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年心语 话说73

 夕阳书屋936 2019-01-09
    岁月匆匆,新的一年,又不期而至。对于孩子们和年轻人来说,又长了一岁,成长和成熟,总是可喜可贺的。而对我们这些七旬老人而言,离生命的终点又靠近了一步,不喜也不忧,平静如常。自然法则,谁能逃脱。与其哀哀怨怨、思虑重重,不如热情拥抱,坦开胸怀,笑着面对,顺其自然,浑不着意随心尽兴地去享受晚霞余晖的绚烂。
    年前散步,碰到早期一个单位的一位同事,好多年没见几乎都认不出来了,便站住那里说了会家常,先是感慨都老了,又互问家庭及这么多年来的情况,之后他问我到不到70岁,我说翻过年就73了。噢,顿了一下他又说,73是不能说73的,要不就说72或74,还叮咛一句记住啦。闹的我当时还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个年头到底是怎么了,难道连年龄也不能如实示人啦?过后我一琢磨,忽然醒悟,民间不是有这样一句老话吗,说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可能是为了忌讳,才有意要避开的。其实于我,压根就没有去想过这些。人过70古来稀,多活都是赚的。至于活多高寿有什么重要,活得好了,过的舒心快乐,才值得去留恋,再多活个10年20年也不多。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独自对生命过程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如果是活得已不能自主自立,甚至是苟延残喘,生不如死,更甚之完全丧失了意识,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不仅活得没有任何质量和尊严而言,还要累及孩子及家人,那活着还有什么意趣,我看多活一天也是个多。
    民间有些老话,是很有道理的,虽不是什么客观规律,但至少可以说明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是前人一代代经过长期实践留传下来的,对某一事物认知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健康,没人不想,追求长寿,也人之所欲。可有生就有死,人生有地死有处,生有时死亦死有时。人是个生与死矛盾的统一体,从生到死的过程,就是生命存在的形式。过程的长和短,是由多种因素决定,人为的作用,可能会或多或少地拉长这一过程,但改变不了最终的结局,所以老话又说,生死由命不由人,而命自有天数。有多人包括那些有权有位有钱有势的高官名人大款,却盛年夭折,又有多少老年人倒在了73.84的坎上。
    走进了73的门里,虽说体检没有查出多大问题,但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又会知道明天和意外那个会先来到。对此我是有心理准备的,如果老天假我时日,迈过生命这道坎,希望还在,我会加倍珍惜新的一年的每一天,一如往常,初衷不改,怀惴感恩,憧憬美好,让余年在素简的生活中一如小溪流水般静谧祥和,努力去活出老年人的健康,宁静,恬淡、从容、达观,宽和,慈爱,善良的美。不负上天的恩赐,亲人朋友的期待,也不负自己老年的时光。如果迈不过去,我也欣然接受。死有什么可怕,他只是物质的一种转换形式,是生命的超越,也是现世苦难的解脱。如果灵魂真的不灭,另一个世界,不管是传说中的天堂还是地狱,也是值得去经历、体验的;如果人生真的还有来世,是不是更值得期待,一切从零开始,用一张白低描绘出更美好的画图。
    大过年的说死,会被认为不吉利。“死”是个沉重的话题,是人们都不愿提及,甚至连想一下都不愿意的讳忌莫深的事。其实,这只是一种心理作用。生命的本质就是改变,即不断成长与衰退。选择生活与成长,就选择了改变与死亡。人生有千百种滋味,品尝到最后都只乘下一种滋味,那就是无奈——死亡。死,是每一个人都要直面且最无法回避的,说与不说想与不想,其结果都一样,殊途同归。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会凋谢,一切凋落都不可挽回,对此,我们只有接受,别无选择。欧阳修在《唐华阳颂》中说:“ 死生天地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 从黄帝到乞丐无一例外,它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圣经说:“ 死亡是众人的结局,无人可以逃避。”  罗马哲学家西泥卡2000多年前就说过:“人生不断学习生活,更奇怪的是,人生也不断学习死亡。” 执着于长命百岁,甚至想不老不死,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浅薄的念头。生命什么时候都充满着不确定因素,能活到随心所欲这个年纪,已是不易,虽然眼下身体还行,没啥大的毛病,但毕竟各项脏器、机体功能都处在一种持续衰退和老化状态,已经不起任何折腾了,且值生命的一道坎上,想不到的事情随时都可能会发生,我想该是对自己人生作个清理的时候了,不要等到来不及了或虽还有机会,但已表达不了了,那岂不是件憾事。对生说不上话,对死如果再没有一句交待,岂不是等于一辈子默默无语,无始也无终,不了而了之。
    生老病死是常情。人老了有病是正常的,没病才是怪事。没病要防病,有病不怕病。有句话说的好,知识就是健康,最好的保健医是自己 。小病靠调养,多学习吸纳医学养生保健知识,均衡饮食,摄足营养;坚持锻炼,动以健身静以养心;规律作息,生活有序充实;保持积极开朗阳光心态,不惊不扰不忧,坦然乐观,与病和善共处,做好应做和喜欢做的事,其它的就交给老天爷好了,带病也能长寿。大病看医生,积极配合治疗,但决不做过度治疗。当病已入膏肓或已是晚期时,当卧床完全不能自理已丧失生存意识时,特别是当大限已到病危时,请不要再施以无谓地救治或抢救,更不要做创伤类手术,请能尊重我的选择,给我保留点尊严和体面,让我心安寂静地离去。如果尽孝和救治,只能是延续多喘几天气,那怕是再长些,一年两年,对一个已没有了思想、没有了任何感知、没有了灵魂的躯壳,又有什么意义。自己受尽折磨不说,因为已感觉不到了,还要拖累儿女亲朋,给社会添事,甚至会陷家庭于困顿,这岂不是很残忍,简直就是罪过。这决非我所愿,也有违我素有的爱与善。“好好地活,慢慢地老,快快地死,”这是何等优雅的生死观。此刻的放弃,就是最好的成全,也是善意助我解脱,我会感激的。否则,在黄泉路上,我会自责、不安和愧疚的。
    人都终有一死,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从生的那一刻也就决定了死的那一刻。生命的本质,是活力,是认识,是经历,是体验,是觉悟,如果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还要坚持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不是罪孽深重,也是太没有境界了。一切宗教的核心秘密,就是生命的意义存在于死亡当中。《旧约传道书》说:“死亡之日比出生之日更美好。”人类只有放弃自我以后,才能获得最大的人生喜悦。
    我是在笑声中来到这个世界的,也不想在离开时是哭声。我一生奉行简朴,喜静,不尚虚华,从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当这一天真地到来,孩子们,至爱亲人们,请不要伤心难过,更不要哭泣,我本就是不带任何行囊回家的时空过客,就当我出趟远门旅行去了。丧事一切从简,除了自家和近处的亲属外不发讣告,不搞什么仪式,不要墓地,不保留骨灰。如果是在哈密,火化后就把骨灰撒在天山北坡的丛林里,这是我多年前的一次夏游时就选定了,我喜爱这片土地,更向往原始状态下的自然、纯洁和恬静,长眠于青山翠柏芳草间,岂不是修来的福,也好使已被尘缘重重缠裹的灵魂得以挣脱、净化,回归到初始。如果是在山东乳山,就地把骨灰撒到黄海里,随波涛淘尽生前的浑浊,去自由自在地畅游祖国大好河山。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栽或找一棵树,把骨恢深埋其根下,化作养分,融入枝繁叶茂,去了却对来世的心愿:“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我虽生不是夏花,但死一定要如一片落叶般静美。
    孩子们,我是深爱你们的,我十分珍惜上天赐给我们成为一家人的这份亲缘。为了工作,为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在应该奋发、拼搏的年纪,我努力了,奋斗了,一直在奋力爬坡。虽然在基层领导岗位多年,但始终坚守着清白做人、公心做事的人生信条,没能给你们一个较宽裕的物质条件和更好的背景,最终能留给你们的恐怕只有一纸“梁氏家教家风”。做人一定要记住和践行勤、俭(简)、诚、善、和这五个字。“勤”,勤可补拙,勤是做人立业的根本,人勤业不惰,一勤治百懒,勤劳和吃苦,是人生存的最甚本能力,只要有了耐劳和吃苦精神,到那都能活下去、活得好。天道酬勤,人一勤连老天都会助你的;“俭(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过苦日子,而是一种作风,一种习惯,一种品德,是素与简。即使有钱了,富足了,也不能奢侈、浪费,更不可未富先侈,未富先娇,要惜一粒一粟一寸一纸来之不易,皆他人之血汗,暴殄天物,是要遭天谴的。其实,人生所需不多,生活越简单纯朴,人就活得越轻松,越快乐,越幸福。人生的极致,就是素和简。有钱而不忘素与简是品德,是选择,是善行。物质富有的人,多因俭与朴而踏实,因踏实而好运。普通人坚持俭朴,是本性,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守住本份,清白做人,让精神世界统筹生命的活力、生命的绚烂,让心灵沉淀在静谧、安祥的岁月中.才是人生的致味;“诚”,诚实,真诚。就是做人一定要厚道本分,诚实守信,对人对事示之以实,不虚妄,不欺瞒,不撒谎。诚实的人多朋友,高人指路,贵人相助,朋友相护,路就会越走越宽。忠厚传家远,诗书教子长;“善”,即善良、慈爱、悲悯、宽容。善良比聪明更重要,聪明是天分,善良是选择。选择敬畏,选择孝道,选择慈悯,选择同情,选择宽恕,人因爱而善,因善而生大爱,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人不善良多恶行,善良的人,人欺天不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天道昭然不欺;“和”,平和,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和,是人际交往最美好的花朵。家庭要和,邻里要和,同事要和,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间也要和,从而构成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风和日丽,泛舟于大海,才平稳顺暢。
    人生,要说有意义,那是深远深刻的;要说没意思,大可浑浑噩噩,混吃等死,过一天少两个晌午。既然上天遣我们来人世一趟,总是有原由的,是让我们来经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贡献些什么,体悟些什么,品尝一回做人的滋味。千年的等待,光阴如流水,人生苦短,不可挥霍,更不能荒废,要有所作为,有所担当 ,用心去活好。你们都是生性正直、善良、不慕虚荣的孩子,各有各的工作、事业、家庭、生活和要做的事。乐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庸,这是一种最平和最积极最理想的心性和生活状态,知足知不足,我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把小日子过得更和美,让人生充实而丰满。在这个物欲横流和浮躁的年代,一家人能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和和睦睦,开开心心地生活在一起已是奢求,这是幸事、好事,是最靠谱、最悦心的快乐和幸福。寻常人家,自有寻常人家的诗情画意,我没有什么好挂心的。唯一放不下的就是你们妈妈。她是陪伴我从苦日子中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不离不弃,相濡以沫,她把她的全部身心都奉献绐了这个家。虽说现在生活好了,可我们都又老了。我希望我能走在她前头,这是做为一个男人的福气。可你们妈妈又太过善良和单纯,心里装的从来都是别人,唯独少有自己,对任何事任何人,也都只往好里想,那怕受了什么委屈,也是一个人忍着担着,从不埋怨,也从不诉说,默默承受,无怨无悔,加之生性柔弱,依赖我惯了,很难想象,在没我的日子里,她一个人会怎样撑下去,每当想这里,我真的好心痛。她是世上最好的儿媳、妻子、母亲、婆婆和奶奶,我多么希望,如果我真的先她一步走了,你们做儿女能够好好地善待她、赡养她,尽心尽意地包容她,照料她,侍奉她,让她余年不致孤单、凄凉,无助和忧伤。否则,在另一个世界我的灵魂也无法安息的。至于百年以后,她的后事一切听从她安排就是了。
    死是神往的,生是诗性的。虽然某些时候死具有更大的诱惑力,然而,生活仍在向我们发出微笑,只要活着,就得勇往直前。人的生死自有定数,我也不必着急要奔去终点,充分地享受这晚秋生活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而生与死又是如此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只有从死去理解生,才能深得生的精奥; 只有用死来激励人生,生才会更丰富多彩,生命才能更珍惜生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从而提高单元时间生命的质量和价值。有一次在参加一位老领导的葬礼上,一个朋友无不感慨地对我说,毎次当他亲历已逝亲友追悼会和火葬全过程时,心灵都会受到极大震撼,引起一次对生活、生命、人生的深刻思考,使灵魄在火的洗礼中得以重塑,我何尝不是感受深同。反之,也只有从生去理解死,才能真正体悟到死不仅不可怕,而且是一种对生最权威的敦促力量。如果把生与死完全对立起来,而且只一味偎依在生的羽翼下,怕死,逃避死,那人生就太浅薄了。一个人不经历几次生死别离或“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遇,生命境界的层次也不可能得以升华。因此,人在世间必须屏弃有害于生命的那些虚无和诸多侵蚀的东西,保持生命力量的健康向上,才能生活得更超越而踏实,因为无人能代替你走完你独特的一生。
    可当生命走到了尽头,一个人不管你一生多么的有志气,怎样的好强,对自己最后的眼前身后事还是无能为力的。思之又思, 如鲠在喉,一吐为快。交待清了,也就放下了,好象完成了一件蓄谋已久的大事,如释重负。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前不多忆,后不再虑,身心轻松,在新的一年里,我要笑着挽起岁月的手,让时光在夕阳晚照中溢满馨香。
    真正的去享受生活,是从老年才开始的。

                                                                                                                         2019.1.9.于哈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