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祠堂:乡村血缘崇拜的圣殿

 来来永胜 2019-01-10

编者按

余悦研究员主编的《画说乡愁丛书》(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出版),以追求立意高远、内容生动、文字浅显、通俗易懂为特色。丛书一套三本,分别为:1、《乡村风物》(王柳芳博士著),介绍乡土农村的自然风采与建筑、物件,以及相关的事物故事;2、《乡间风尚》(冯文开博士著),介绍乡土农村的社会结构、宗族、家族和村落生活、民间文艺及节日,重点写相关的人物故事;3、《乡土情怀》(叶静博士著),介绍乡土农村的良风淳俗、道德情操,主要是写好生活故事。如今,正值春节即将来临,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乡愁。应读者要求,“悦读茶书会”公众号特推发这套丛书。

第五章  物换星移几度秋——历史建筑


中国传统村落保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核精神,是传统文化的根本性文化依托。我国正处于传型时期,文化要繁荣,必须先要守护好自己的民族文化,要守住文化的“根”。村落历史建筑具有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的特质,并承载了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因而极具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传承性,是古老传统的物载,正是历朝历代无数传统村落中的原住民,通过代以相继的身体力行、忠实践行,使得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光大和创新。


一、祠堂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一个宗族聚居形成一个自然村落,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内有宗族自身严格的法规,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支柱的宗族文化。一般一村一姓,一个宗族组织管理农村的一切社会事务,触及乡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宗族成为社会管理的最基层政权机构。但凡兴旺的家族,都有家谱、祠堂、祖训,并且像守着生命一样守着这些家谱、祠堂、祖训。仁义礼智信,孝悌勤俭廉,在这些土地上,已经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

宗族社会的代表性建筑是祠堂,各村内设有大小不等的祠堂若干,它们起着团结宗族,维护封建人伦秩序的作用。祠堂,也称“宗祠”,是中国乡村血缘崇拜的圣殿,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血缘和地位为核心的乡土社会中,祠堂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宗族祠堂被描写成为“民族秘史”的核心所在。在传统村落中,宗祠往往是全村最雄伟气派堂皇的建筑。

祠堂、家谱、族田是宗法制度的三大组成硬件。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全体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这种植根于百姓骨髓的传统文化,使华夏大地蔓延生息,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形成独特的儒家文化体系,而祠堂便是这一文化世代传承的最佳载体,同时也是儒家文化最稳定的标志。鲁迅小说《祝福》开始就交代了“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就是祭祀”,“冬至祭祖。在祠堂进行,是全族的大祭祀。早在宋代,人们就将享祭先祖作为冬至节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明清时代凡中举人、进士、探花、状元,都要回乡竖旗祭祖,非科举出身而上品位官员,都有资格在宗祠前坚立文武“石旗杆”,以炫耀祖宗。故“石旗杆”是功名、荣誉、权势、地位的象征,“石旗杆”越多表示该族的人功名成就越多,家族就越尊贵和荣耀。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祭祀祖先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它的议事厅,是宗族执行私法权利的地方,是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场所。祠堂是古村落建筑的一大特点,是农村宗族活动中心,可以集会、演戏、放电影、举办文化讲座。

凡是婚丧寿喜,一般都有在祠堂进行拜祭活动,仪式结束后,就在祠堂大摆宴席,设宴就餐,酒、菜非常丰盛。族人们相聚在宗祠,饮水思源,缅怀祖先业绩,颂扬祖先恩德,思祖之情融于佳酿,崇祖观念进一步地得到强化。逢年过节,有的祠堂装饰一新,族人带着自家做的果子、酒来到祠堂,大家坐在一块,相互问好,大人喝酒、聊天、下棋,小孩嬉闹玩耍,其乐也融融。有的地方祠堂还搭台唱戏庆贺。每次演戏,不会是演一、二天,而是演一段时间,短至三、五天,长至一、两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添丁上灯之日,鞭炮齐响,醒狮起舞,主人大宴亲友,还会有戏曲表演或醒狮武术表演,令众亲友心情欢庆。

旧时,祠堂都有祠产,有祭田、义田、儒资田等,也叫作“众公田”。 义田的收入用于救济族中的鳏、寡、孤、独等贫疾者及赈荒和修祠建庙、造桥铺路等公益事业的摊派或捐赠。儒资田则专用于兴学和资助族人参加科举,族内子弟外出参加考试的,提供路费,考取的,祠堂(众公)出资助学。祭田用来举办祭祖仪式的费用等.

在封建时代女性是不能涉足祠堂的,死后也不能将牌位供奉在祠堂内。祠堂作为崇祖的重要形式,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一向是男人的圣殿。祠堂之于女性就如同封建的枷锁般恐怖而又负累。然而,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北隅的客家人聚居地白鹭古村,却坐落着一座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全国罕见的以女性姓氏来命名的祠堂——“王太夫人祠”。

王太夫人是钟愈昌的二夫人,也即嘉兴知府钟崇俨的生母。钟愈昌的结发妻子早殁,继室为赵太夫人,作为二夫人的王太夫人一直帮助赵太夫人管理事务,后来赵太夫人去世,她一人主理家务二十多年。王太夫人一生贤淑,相夫教子,经常劝导丈夫和儿子要为人正直,扶弱济贫。王太夫人乐善好施的德行尤为人们称道。她用布衣素食节省下来的积蓄为病人施药,为贫寒者施粮施衣,甚至为死于白鹭村的所有乞丐施棺木并妥善安葬。王太夫人临终前,唯一念叨的是设立义仓,并把所有积蓄拿出来成全此事,交待儿子钟崇俨义仓规模要达到一千担义谷,每年用于赈灾济贫,不得留存。

王太夫人死后,钟崇俨遵母愿,办起了义仓,名曰“葆中义仓”,族人在族谱“王太夫人传”和“义田记”中对此作了专述。此外,还将王太夫人事迹报朝廷旌表。由于王太夫人义举不凡和儿子任嘉兴如府而“母以子贵”,朝廷特下懿命,诰封王太夫人为大恭人,诰赠太淑人。

王太夫人祠即为纪念王太夫人而建。建成后,楼上主要用作义仓储存义谷,楼下则成赤贫子弟读书的场所。大灾之年,大天井成了摆放大铁锅熬粥施粥的场所。因此,王太夫人祠成了当时救难济贫的专门场所,也成了白鹭人心中的一块圣地。

白鹭人的崇文乐施激励着白鹭子弟求学上进,据记载,在明清两朝,白鹭村共有秀才586人,文武举人17人,知州、知县6人。几年前,白鹭古村设立“捐资助 学基金会”,每年春节期间,返乡过年的白鹭村民便踊跃向基金会慷慨捐款。

浙江兰溪诸葛村是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诸葛大狮(诸葛亮第二十八世孙)在高隆安家落户后,他按九宫八卦学说精心设计了整个村庄的布局: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向外辐射,形成内八卦。八座似连非连的山包是村落的天然屏障,形成环抱之势,构成外八卦。诸葛村内外八卦的布局,构建了村落对外防御、对内向心的环境条件,村中巷道纵横,似通不通,半连不连,似迷宫一般。外人贸然进村,如果没有熟人带路,往往进得出不得。据说,曾有盗贼混入,找不到出路,结果只能束手就擒。

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令诸葛后裔倍感骄傲。诸葛大狮定居高隆以后,大公堂、丞相祠堂等相继兴建,并定期举办隆重的祭祖大典。丞相祠堂是兰溪诸葛氏的总祠,平面按“回”字形布局,有屋52间,由门厅、中庭、庑廊、钟鼓楼和享堂组成。作为祭祀大厅的中堂建在一米高的台基上,中间四根合抱大柱,选用上好的松、柏、桐、椿四种木料制成,取“松柏同春”之意,以祈求家族的世代兴旺。中庭两边庑廊各七间,塑诸葛后裔中的杰出人士,用来激励诸葛子孙们奋发向上,成就一番事业。

大公堂位于村中心,共前后五进,里间十分开阔,可供数千人举行活动。大公堂只奉祀诸葛亮的神主和画像,举行诸葛亮的春秋二祭。堂内壁上绘有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白帝托孤等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壁画。正厅上书有诸葛亮告诫儿子诸葛瞻的家书,全文共86字,可谓字字珠玑,成为诸葛亮子孙的“家训”。堂外围墙旁现存六株龙柏,寓意着诸葛后人六族繁衍。

诸葛后人们聚居在诸葛镇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朴实而妙趣横生。走在村中,细心一点的人都会发现,窄巷中相对的两家人家门却并不相对,而是错着开,无一例外。当地人管这种做法叫“门不当,户不对”。诸葛后裔们说,这种建筑格局有利于处理好邻里关系。如果“门当户对”,两家人家每天进进出出,交往过多难免发生矛盾。发生矛盾仍要每日面对,积怨更深,难以解决。如果“门不当户不对”,问题就会因刃而解。无疑,“门不当户不对”正是牵住了安定团结的牛鼻子,恐怕只有诸葛亮的后代,才会想出如此简单有效的办法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祠堂这一传统文化的载体,恰好成为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各村落兴起一股修祠堂和修家谱热潮,大部分资金都来自民间,这不仅保护了古建筑,对建设和谐团结的新农村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很多村落里已经把祠堂改造成健身娱乐、学习教育的精神家园,它已不再是封建宗法势力的道德武器。祠堂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每个匾额和祖训后面都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而祠堂古建筑特有的文化沉淀,也是一个难得的教育资源。如今,许多地方的祠堂已焕发出新的面貌,成为村落的德育教育基地。

为了避免铺张浪费、配合‘廉政文化进万家’活动,改变过去村民做酒席去宾馆、饭店大操大办的陋习,江西安福县通过发动村民集资,村组集体补一点的办法把古祠堂修缮一新,还成立了管理小组,祠堂安排了专门人员管理,凡是村民有婚丧嫁娶、升学等都在祠堂里操办,这样既方便又廉政。目前,该县19个乡镇已有10多个古祠堂改造成廉政“食堂”,这样在保护村里文化古迹的同时,又为村民节俭、廉政办酒席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