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末代剑圣拳术拳理深层解读

 太极老叶KBA9 2019-04-09


末代剑圣拳术拳理深层解读

一代宗师溘然逝,四方豪杰黯失魂。

二零一五年七日,武术泰斗于承惠先生溘然长逝,很多媒体报道时都用了“最后的剑圣”这样的称谓。“圣”这个字在中国的级别很高,上下五千年没有几个人是可以用的,但用在于承惠身上,并没有人会质疑,无论其出神入化,宛若游龙的剑法,还是其飘逸高古的气质,都仿佛传说中的剑圣再现于人间。在这个无论文化还是审美都极度西化的时代,于承惠让我们看到东方文化与东方人种的飘逸之美。悼念于承惠,仿佛不只是悼念一个人,一个演员,而是悼念一个时代,一种逝去的文化道统。

提起于承惠师父,让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他在银幕上扮演的一个个棱角分明、精健挺拔的角色。无论是《少林寺》中王仁则的凶悍狠戾、阴险毒辣,还是《黄河大侠》中马义的正气凌然、矫若游龙,亦或是《箭士柳白猿》中匡一民的洞若观火、隐忍老练都让我们过目不忘。但让我最念念不忘的并不是银幕上于老扮演的鲜活角色,而是在电影《倭寇的踪迹》中霜叶城第一高手裘冬月(于承惠饰)在稻田里演练的那一趟拳术。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多数武侠电影为了能够满足观众视觉上的刺激,拍摄出的武术动作大都虚浮华丽、不切实际,让传统武术本来的样子在一代代观众脑海里失了真。若不是于老的这趟拳术,我们这代人可能在银幕上永远看不到传统武术真正的样子。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于老老当益壮,身手矫健,瞬间发力干脆霸道,身步移动轻灵自然,真正做到了拳谱当中所要求的“出手似箭,出腿如钻”。有一定传武功底的朋友都看的出来,于老的这趟拳劲力打得“整”且“活”,劲力由根节遍布到每个肢节,每个关节充满弹性,牵一处而动全身,每出一拳犹如开弓放箭,而后身体震颤不已好似弓弦,真正做到了崩筋弹骨的境地!

说到“筋骨崩弹”,那么何为“筋”?何为“骨”?

“骨”不是骨头,而是“骨关节”;“筋”就是大筋,在中医上讲是对一部分跟腱,韧带和筋膜这类致密结缔组织的统称。“筋”的特点就像皮筋一样,拥有很强的弹性,拨动它,就能产生连续不断的“抖弹”。以前我们小时候喜欢玩弹弓,上面的牛皮筋,是牛筋做的,大家都知道这东西弹性很大,很有韧劲,且有句老话说,牛越老,牛筋的力量就越大,称之为“老牛筋”

现代搏击,以训练人的肌肉发力为主要训练手段,传统功夫不同的是,以训练大筋为主要的发力环节。我们都知道,现代搏击的运动年限相对会短一些,因为到了一定年龄,随着肌肉骨骼的衰退,各方面的机能会越来越难应付高强度的训练。而传统武术,因为训练大筋,且大筋的特点是越老劲力越大,所以可以练习的年代更长一些,甚至伴随着人的一生。这就是为什么传统的老拳师,到了晚年,依然具有很强的攻击力的原因所在。

当我们明白了“筋骨”的概念之后,如何能像于承惠师父一样做到“出手似箭”,崩弹“筋骨”呢?

可以这样打比方,如果骨架是“弓把子”,那么大筋就是弓的“弦”,大筋遍布人的四肢,躯干,与骨架同行!要想训练你的大筋,你得找到那张弓,然后配上这个弦,才可能得到你所需要的筋骨劲。只有真正明白了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你才可以驾驭它,使您的功夫突飞猛进,到达另外一个层次!

实际上,筋骨崩弹就和“开弓放箭”是一样的原理,拉开弓弦就是撑开骨节拔起大筋,即典传筋骨体系推崇的“撑筋拔骨”;放出弓箭就是拔起的大筋崩弹而出,运用到具体的招式中产生的劲力干脆刚猛。

古至今练功夫,先练好筋骨,打扎实基础,然后再练招,才可以更务实。我们练传统拳术,就是要重新整合人体,使人体的潜能得到重现。所以说,练拳从整合筋骨开始,练拳的第一步也从来就是“撑筋拔骨”!

传统拳讲“撑筋拔骨”,要求“身备五弓”,发劲的方式是“紧中紧,崩断弦”。肌肉用力,是松紧变化,肌肉松的越好,产生的爆发力的效果就越好。而“大筋”如同皮筋,更似“弓弦”,必须在崩紧的状态下,才会产生“劲力”,所以阻力与动力是共存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矛盾力”。我们在练习劲力之初,必须要找到一对对撑的劲力,阻力越大,动力也就越大!另外,我们不但要在“阻力模式”下撑开关节,更要学会弹动这根“弦”,无论是“琴弦”还是“弓弦”,我们得给它“弹”动一下,才会产生“劲力”。

“撑筋拔骨”是传统拳练习的第一步骤,但就是这最初的一环,限制了很多武术爱好者们走上功夫的“高速公路”,主要是对自己身体结构的不了解导致的。当身体的所有关节都能够拉伸自如,身体就体现出如同“弹簧”一般的“颤动”,在拳谱中称“颤劲可使日月无光”,身颤则劲力连续不断,表现在梢节时,体现出连绵不绝的打击效果,在动物身上称之为“虎抖毛”。

在传统拳“撑筋拔骨”练习过程中,因为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习惯问题,或多或少借助肌肉的力量进行支撑发力,肌肉的收缩用力会使得关节被固定包裹,关节无法拉伸,大筋无法崩弹。这一阶段,我们要尽量的放松肌肉,同时借助外来的阻力,或者自身的拧裹、摩擦产生阻力源,以撑开放松状态的关节,而产生崩弹的劲力!这是一个需要反复琢磨的过程,要吃透“在意不在力”的运动模式,通过不断的量化,使得肌肉慢慢不再参与发劲,原来僵硬的关节变得柔软,筋骨的崩弹变得纯粹,到了“一羽不能加”的程度,才算真的到位了!

当我们全身筋骨尽数盘来,人身如同弹簧般,一动浑身俱动,振颤不已!说“颤劲可使日月无光”,一颤之间,啥都有了,浑身上下,每一个细胞都兴奋起来,身体的重量成了打击的最佳武器,手脚齐到也变得简单暴虐,梢起根随,完全一副“硬打硬进无遮拦”的状态。狂风暴雨般的进攻,只在于浑身一个惊颤。一动多招,占尽了天时地利,使打击变得简单粗暴有效!练拳,只是对人体的再改造,或者说是返先天,使动物的潜质在人体得到极大的体现。开发身体,从筋骨开始,逐一盘开,假以时日,天地为之一宽,打拳只是弹抖几下筋骨的事,此时功夫已成!

“撑筋拔骨”是技术不是技巧,它的存在是为了改变人体的结构,增强运动能力,使“速度跟劲力”得到同步提升,让打击变得迅猛而不费体力,且动作的连续性得到极大提升,似乎整个人就是一个“弹簧”,充满了弹力,可以在任何部位崩发劲力。传武讲“丹田”,其实人身处处是“丹田”,讲八面撑劲,身体做到“整体如簧”,处处是撑劲。“开关节”令身体变得挺拔,似乎是人体重组,将每一个关节重新“拼接”使其具备更大的活动范围,如同在每个关节内部加置“弹簧”,使关节变得有弹力,整个人变得灵活,人体运动呈现出“半自动”的状态,甚至连走路都变的轻灵,如“猫”般的迈步,身体变得异常协调。甚至“内脏”跟身体的运动也变得默契,由内而外,渗透至身体的每一处细节。习之日久,可表现出如动物般的“灵动”,丝毫的“风吹草动”都可以使“毛发如戩”,拳谱中用“灵劲上身天地翻”来形容此把劲力的霸道。我说,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来形容这样的状态,恰到好处。

除此之外,用大筋的弹动带动肢体的运动的方式,可以起到疏通脉络,刺激穴位的作用,使人体通透,变得越来越健康!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说法,大筋崩弹带动身体整体颤动时,疏通了人体的奇经八脉,气血充足,使身体变得强壮。中医学中的疏通法,起源就是调理大筋,使脉络通畅无阻碍!我们每天让身体“颤动”千下,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同样达到了外力按摩疏通经络的效果。观察动物时常会来一个“抖毛”,浑身颤动不已,也有人称之为“虎抖毛”,其实猫、狗等动物,它们天生具备这些能力,而人通过开发,也完全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拳谱有云“颤劲可使日月无光”,实际上,动物的抖毛就是“颤劲”了。猛力踢击树干,“一枝动,百枝摇”,这也是颤劲,动一枝而发全身!所以说,盘练筋骨的方法,无论是提升功力还是增强身体机能,都是非常有效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