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武媚娘抄经看古代书法:尺牍书疏,千里面目

 老刺猬蛋儿 2019-01-10

/刺猬

此文属作者原创/原发于纸媒《智慧东方》,署名菊韵香 

 

 

01

在新版《武媚娘传奇》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后宫争斗,武媚娘遭人诬陷,被罚入承庆殿抄诵经书。此前,唐太宗李世民阅审奏折,也数次召武媚娘侍读,并代为批复。疑问也便由此而起:武媚娘14岁即入宫,她的书法真有那么好吗?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从西周时起,善书法者可免试为官,此例一直沿袭至清代,以致招惹得满腹才华的康有为愤愤不平,曾在《广艺舟双楫》中大发牢骚:“马医之子,善书法可官居大学士。”意即:平民的孩子只要有两把刷子,能写一手好字就可当官,而我寒窗苦读到三十岁,屡试屡败,这也太不公平了吧?

若论及这“不公平”的始作俑者,当推秦始皇。秦始皇兵吞六国平定天下后,首先做的事便是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文字要统一,书法自然也需统一。当时,颁有三部字书,责令天下人必须老老实实按这个样板来,如若不听,那好,廷杖伺候!及至汉代,特别是汉武帝时期,谁敢对文字不敬,丢横少竖涂鸦乱写,处罚则环腰而上,由打屁股升格为掉脑袋。

这,绝非危言耸听。史载,曾有一官宦给皇帝写奏折,一不留神,“马”字漏写了一笔,发现后当即吓得冷汗涔涔,双腿抖成了天津的十八街麻花:“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

  

 

02

在古代中国,文字能独具美感,神韵十足,除了严刑苛法的约束力外,还得益于统治者推出的奖励政策。历代历朝,想入朝作官,须得会写规范字。所谓规范字,唐宋时称“院体”、“干禄体”,明清称“馆阁体”,其书写标准,绝对称得上是“国标”——两人同抄书中一页,抄毕,两张纸放于一起,迎着光看,字的大小、位置如出一辙,不差分毫。古人的抄功纯熟到这般境地,足令人拍案叫绝。至于那些名垂后世的书法大家,亦饱经磨砺之苦:

——譬如“书圣”王羲之。王羲之练字十分刻苦,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形同小山,人称之为“笔山”。他家门外有座水池,因常年在池中洗濯笔砚,以致水质变黑,人叹其为“墨池”。幸好“书圣”生于东晋,如若是现在,定会遭环保人士的挞伐谴责。

——譬如智永禅师。寄身永兴寺修行的智永禅师擅长楷书、草书,闻名遐迩,登门索求墨宝者络绎不绝,以致门槛都被踩坏。无奈之下,只得用铁皮将门槛层层包裹起来,世称“铁门限”。智永禅师练字极其用功,用坏的毛笔都弃置于大竹篓里,经年累月竟积了五大篓。后来,他埋葬了这些笔头,并自作铭文,称为“笔冢”。

——话归原题,譬如武媚娘。

 

  

03

早在汉晋时期,便有“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之说。说白了,便是字如其人:看了你写的书法,远在千里之外也能感觉到你的精神风貌和情感。当时还有诸多不成文的规定:谁的行草书不风雅,在社会上就没有地位。州王寺大中正(相当于今市级纪检委)动不动就来个抽样检查,看谁写的书函乱糟糟不成体统,便会报告上级,建议罢黜或罚款。如果作者尚未入仕,对不起,此生你就在田间地头乖乖呆着吧,没你当官的份儿。因而,古人皆视书信为生命,视书法为脸面。藉此足可推断,武媚娘乃应国公之女,母亲又出身隋朝皇室,当算名门,其在入宫前肯定习过字,且水平不低。而帝王将相与后宫嫔妃,也都非常自觉地研习书法。当然,他们练字只是为了欣赏、悦纳书法之美之神韵,为了以身作则,提倡书写规范。

明书画鉴赏家项穆,把书法推到了“同流天地,翼卫教经”的地位,信其能“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是“心之所发”。斯言如是,泼墨或欣赏一幅佳作,确能让人如见故交,如沐春风,如入妙音禅境。只可叹,如今,键盘渐渐代替了笔墨纸砚,噼里啪啦一敲,跳出的只是方方正正的字儿。

字儿没魂,便不是书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