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

 AGamer 2019-01-11

一直以来我是旗帜鲜明地要打破传统武术的神秘状态,强调在运动基本原理方面东西方运动体系研究的无外乎人体生理和心理这两个标的,完全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传统武术中那些故作神秘的阴阳五行、周易卦数等等应该果断的摒弃;在实践当中我们也确实看到,西方训练体系的运动员往往能达到极高的运动水平,即使没有经过站桩、单操、呼吸、导引这些东方的训练,一部分运动员也能体现出良好的整体通连和极高的协调性、爆发力。

但另一方面,传统武术在中国数千年的演进当中确实蕴含并传承了独特的奥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效果,有些还远远未被世人所意识到,更罔论科学系统的研究探索。例如我在《意拳的科学研究》中所提到的“人体各关节的通连,各关节力的总和,人体运动的冲量”,例如意拳状态下人体可观测的体外能量流,例如对于植物神经的整饬、对于内脏和内分泌系统等急慢性疾病不可思议治疗效果,又例如津津乐道的“后发先至”、“不用力而有力”......

由“不用力而有力”这句看似讲不通的话,就引出了本文的主旨,肌肉和筋膜在运动中起到的不同作用。

        芗斋先生说,“夫常人之动,非注血不得有力,凡注血之力皆板滞失和而不卫生。不注血而有力,即不用力而有力,用时得力,乃为本拳能之力也。”我们从小所接受的各种西方运动系统的体育方式,都是王老说批判的那种“然非筋肉凝紧注血之力谓之力”,看看下图即是例子。我们现代人去健身房里,却往往把“健身”和“形体塑造”两个概念混淆起来,做的都是“凝紧注血”的肌肉运动,不要说能不能求得健康,甚至连肌肉发达是否等同于形体健美也还没搞清楚。

做饭的人应该经常看到筋膜,也就是包裹在肉上面的那一层白色薄膜,如细致的大理石花纹般布满整块肉。可惜多年来筋膜一直被解剖学家所忽视,而注意力一直都被显眼的红色肌肉和它一目了然的功能所吸引。事实上,数以千计的肌纤维被薄薄的筋膜捆成束状,形成肌束,肌束聚集在一起,形成肌肉。肌肉又被一层肌肉筋膜所包裹,从而能维持形状。缺少肌筋膜的肌肉会像糖浆一般流散开来。

另一方面,使我们的身体直立的主要功臣不是骨骼,而是筋膜。就如下图中的帐篷,骨骼是杆子,若没有绳索(筋膜)这种柔韧的元件连接,全身骨骼只会散落一地,就不能站立。是筋膜让我们具有了动态张力系统。

更为重要的是,与我们想象中筋膜只是死的绳索一样的东西不同,筋膜是贯穿全身上下内外的感觉器官。筋膜中遍布大量的感受器,负责将信息传递给肌肉或从肌肉导出信息传递给大脑。筋膜中的感受器远远多于肌肉中的感受器。

还要补充一点的是,全身上下大片的筋膜层,肌腱,韧带,包裹肾脏和心脏等器官的坚韧外膜,包裹肌束的薄膜以及关节囊,以及腹膜,软骨等,所有结缔组织的结构成分完全相同。事实上筋膜是独立的器官和贯穿全身的系统。皮肤下面的这层结缔组织形成的网络,像潜水服一样紧密地包裹着全身。读到这里有没有联想起“肌肉若一”这句话?

虽然中国传统医学和武术早已意识到了筋膜的重要性,例如“宁要筋长一分,不要肉厚一寸”,例如内功锻炼中讲到的“腾膜”,到了现代,因为我国是全盘接受西方科学体系的,而西方研究忽略了筋膜,从而我们自己也就抹杀掉了这部分。直到近年来欧洲部分科学家开始意识到并研究筋膜的存在和重大价值。

上面说了很多知识普及的内容,我们言归正传,在意拳里我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惰性力”,也是王老非常重视的,把它翻译过来,是指自身的势能力量。这是我认为意拳与西方的运动、搏击区别最本质的地方。比如出拳,就是神经系统给肌纤维放电刺激,由肌肉收缩引起身体形状和位置改变而对目标产生撞击力。意拳的打法不是这样。

意拳把人体当做一张弓,或者是一部弩。筋膜在这里面就是起到弓弦的作用。肌肉依然要发挥作用,但不是直接的打击作用,而是好像那个拉动弓弦的手指,把能量储存在弓弦里。也就是拳谱里说的“蓄力如弓满,发手如放箭”。这里就能看出区别了,一个是挥动锤子斧子打人,一个是用弓弩射箭,哪一个威力更大,高下立判。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在开弓的状态并不是需要立刻放箭,而是可以持弓而斗,(这个几乎已经失传了),就是我时时保持可以放箭的可能性,但是弓本身也可以如刀剑一般进行格斗,在格斗当中“找点”,一旦捕捉到对方的“点”(也就是俗称的“背势”,“僵紧”),就好像战斗机的雷达锁定了目标,跑不掉了,这个时候“得点便成功”,可以放箭(发力)以摧毁对方战斗力。

另外在意拳的打法中,明显的特点是“高频”和“无断续”,也就是说这个放箭不是我们通常想象中的那样,半天才能搭弓引弦射出去一箭,而是宛如机关枪,又像冲击钻,哒哒哒极快地松紧转换。无断续也是意拳有别于其他搏击的一个特点,一般来说运动中有力量的转折变化必有间隙,即造成了薄弱的瞬间,被对方捕捉到的话就成为击打的时机,也就是老话说的“旧力已过新力未生”。但意拳从日常的练习(试力、发力)到实战搏击,均强调时时处处无乘隙,令对手如蚊子叮石头,找不到下嘴的地方。

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归根结底还是全身筋膜的整体通连和整体力均。站桩时感觉全身空荡荡,只有一层白亮亮的丝袍,轻盈光滑,在微风中鼓起而轻轻飘荡。全身间架如同一个打足了气的皮球。对敌之时没有这一拳那一腿的局部动作,所有的变化均如同水母,全身鼓荡,整体抖擞,内外一致。

中国古代的弩,具有骇人听闻的杀伤力,大型床弩可以达到一公里以上的强劲射程。中国古代的武术家,通过对自身筋膜、骨骼及神经系统的深入锻炼,在发力时表现出“大风过处,百草俱偃”的效果,也就不足为奇了。再以锤子和弓弩的比较来看,中国传统武术的寸劲乃至贴身发力,都是由这一套整体的筋膜体系的作用而来。

国内的筋膜研究还处于起步,文中所讲的知识部分多引述于欧洲的筋膜著作,特此说明并向作者致意。反过来讲,中国在千年之前,就把筋膜锻炼发展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境地,这恐怕是国外的科学家所难以想象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