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322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01-09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下利证治/栀子豉汤(下利,后心烦)

   第44条:
《金匮要略》“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各(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
进一服,得吐则止。
笔记者摘自《金匮要略讲义》)

 
   栀子豉汤,又是《伤寒论》的方,为什么在这里出现?
   下利虚烦,44条,在《伤寒论·太阳病》篇里面,是变热证,下利后为什么更烦,本来就烦,怎么会更烦?
   对于这种湿热造成的下利,他(病人)应当有心烦,下利以后,如果湿邪能够祛尽,他心烦也就止了。
   现在没有祛尽,因此,心烦加重,这个时候就是说,他比当初的那种心烦厉害了,叫更烦。
   所以,对于余邪停留在心膈,扰及心神,用栀子豉汤,除烦清热。

& 栀子,清三焦之火热从小便而出,14枚的栀子,
& 香豆豉,而且他特别提到了用绵裹的问题。

   现在咱们有好多药,包括我刚才讲旋覆代赭汤,旋覆花要包煎,这都是张仲景的,有具体的要求,的确是这样的,这在煎服法上都有具体要求的。
   象刚才我说的那个小孩,最后在药里面,我给他加了焦神曲,没有用焦三仙,焦神曲为了帮助他消化,加焦神曲的时候,我曾经嘱咐小孩的姥姥,一定要她勤搅拌,要不然一沾到锅底,这药就糊了,就不好用了。

(附:
【释义】本条论述下利虚烦的证治。
   下利如因实热所致,其症本有心烦,如下利后,实邪已去,则心烦可除,但今下利后,不但心烦未除,反而有甚于初,故曰“更烦”,此乃余邪郁于胸膈,扰及心神所致。
   病因实邪已去,则心下按之濡软不坚,乃无形邪热内扰,非有形实邪内结,故仲景谓之“虚烦”。治以栀子豉汤透邪泄热,解郁除烦,方中栀子清心除烦,豆豉宣泄胸中郁热,二药配合,郁热得除,虚烦可解。

笔记者摘自《金匮要略讲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