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敕勒川因之而得名

 江山携手 2019-01-09


《天苍苍,野茫茫》

《敕勒歌》是一首敕勒人的民歌,由鲜卑语译成汉语。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展现出我国古代游牧生活的壮丽景象。歌辞大气磅礴,粗犷奔放,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尤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三句最为脍炙人口。其歌曰: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是一个地名,至于所指何处,有着不同的解读。一种观点认为,在山西的朔州,宁武一带;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内蒙古阴山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大黑河流域和包头昆都伦河流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即包头的土右旗之大部和呼和浩特的土左旗之小部。 

 

 

 

 

“敕勒”是一个以欧罗巴人种为主体的民族,汉时称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敕勒,隋时称铁勒,因善造车,亦称高车。其车之轮,直径最长者可达1.4米左右,超过了牛身的高度,无论深厚的积雪,还是泥泞的沼泽,都可畅通无阻。

 

 

 

秦汉年间,敕勒的祖先丁零人游牧于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东汉时,其中一部留居北海,史称北丁零;一部向西迁徙至伊犁河流域和阿尔泰山,史称西丁零;一部向南迁徙至今山西、河北境内,形成了定州丁零、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五胡十六国”后,这部分丁零人渐与其他民族融合。

 

 

 

《敕勒歌》诞生的年代,正值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大都处于鲜卑族的统治之下。五世纪初,数十万落(帐篷)敕勒人迁至漠南一带,遂有“敕勒川”之名。据载,北魏文成帝时期,“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声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试想,身着节日盛装的敕勒人,乘着高车,唱着牧歌,一路欢声笑语,行进在碧绿如茵的草原上,何其壮观乃尔。

 

 

 

北魏明帝时,敕勒为柔然所败,但其作为一个民族却并未销声匿迹。后来称霸一时的薛延陀、回纥、突厥以及蒙古的汪古、克烈等部,均为敕勒的后裔。敕勒人使用突厥语,没有自己的文字,是今天维吾尔人的主要族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