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古迹:恭亲王墓

 wodedoc910 2019-01-10

             寻古迹:恭亲王墓——六王爷坟

    恭亲王墓   清代墓葬

    位于昌平区崔村镇。占地面积89万平方米。1932年墓被盗掘,已为平地,仅存汉白玉石牌坊1座。牌坊坐北朝南,高13.3米,宽16.46米,为四柱三间三楼。柱顶石狮均面向中,狮座为须弥座,与柱体相连;顶楼檐下斗拱为单翅单昂五踩楼一间式,平身斗拱两攒;两柱之间有二枋相连,枋下有抱柱和雀替,二枋之间望柱雕刻上下排一斗三升斗拱。牌坊底座为青石柱础,包砖加固,南北两侧有抱鼓石加固装饰,东西二柱的外侧加抱鼓石,以成顶足。整个牌坊上檐中间高、两边低,三个楼的楼檐有飞檐,脊为四出九脊,各有吻兽和垂兽;中间两柱相连的石枋刻有额匾,字为“履祥锡祜”;中间二柱体刻竖联,东柱为“兰砌常绕和顺气”,西柱为“芝楣永护吉祥云”,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

    恭亲王奕訢为清道光皇帝的六子,咸丰皇帝的六弟,被封为和硕恭忠亲王。在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咸丰逃往热河(避暑山庄),留奕訢和洋人谈判。因奕訢经常和洋人打交道。故其政敌称奕訢为“鬼子六”。咸丰死后,他和西太后慈禧共谋发动了“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祺祥政变”),逮捕了以肃顺为首的辅政八大臣,使慈禧登上了统治者的地位。而他也被封为议政王,掌握了朝政大权。但后来,因其权柄太重,他终于受到慈禧的猜忌,被解除了一切政务。

   晚年的奕訢,常住在京西古刹戒台寺内。该寺有一棵著名的“卧龙松”,为寺内的“五大名松”之一,向为京城名松。奕訢不但把自己比喻为不得志的“卧龙”,还给“卧龙松”题写“卧龙松”三字,并刻在石碑上,立于松下,支撑着古松的主干。现松下的立碑上的三个大红字“卧龙松”就为奕訢所写。他先选中戒台寺下方的唐代古刹西峰寺为自己的陵寝,并修建了地宫。而在地宫旁有一棵著名的宋代“银杏王”,它为雌株,是北京地区结果最多的古银杏。后来,奕訢忽然觉悟,想到七弟奕譞的陵寝处有一棵古银杏(白果树)而受到慈禧的猜忌的事(奕譞死于光绪十六年,年仅51岁)。慈禧命人把古银杏砍掉。他决定放弃此处,又选定京北昌平区(县)崔村乡麻峪村东北的翠华山麓为自己的“万年吉壤”之地。在这里已早有乾隆四子永王成的陵墓“四王坟”。奕訢在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逝,年67岁。死后葬在这里。在慈禧死后,西峰寺的地宫还葬了光绪年间恭王的后人,海军大臣载询。现西峰寺的地宫保存完好。
    恭王坟的陵墓宏大。有石牌坊、月河及石桥、大红围墙及大宫门。陵寝内有碑楼、多重各种享殿、宝顶、地宫等建筑。地宫内埋葬有恭亲王奕訢和大福晋(王妃)瓜尔佳氏,据说瓜尔佳氏很是贤惠精明。王坟陵西还有阳宅,为多重大型的古香古色四合院。陵寝内外还有大量的古松古柏。相传在宝顶前有一棵姿态奇绝的“卧龙松”。恭王坟的地宫在民国时期1932年冬,在一个大雪夜被当地的自卫团掘盗。陵寝内外的大量古松、古柏被恭王府的本家后人卖给城里木厂。地面的建筑砖石逐渐被它用。尤其是大批石料,还用于修建十三陵水库。现在的恭王坟地面建筑仅存一座三门四柱的石牌坊,其它全无,阴阳宅的砖石早成为民居的山墙。

    恭王坟虽没有位于昌平区城西白羊城的庆王坟和位于海淀区北安河乡的七王坟、九王坟保存完好,但恭王坟的石牌坊却是京郊众多的清王坟中唯一的。据说慈禧在奕訢死后,良心有所发现。认为自己对六叔做得有些过分,故特破例在恭王陵前修建石牌坊。这座石牌坊为三门四柱。石料为淡青色的艾叶青,又名蝴蝶玉。中间门东柱上书“兰砌常绕和顺气”,西柱书“芝楣永护吉祥云”,中门上方横书“履祥锡祜”。原字涂有绿漆,现绿漆已脱落,但刻字十分清晰。因此石牌坊是京郊清亲王坟中唯一的,故十分珍贵,为昌平区保护文物。

 

四柱三门的汉白玉牌坊

寻古迹:恭亲王墓——六王爷坟

 

精美的结构——四柱上的望天吼

寻古迹:恭亲王墓——六王爷坟

 

精美壮观的牌坊

寻古迹:恭亲王墓——六王爷坟

 

恭亲王墓--六王坟

寻古迹:恭亲王墓——六王爷坟

 

寻古迹:恭亲王墓——六王爷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