“精熟教学”运用的最彻底的产品了,如下图所示,这是一门代数课的学习管理后台。

左上角的大圆环表示这门课的整体学习进度,目前学了4%。下方一各个方块拼起来的区域表示各个章节部分的学习进度和质量,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不同的掌握程度,灰色方块表示还未学习。

要想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可汗学院给出的标准是:连续答对10道题,这部分的方块就会变成深蓝色,就表示这部分“精熟”了,可以进入下一阶段。

Anki是如何践行“精熟学习”原则的呢?如下图所示,高亮标注的熟悉程度,就是每次学习时需要根据对所学材料熟悉程度的判断作出选择的按钮,也对应下次复习的间隔时间近期来看,每天的学习和复习都必须自己判断为掌握,才可以点击隔天复习的时间按钮;长期来看,凡是学习后面的内容,一定是以前面已经学好为前提的。这就是一种“精熟学习”

学习者的每一次选择都会被记住,在下次快要忘记之前出现,提醒你复习,从而避免花费大量精力去学,可学了就忘,忘记再重新付出努力去学的窘境。

类似可汗学院的统计,Anki也有自己的报表,如下图所示,这部分显示的是根据知识点的熟悉程度做的统计。

甚至,Anki的电脑版有个叫HeatMap的插件,用颜色深浅表示你每天复习的数量。哪几天没有学,学了多少,将来某天要复习多少,都有统计。

不过,上面这几张图只是给不了解Anki的读者一些直观感受。对于长期使用Anki学习的人来说,无需通过炫耀这样的图获得别人的赞许,更在意的是从知识到能力带给我们的成就感。

用Anki的目标是:“学到知识,提升能力,顺便考个高分。

如何开个头?

一位考研的同学前天找到我的课程,跟我说“暑假的时候就知道了Anki,但不相信一个软件可以带给我什么,觉得还是用笨方法好,但是发现自己的学习效率还是不高。”

我建议她的建议是:

“你可以每天先做10张笔记,整理下重难点知识,坚持三五天,先观察一下自己。”

隔了一天,她跟我说:

“我昨天做了12张卡片,给我的感觉就是<知道有Anki这个东西>和<使用Anki>是两回事。用Anki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哪些事掌握的,哪些还不是很熟的,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骗自己了。虽然昨天只做了12张卡片,但是我的内心觉得很踏实的。”

一个工具、几篇文章不可能唤醒所有大学生,但是可以给那些有过间歇性努力、持续性努力却因为见不到效果而备受打击、甚至一蹶不振的大学生一次机会。

《道德经》里有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知道读完此文的你是大笑之,是若存若亡,还是勤而行之呢?

勤而行之:通过“拓展式练习”的方式,并且坚持“精熟学习”的原则,选取难度合适的材料进行学习,而这两个要求恰好可以通过Anki落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