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兰溪】姜维后裔与西姜祠堂

 流星雨工作室 2020-11-12

姜维后裔与西姜祠堂

浙江省兰溪市水亭畲族自治乡西姜村是三国时蜀国名将姜维(202-264)最大的后裔聚居地,其始祖还可以追溯到炎帝、神农、姜子牙等,可谓渊源流长。村中的《风岗姜氏宗谱》中记载了姜维第37代孙在元贞元年(1295年)到兰溪为官后定居西岗(西姜村),后繁衍成七个姜氏村落以北斗七星状庇护在诸葛亮最大的后裔聚居地(诸葛村)周围。
走进西姜,放眼望去,一条大路通向村庄,路的两旁是稻田和水塘,路的尽头端坐着西姜祠堂,祠堂旁边静依着垂柳石栏小塘,一栋栋民宅散落分布,赤云伴夕阳,绿树藏俯山,如此美景,让人信步倘佯。

西姜村地属丘陵,区域面积为1.1平方公里,耕地1298亩,山地45亩。辖西姜、金塘2个自然村。有270多户,800余人,以种田和养殖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棉花、油菜和大豆等。有鱼塘百亩,鱼珠共养,收入颇丰。来料加工,如火如荼,解决就业500余人。建成通村公路,完成自来水工程。实施村庄整治,村内道路硬化、村容保洁美化,生态公厕、体育设施齐全,村居家养老中心建成使用。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西姜祠堂。

西姜祠堂位于浙江省兰溪市水亭乡西姜村最西端,背山面水,环境宜人,整个建筑群坐东朝西偏南10°左右,建成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坐东朝西,占地近3000平方米,建筑格式采用前进开间11间,后进采用明五暗十一的皇家规格,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全国罕见。由四进建筑组成:头门厅、二道门厅、中厅、寝堂和左右厢房、偏院等,中厅独立,其余互相围合,总体呈字形平面。其中中厅是祠堂的主建筑,用材选料十分讲究大气,虽然几百年的历史在它身上不可避免的留下斑驳痕迹,但古旧中依然透露磅礴气势。西姜祠堂规模之大,规格之高,用材之巨,工艺之精是江南宗祠建筑中的佼佼者。庙中奉祀炎帝、神农、姜子牙、姜维等姜氏祖先,这在家庙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据《姜氏宗谱》记载,西姜祠堂建于明万历年间,由姜元寿主持建造,已有400多年历史。目前为止,在江南还没有发现比西姜祠堂规模更大的祠堂。 
  让人称奇的是,经历四百多年风雨的西姜祠堂,梁架上既没有鸟雀营巢,也找不到一根蛛丝,甚至连灰尘都很少,虽然有些地方受到了损坏,但整体上整洁如新,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西姜祠堂的头门厅早已毁掉,现在看到的平屋和两厢是解放后建造的,门外立着两方文物保护的石碑,打开大门,宽敞的前院里是一条青石铺砌的甬道,迎面是二道门厅残破的门楼和屋檐,门楼原来应该是四柱五楼牌坊式,青石门框之上有百世瞻依石匾,门下地栿、旗杆礅雕刻简洁的图案,一对憨厚可爱的小石狮面面相觑,在一丛油菜花中显得活灵活现。二道门厅面阔十一间(现存六间),进深六檩,明间原有活动式戏台,已毁,其余各间为楼上厅,穿斗式梁架,各穿制成扁作月梁并在其上置缴背式横木,童柱作鹰嘴状,檐柱为抹角内凹石柱,檐檩下用一斗六升斗拱,无撑拱,出廊靠山墙处辟边门。二道门厅后是双层青石天井,巨大的抱鼓石散落路边,步三级台阶上天井,再步两级台阶入中厅。
  中厅为主建筑,三开间带四周回廊,通面阔19.3米,通井深13.7米,用材硕大,九脊单檐歇山顶,明次间无均系抬梁式。前廊为卷棚。檐柱为方形石柱,抹角为幽页。覆水椽,花脊鸱鱼,屋顶舒展,屋柱林立,明间屏门上方悬孝思堂白底墨字堂匾,四面凌空开敞,整个单体建筑眉宇轩昂,相貌堂堂,好比运筹帷幄中的军师,又似英姿飒爽的武将。厅内面阔五间,进深十三檩,周围廊式,除了二十根檐柱为青石抹角柱、礩形柱础外均为梭形木柱、扁鼓形柱础。各间梁架均用抬梁式,梁栋健硕,空间高敞,五架梁对前卷棚后双步再接前后双步,各架间用猫儿梁连接,卷棚用粗短的双层月梁叠加,檐柱施倒挂龙撑拱、象鼻昂斗拱,前后内额明次间各用一斗六升斗拱各两攒,所有构件露原木,不施油彩,雕饰古朴,冬瓜梁两端刻龙须纹,柱头栌斗刻瓜棱形,雀替刻万字纹、菱花纹,丁头拱、骑栿拱刻凹凸线脚,异形上昂刻仰覆莲等。中厅建成四百余年来不染尘土,不结蛛网,木构件整洁如新。
  中厅后有天井,寝堂在五级台阶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六檩,加上左右偏院各三间两厢,形成明五暗十一的格局,似有越制之嫌。寝堂用穿斗式梁架,前出廊,青石抹角内凹檐柱,方砖斜铺墁地,除了象鼻昂、丁头拱、扶壁拱外几无雕饰,隔扇门尽毁。偏院主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用材纤细,明间抬梁式,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次间穿斗结构。两厢面阔七间,进深六檩,前出廊,青石抹角内凹檐柱,檐檩下用一斗六升斗拱,无撑拱,内部穿斗式梁架,梁栿做法类似二道门厅。在厢房最西端还连接辅房各一间,尚存格子门扇和镂空雕花石栏。

西姜祠堂在19856月份和2005316先后被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和省级文保单位,2007年下半年由省文物局进行了第一期维修,主要针对中厅和寝堂的瓦件、椽条翻新,并配置了新的鸱鱼。
除了西姜祠堂,西姜还拥有全国世系最多、起始年代最久远的族谱。村中保存的《凤兰姜氏宗谱》,重修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它记载了姜氏以传说中的炎帝、神农为第一代始祖,至今已经传承百余代。《凤兰姜族宗谱》对于谱牒学和氏族源流、迁徙的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 

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给人较深印象的,不仅仅因其是全国最大、最有人文价值的民间家庙,更多地是因与其相关的三国名将姜维。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三国时蜀汉名将,军事统帅,官至大将军。根据《三国志·蜀书》等有关史料记载,姜维小时候跟随母亲居住,自幼博览群书,酷爱孙武之学,有胆有义,才智超人,心存汉室,长大后成为魏国的中郎将。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不久开始独掌军权,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等多次交手。之后,因为蜀国众多大臣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

随后,司马昭步分五路讨伐蜀国,姜维据守在剑阁,阻挡住了魏将钟会率领的十万精兵。钟会向姜维劝降,姜维列阵不睬。不料,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蜀后主刘禅出城投降。姜维想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便假意投降,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但最终计划泄露,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围,剖腹分尸,享年62岁。

周站长介绍说,西姜村历史悠久,始于元朝,是三国名将姜维后裔集中居住地,其始祖可以追溯到炎帝、姜子牙等,源远流长。村中的《凤岗姜氏宗谱》中记载了姜维第37代孙在元贞元年(1395年)到金华为教谕(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后定居西岗(西姜村),并繁衍成七个姜氏村落,以北斗七星状“呼拥”在全国诸葛亮最大后裔聚居地(诸葛八卦村)南缘。

 姜维是甘肃人,在甘肃也有他的后裔。坐落在甘肃天水的甘谷县六峰镇,有一个叫姜家庄的小山村,至今居住着蜀汉名将姜维的后人。姜维上马能率兵打仗,冲锋陷阵。下马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姜维作为蜀军统帅,在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中,形成了独成一派的刀、枪、棍、鞭、拳,最有名的是其发明的“加鞭枪”。姜家武术千年而下,至今在民间流传不衰。

传说当年姜维在剑门自杀后暴尸荒野,魏国派人严加监视,不得掩埋。姜维的马夫冒着生命危险,偷得姜维马靴一只,星夜兼程赶回故里,向家人报丧。噩耗传来乡亲们非常悲愤,哭声震天,泪洒成河,在姜家庄举行了隆重的葬靴仪式,建起姜维的衣冠冢。

甘谷县志评价姜维:“深知天下事不可为而为之者,孔明是也;深知国家事不可为而为之者,姜伯约是也。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厚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姜维为了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苦心经营,忍辱负重,以身报国。他们把感恩与报答的情谊推向了极致,为后世树立了高耸的道德标尺。”在村中的姜公祠,记载着姜维九伐中原,二十七岁起跟随诸葛亮征战疆场,生有两子,长子后裔在甘谷、武山、秦安等地,次子后裔在云贵高原,越南河内等地。

西姜的姜姓,应是姜维长子的后裔!

 来到西姜,让人感受到名将姜维尽忠职守、任劳任怨的精神,为了感谢诸葛亮的知遇之恩,谨遵教诲,为了蜀国大业,死而后已。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姜维的扎实苦干、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忍辱负重,苦心经营,九伐中原,直至以身报国。西姜村姜维后裔的创新精神,值得大家称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