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講:玉雕工藝概論課題綱要(二)

 睫毛上的风尘 2019-01-09

第三章:玉雕工藝顯微痕跡研究;

第一節:玉雕工藝顯微痕跡研究緣起;

  • 玉器雕琢工藝的「顯微痕跡研究」直到近年才得到應有的重視。

  • 考古發現各時代的玉器成品、半成品、殘玉料及其加工工具或輔助工具,為數不少,種類也多;個別都留有被加工或使用的痕跡,其痕跡具有區域風格及時代特徵。

  • 如果把各個文化時期,墓葬出土玉器表面遺留下來的工藝微痕跡做一番統計及排比;再解讀、運用累積下來的結論,對研究玉器的文化特徵、工藝特點、地區風格、時代特性,甚或對坊間仿古玉器的鑒別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 微痕跡(microtoolwear)的研究始於蘇聯考古學家西蒙諾夫(S.A.Semenov),他使用實驗手段,通過20~30倍顯微鏡來觀察考古發現的石製品的微痕以判斷工具的用途;並在1957年發表研究成果-『史前技術』。

  • 1977~1978年間,牛津大學的勞倫斯-基利(L.Keeley)以英國史前石工業為基礎,完成了其微痕分析的博士論文,論證使用500倍以上的顯微鏡是鑑別使用痕跡的有效方法。

  • 哈佛大學的喬治-奧代爾(G.Odell)則以荷蘭史前石工業為基礎,以低倍(<100倍)的立體顯微鏡為工具,提出觀察石器刃緣的疤痕(microfractures)與磨損(abrasion),以判斷石器使用的運動方式以及加工材料的軟硬度。

  • 奧代爾繼承西蒙諾夫的低倍放大顯微技術,奠定他【低倍法微痕研究】的地位,而基利則是【高倍法微痕研究】的代表。

  • 高倍法觀察使用的儀器是金相顯微鏡(metallurgical microscope),具有放大100~500倍的功能,它對較平表面的點觀察(如光澤)十分有效。

  • 低倍法的立體顯微鏡(stereoscopic micros –cope),具有10~100倍的放大功能,其優點在於有極好的折射光和對比度,能反映出刃緣不同層面的痕跡,但無法有效分辨石器表面的光澤類型。

  • 由於高倍法及低倍法各有其優缺點,考古學家們大都主張:以低倍法觀察為基礎,然後再進一步取樣做高倍法觀察,以獲取最佳效果。

  • 直到目前為止,微痕分析仍然使用在對破碎、磨損、擦痕、光澤等微痕進行組合,並與實驗樣品的分析結果對比、分析。

  • 其主要目的在「如何從石工藝技術中探索古人類的行為」和「如何結合石器研究的成果與其他考古材料,來認識古人類在特定環境裡表現出來的文化習俗與行為模式」。


  以上部分內容節錄自:沈辰、陳淳微痕研究(低倍法)的探索與實踐—兼談小長梁遺址石制品的微痕觀察」,『考古』2001年第7期。


  • 陳啟賢受到前輩石器微痕研究的啟發,突破研究藩籬,把研究方向做一調整。設計了20~400倍的中低倍率顯微鏡,把各種製作玉器的工藝微痕跡、微現象進行組合、排比,以統計特定地區或者特定時代的工藝特徵。

  • 2000年完成「數位設備」與「顯微設備」的結合工作,克服設備攜帶、冷光源輸出、束光折角、光學放大、影像景深、檔案整理等等困難。

  • 2001年開始迄今,拍攝的出土玉器物超過三千件;拍攝整理的過程與歸納出來的成果,確認工藝顯微痕研究也是玉器研究的方向之一。


第二節:玉雕工藝顯微痕跡定義;

1.晶粒狀凸點Crystal Particles

  • ~礦物集合體

  • 礦物~多種結晶體的組合體。

  • 晶體~原子規則反覆排列、不同物理平面、多方向合圍成的多面體。

  • 玉器工痕可見的晶點大部份屬粉晶質;顆粒大小約0.003~0.006毫米。

2.晶團狀凸脊Crystal mass spine

  • 多晶點緊密結合,向上凸起如山丘。

  • 晶體膠結強度工具種類加工手法、解玉砂大小、解玉砂形狀、解玉砂滾動方式或多因素交互影響所致。

3.凹漥( Hollow )

  • 晶團狀凸脊的反向。向下凹陷如山谷。

  • 成因與晶團狀凸脊相同。

4.長條狀凸脊Crystal stripe spine

  • 條狀排列,偶有間斷的晶團狀凸脊。

  • 常出現在單向加工、解玉砂固定於工具上的加工條件。

  • 相互結合的陰線與陰線間

5.凹槽(Groove)

  • 長條狀凸脊的凹向,凹陷如溝槽。

  • 伴出於長條狀凸脊。

  • 成因與長條狀凸脊相同。

 

第三節:玉雕工藝顯微痕跡概述;

  • 任何工藝技術的演進都有傳承、融合、創新的過程,玉器雕琢工藝自然也不例外。

  • 商代晚期的玉器雕琢工藝延續、傳承到西周早期;西周中晚期新創的工藝與前朝流傳下來的工藝會沿用到春秋早期,甚至更晚。

  • 每個時代區間裡經常共存延續性的工藝與新創性的工藝。某些琢玉工藝流傳的時間很長,有些則較短。

  • 在同一時代區間裡,由於器物使用目的不同或者個別工匠技藝水平的不同,粗糙(或者簡單)工藝與細緻工藝,會出現在不同的器物上。

  • 不論器形、紋飾、線條是粗糙或細緻,工藝痕跡脫離不了當代特徵。

  • 工匠琢玉技術隨着時間推演,工具愈來愈精進,技術愈來愈純熟,它不會因為朝代更迭而有所停頓。

  • 當權者的思想、意識形態實際上會左右藝術風格、美學理念;影響當代文化、社會內涵的走向,但這也只是造成器形變換或紋飾變化,或存世數量的多寡,無法阻礙工藝水平的發展。

  • 因為社會條件的侷限,不同地區各有其不同的發展速度。跟據時代區間來論述治玉工藝技術,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

  • 是礦物集合體。「礦物」又由多種結晶體組合而成。「結晶體」乃由原子有規律、反覆排列、多方向合圍而成的多面體。其不同平面具有不同物理特性。

  • 在玉器琢碾微痕跡中觀察到的都是結晶體的單獨或集體呈現,其規格介於粉晶質與細晶質之間,顆粒大小約0.003~0.25毫米,個別較大。

  • 由於成礦條件不同、礦體位置不同、微量元素的種類與含量互異,結晶體與結晶體間的結合強度並不一致。

  • 不同工具、不同工作手法施作於不同材料,呈現出來的痕跡各不相同。

  • 玉器琢碾痕跡的顯微研究集中在工藝的點、線、面;觀察區域經放大到40~60倍,乃至120倍;觀察部位主要在陰線的邊、壁、底

  • 邊、壁、底三處的晶體堆疊特徵則可以按照考古類型學的方法歸納組合出各種微痕類型,而這些形形色色的微痕類型就是各個時代工藝特點的表徵。

  • 工藝微痕特徵的形成源於工具的質地與形狀、工藝施作手法、玉材礦物晶體結構;微痕特徵則在具體描述結晶體的分佈與堆疊狀態。

  • 麻繩、竹子、木片等帶動滾動的解玉砂碾玉,玉材中緊密聚集之「團塊晶團」經過解玉砂的撬攪,可能固結如山丘狀,凸起形成凸脊,也可能鬆脫如山谷狀,凹陷形成不規則的凹漥。解玉砂碾過的表面起伏不平。

  • 圓形金屬鉈具帶動解玉砂碾玉也形成與麻繩等帶動解玉砂碾玉“類似”的凸脊與凹漥。

  • 說“類似”是因為圓形鉈具帶動的解玉砂皆處於滾動狀態,而麻繩等帶動的解玉砂忽而滾動忽而嵌夾於工具纖維縫隙之中,只能滑動,因而造成略有不同的效果。

  • 另外,鉈具是規格不一的圓片狀,溝底易遺留規則的凹陷弧痕;這是明顯的不同。

  • 砂岩片等粗糙工具,因砂/砂粒固結於工具上,以人工適度施力磨玉,不管玉材結晶體的固結是緊密或是鬆散,研磨後的平坦表面只見結晶顆粒個別呈現的條狀排列痕跡。

  • 在研/銼/拋磨過程中,工具上的砂粒會個別脫落造成滾動而撬攪出些許凸脊與凹漥。

  • 火山燧石、瑪瑙、石英、金剛石等等石片或石核是銳利的工具且硬度一般大於莫氏硬度7度。使用這種工具的銳角或者刃部,以單點或多點接觸的形式琢玉或鐫刻,工具的銳角直接撬攪塊狀晶團,遺留下來的凸脊多高聳、凹漥多深窿,撬攪後的表面粗糙,高低落差極大;

  • 銳利的刃部劃過的表面,不管玉材結晶體的固結是緊密或是鬆散,皆留下細長的凹槽痕;若是多點刮蹭玉材,則會留下大量同向的粗糙長條狀凸脊與相間並列的凹槽。

  • 銳利工具在攻玉的同時工具自身也會磨耗,尖部與刃部逐漸變鈍,鈍的刃或尖端只能磨去高聳凸脊的頂部,使頂部變得較為平坦與光滑。

  • 個別學者認為銳利工具性脆無法攻玉,但實驗證明,只要工作方法得宜,並不存在崩蹋情況。

  • 無論何種工具,若不斷地重複同一方向的施工,所形成的特徵一如上述,如果施工方向是一來一回、忽前忽後的往復進行,則因為回程工序覆蓋去程工序形成的痕跡而將上述特徵弱化,產生更多晶粒狀凸點。

  • 以上的說明,大致可以整理出一些脈絡,也就是同一觀察點呈現出來的晶粒狀凸點晶團狀凸脊凹漥長條狀凸脊凹槽的分佈比例;凸脊高聳與否,溝底凹窿與否,底面粗糙與否等現象是反證工具類別的依據。這些依據又恰好是分型分式的重要基礎。

 

第四節:玉雕工藝顯微痕跡型式。

1.年代

BC:代表西元前(Before Christ)
AD:代表西元(Anno Domini)

BC6000:興隆漥或同期文化
BC3300:紅山、凌家灘、崧澤等文化
BC2500:良渚或同期文化
BC2000:龍山諸文化
BC1900:夏代                  
BC1600:商早期(太乙~盤庚)
BC1300:商中期(盤庚遷殷~康丁)
BC1147:商晚期(武乙~帝辛)
BC1046:西周早期(古公~昭王)  
BC977:西周中期(穆王~孝王)
BC885:西周晚期(夷王~幽王)  
BC770:春秋早期(平王~莊王)
BC681:春中期期(僖王~定王)  
BC585:春秋晚期(簡王~敬王)
BC476:戰國早期(元王~威烈王)
BC401:戰國中期(安王~顯王)
BC320:戰國晚期(慎諒王~赦王)
BC246:秦(贏王~子嬰)
BC202:西漢早期(高祖~景帝)  
BC140:西漢中期(武帝~宣帝)
BC48:西漢晚期(元帝~孺子嬰) 
AD25:東漢早期(光武帝~章帝)
AD89:東漢中期(和帝~質帝)  
AD147:東漢晚期(桓帝~獻帝)
AD220:三國
AD265:西晉~東晉  
AD420:南北朝
AD581:隋~唐
AD907:五代十國               
AD916:遼        
AD960:北宋~南宋              
AD1115:金

AD1206:元                       
AD1368:明早期(太祖~景帝)    
AD1465:明中期(憲宗~世宗)       
AD1644:清早期(太祖~世宗)    
AD1736:清中期(高宗~仁宗)      
AD1911:民國 

2.痕跡

線切割顯微痕跡   Mcrotraces of Linear sawing(TLS)

片切割顯微痕跡   Mcrotraces of Flake cutting(TFC)

實心鑽顯微痕跡   Mcrotraces of Gimlet(TGL

空心鑽顯微痕跡   Mcrotraces of Tube drill(TTD

直陰線顯微痕跡   Mcrotraces of Straight Line(TSL

曲陰線顯微痕跡   Mcrotraces of Curve Line(TCL

圈紋線顯微痕跡   Mcromark  of Circle Line(MCL);

斜刀線顯微痕跡   Mcrotraces of Oblique Line(TOL

分岔線顯微痕跡   Mcrotraces of Fork Line(TFL);

鏤孔面顯微痕跡   Mcrotraces of Hollow(THL

凹弧面顯微痕跡   Mcromarkof  SinkSurface(MSS

凸弧面顯微痕跡   Mcromarkof  Raisedsurface(MRS

平整面顯微痕跡   Mcromarkof  Levelsurface(MLS

凸緣面顯微痕跡   Mcromark  of Edge surface(MES);

榖紋線顯微痕跡   Mcrotraces of Spiral line(TSL);

銘文線顯微痕跡   Mcromark  of carved line(MEL);

印文線顯微痕跡   Mcrotraces of Seal inscription(TSI);

料器線顯微痕跡   Mcrotraces of Glass seal(TGS);

外邊緣顯微痕跡   Mcrotraces of Outside marginal TOM

內邊緣顯微痕跡   Mcrotraces of Inner marginal TOI);

玉器中孔顯微痕跡Mcrotraces of Orifice (TOF);

坑點鑽孔顯微痕跡Mcrotraces of Hole(TOH);

表面顯微痕跡   Mcromark of  Surface(MOS);

使用痕跡   Mcromark of Used(MOU);

風化痕跡   Mcromark of  Efflorescense (MOE

 

第四章:玉雕工藝仿古實驗;

第一節:線狀工具開料實驗;

  • 20021119玉器雕琢工藝顯微探索之一(論文專輯中)

 

第二節:片狀工具切割實驗;

  • 20030731玉器雕琢工藝顯微探索之二(論文專輯中)

 

第三節:管形工具鑽孔實驗;

  • 20040211玉器雕琢工藝顯微探索之三(論文專輯中)
    竹管/籽玉37.1mm/孔深4.7-5.3mm~~7/1。是恰當的工具
    鴨骨管鑽~100/1。動物骨頭帶動解玉砂攻玉只是學者臆測,不可行。
    銅管老玉~0.7/1
    實心工具鑽孔實驗。

 

第四節:線雕浮雕工藝實驗。

  • 2004年使用火山燧石片直接在比重2.623 g/cm3,莫氏硬度7度之透閃石玉上進行刮蹭實驗,10分鐘內完成三種「陰線紋」2小時內完成減地淺浮雕「豆芽紋」4小時內完成減地淺浮雕「卷雲紋」

 

第五章:近代玉雕工藝發展史;

1.電力:

  • 清光緒八年(1882年)7月26日,英國商人開辦的上海電光公司所屬的乍浦路電燈廠開始發電,這是中華大地正式發電的第一座電廠。

  • 在這座電廠發電後第6年津京開始辦電,並在華北最早使用電力。

 

2.玉雕廠:

2.1.北京玉雕廠

  • 成立於1958年,與景泰藍、牙雕、雕漆共同被譽為北京工藝美術行業的四大名旦。

  • 玉器產品主要銷往國外用來換取外匯,玉當時對於國人來說只是可望不可即的東西,而琢玉者在當時也只是個普通工人。

2.2.上海玉雕廠:

  • 上海玉石雕刻廠的前身是成立于1955年位於蓬萊區的上海雕刻工藝美術生產合作社。

  • 1958年上海市玉石雕刻廠與上海市玉石雕刻合作社進行了公私合營,改制成為國營單位。

  • 1956年到1970年間明清老題材為主

  • 1958年下半年嘗試牙醫鑽頭工具不帶金剛砂的鋸齒)進行雕刻實驗。因為牙醫用鑽頭鋸齒硬度不夠轉速太慢,切削力度不足,沒有成功。最後此工具運用到了牙雕上面。

  • 1958年下半年1959年上半年開始嘗試電動馬達帶動軸承,軸承帶動皮帶,皮帶帶動坨具的方法。

  • 1958年~1976年馬達的轉速始終在1000轉2000轉之間,由馬達的馬力決定,當時的轉速不可以調節。雖然琢玉工具有了發展,但只是解放了雙腳,一手托玉,一手蘸水解玉砂的方式仍然在使用。

  • 1959年下半年進步到一個馬達帶動一個軸承,一個軸承帶動幾根皮帶和幾個砣具同時進行雕刻,打磨工作。

  • 1958年以前採用的是上海本地的白色為主的石英砂1958年開始葉廠長親自到沈陽地區引進了黑色為主的鐵砂

  • 1958年通過外貿進出口總公司進口加拿大碧玉。那時沒有青海料的使用。

  • 1960年以前基本沒有使用和田料,但也有100多種玉料,並不根據產地,而是根據質地,以高,中,底為分級。

  • 1976年開始上海玉雕廠第一次購買了兩台固定金剛砂的琢玉設備,其中一台由進場6年的馮碧榮進行試驗,生產效率提高了三倍

  • 火漆從建廠開始到80年代都是天然火漆,在琢玉期間不使用火漆進行工藝修補,只是用於拋光固定砣具

  • 使用工業生產的釘子自己改造成為丁砣。

2.3.揚州玉雕廠:

  • 乾隆時期(1736年~1796年)揚州為全國玉材的主要集散地和玉器生產製作中心之一。兩淮鹽政除在建隆寺設有玉局,大量承製清朝宮廷各種大型陳設玉器外,每年還按歲例向清廷進貢大量玉器。

  • 1956年,2月由八位老玉雕藝人組建了揚州邗江縣田家莊邗江縣玉石生產合作小組。至年底,人員發展到25人。

  • 1981開始推行全面品質管制,大力開展技術改造。全廠設有爐瓶、人物、花鳥、雜件、拋光、紅木、鑽石、仿古8個車間11個股室(生產、技術、經營、供應、行政、設備、保衛、財務、全質辦、旅遊、經銷)並附設一所玉器學校。

2.4.蘇州玉雕廠

  • 蘇州所用的玉材,在清道光之前多用新疆和闐產的白玉,產品有磐、如意爐、瓶以及麻姑、壽星、觀音等陳設品,也有珮、環、簪、鐲以及挖花玉片之類。

  • 同治以後,緬甸的翡翠大量輸入,更豐富了玉器的品種,產品不僅在國內銷售,還遠銷歐美、澳洲及南洋等地。

  • 光緒末年,和闐玉中斷,遂改為東北產的柔佛巴魯玉材,產品以平面挖花的玉片為主,然後批給上海嵌在傢俱、首飾上。

  • 蘇州民國八年(西元1919年)記載的玉器作楊源記、鈺源、王祥源、毛東盛4家

  • 1950年蘇州工商登記,雕作坊有6戶,從業者共計71人

  • 1958年蘇州玉雕廠成立。前身是1956年成立蘇州市玉石雕刻生產社,產品為玉石圖章,玉石台燈座玉花片、翡翠小件玉雕擺件等。

  • 1960年時期作品,基本以傳統為主,仿古風格明顯,體量屬於中小件,主要花片、飾片、瓶爐等,飾片雕刻多花鳥、人物,與紅木小件配套,如首飾盒面等。花片有菱形、圓形、梅花形、錠勝形種,大多與金銀飾品相搭

  • 60年代前玉工普遍使用腳踏玉雕機1962年開始到70~80年代使用雙人低速玉雕機80年代開始使用12000轉的高速玉雕機,功效比低速玉雕機提高3倍以上。

2.5.南方玉雕廠:

  • 1954年秋天,廣州的玉器生產戶有362戶從業者407人,以小作坊生產方式為主,大都是給商業戶加工,沒幾戶自產自銷。

  • 1955年的下半年,國家對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許多商鋪都面臨着搬遷與合併的命運

  • 1956年以前,玉器以外銷為主,1957年剩下191戶,從業者373人,生產薰爐、花瓶等擺件。

  • 1960年代,璧光合作社變身為廣東玉雕工藝廠,產品擴展到人物、花鳥、爐瓶、鼻煙壺、蟹籠等玉器擺件。

  • 1968年,廣州玉雕工藝廠、越秀裝潢廠,合併成南方玉雕工藝廠

  • 1972年,南方玉雕廠派人到信宜,以每噸價100元的價錢購買玉石,開始用本省的南方玉製作產品。1973年,對南方玉進行正式的開採

  • 1972年以後,開始有機械化鑽石工具,車間也安裝了電風扇

 

※  1958~1975年的雕玉機雖然鉈子還是帶動醮水解玉砂輾玉,但鉈碾方向已經由雙向往複變為單向,鉈痕的顯微痕跡已經不同。

※  1976年以後的鉈碾痕跡與當代鉈碾痕跡一樣!!!

 

第六章:玉雕工藝研究目的。

  • 不斷演變的工藝微痕跡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積累成一頁頁玉器琢碾工藝技術史。

  • 這項研究結論,可用於器物辯偽,也可用於器物斷代,更可協助遺址或墓葬斷代,給考古工作提供幫助。

  • 這是玉器微痕研究最重要的目的。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該公眾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