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总袒护学生怎么办?

 木香草堂 2019-01-11
家长总袒护学生怎么办?

家长总袒护学生怎么办?

来源:校长会

家长袒护自己的孩子,可能有这样各种情况:一种是老师教育学生时认为家长袒护了自己的孩子;另一种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了冲突,一方或两方家长袒护各自的孩子。

2000年,我在北京参加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主讲老师是当时的中央教科所或北师大等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在说明中小学教师人际交往存在问题的举例中,有的专家说起被孩子的班主任电话通知到办公室进行教训,他们也认同和接受一些批评,但同时又认为很多批评毫无道理。

听他们这样说,我在心里忍不住想象这样的关系:这些专家是博士生导师、教授,他的学生可能是一般高校的老师,而一般高校的老师可能又是这些班主任曾经的老师,这就出现了徒孙辈的班主任在趾高气扬地给师爷上课的一幕。

我在想,这时如果家长据理力争,当事的班主任会不会抱怨孩子的家长在袒护孩子?所以,如果是第一种情形,作为教师,首先还是要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判断出了问题,所谓“关己则乱”、“当局者迷”。我建议老师们首先质疑一下自己判断,就是不希望看到自己明明没有道理,却去责怪家长袒护孩子。比如,有的家长认为学习应该快乐,你觉得不刻苦就没有好成绩;家长认为作业不必太多,你对没有做完作业的学生要进行处罚……,对这些问题可以说很难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也很难说就一定是你有理,家长就无理。

所以不要轻易说别人无理,真理并不在我们这一边,教师不一定掌握着教育的真理。

如果确实存在家长偏袒孩子的现象,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家长沟通。

1

尽力与家长建立理解和接纳的关系

一位四年级学生上课玩手机被老师收缴,情绪立刻变得亢奋,冲到窗口威胁老师“如果不还手机就跳下去”,老师只好立刻还了手机。后来老师联系家长,但家长却怒气冲冲地面对老师,说这位老师不会教。这位老师委屈地给我说:“现在的家长冥顽不灵。”认为家长袒护孩子。

怎么和这样的家长沟通?我以为首先还是要建立理解和接纳的对话关系,彼此抱怨、怒气冲冲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对于促进理解,一个重要原则是“你要先去理解别人,不要老要求别人先理解你”。站在老师的角度看家长,老师会觉得你的孩子课堂上玩手机我就该管,你就得配合我教育你的孩子。但站在家长的角度呢?想一想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里都要跳楼了,你着急不着急?恐怕也很难心平气和。这样,我们对家长的怒气就能多一些宽容的理解。理解以后,我们就可以尝试另外的沟通方式:

首先,用道歉来安抚和平息对方冲动的情绪。“很抱歉,遇到这样的事情把您请来,耽搁您的工作了。”将心比心,如果你孩子的老师不时把你叫到学校,你要请假换课,你烦不烦?所以,道歉是必要的。一种理想的沟通情形是,老师和家长沟通能开口就是“很抱歉,这件事情打扰到您了”,家长因为孩子事情和老师交流也能首先说“很抱歉,因为孩子的事情,我们没有尽到责任,给老师添麻烦了”。“敬人者,人恒敬之。”彼此之间的歉意和真诚能奠定冷静、理性沟通的基础。

其次,老师可以申明自己行动的依据,说明自己管理行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避免对方无理取闹。比如说:“课堂上学生玩手机,对学生成长有害。老师应该管,不管是不负责任,管理他的手机是老师的责任,是履行教师的义务。”

第三,说明导致的结果出乎意外,是孩子的性格和举动出了问题:“其他孩子课堂上玩手机,我也管过,同学们都表示接受。没有想到你的孩子会这样冲动,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第四,说明请家长前来沟通的目的:“今天请您来,是想了解一下您的孩子平时是不是也出现过这样任性冲动的举动。因为孩子这样冲动发展下去,今后就会很危险,我们一起商量一下怎么办,怎样能够帮助到您的孩子?”

站在家长的角度想一想,如果老师采取这样的方法沟通,情绪会不会平静下来,更愿意心平气和地与老师沟通?会不会有更为理想的沟通效果?

2

尝试价值澄清

前几年,一位小学校长发来微信,说他们学校一位小朋友捡到600元钱,多方寻找失主没有找到,然后就把钱交到了学校。学校在升旗仪式对这位同学大张旗鼓地进行了表扬,并把钱捐赠给了最近家庭遭遇变故的一个学生。没想到第二天捡钱同学的妈妈到学校,质问学校:“未成年人的行为和财产谁有处置权?”答案应该是监护人。“我孩子的监护人是谁?”很显然这里是孩子的父母。“那你们说,孩子捡到的钱该你们处理还是该我处理?”因为家长的说法某些方面很有道理,校长感受到了和家长讲道理的压力和困难。

怎么办呢?我建议尝试价值澄清的方法。

上个世纪60年代,纽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路易斯·拉斯(Louise Raths)等创建了“价值澄清”的德育学派。他们认为,把那些预定的东西兜售、强加于给别人,不仅不能产生思想,而且会扼杀了德性的发展,因为他们缺乏人性所需要的自由探究、审慎思考和理性的观念;价值澄清法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和认同“正确的”价值观,而在于帮助他们澄清其自身的价值观。

我以为,价值澄清的核心和关键就是不站在教育者的立场,而是站在当事者的立场,促进他审视自己的价值选择,发现行为的可能后果,找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值得选择的行为选择,通过促进思考而不是提供答案使他成为一个自我教育、能自我做出合理选择的人,以此实现人的发展与改善。

以上述家长到学校取闹的案例为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价值澄清的方法,认真听完家长的意见以体现对家长的尊重,在耐心听她说完以后,可以采取以下提问帮助她价值澄清:“某某家长,今天您怒气冲冲的到学校,闹得满城风雨,是不是就是为了那600元钱?”说不定家长就不再无理取闹。如果家长还是坚持,我们可以进一步价值澄清:“好,现在如果我们按照你的要求,从那位同学家里要回再600元钱给您,请问您准备怎么处理?很显然,这样的过程,您的孩子会知道,他的同学也会讨论。您想一想,这可能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您为培养自己的孩子花费了多少钱?现在为这600元让前边的付出白费?您觉得好不好?值不值?”“好不好?”“值不值?”这样的提问就是帮助家长价值澄清。

把价值澄清方法用在与袒护孩子的家长沟通时,老师不能先以教育者、指导者自居,而是尊重家长的意见表达权利,然后在此基础上促进家长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你期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这样做是不是真正孩子有价值?”“这样做,你孩子会形成什么样的看法?”“你这样处理,可能导致孩子的哪些行为?”……这样的提问本身就是帮助家长认识自己、理解教育、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

3

进行必要的认知和行为引导

价值澄清有可能使部分袒护的家长走向理性,帮助他们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改弦更张。但也会有相当的家长不会想那么多,也不愿意想那么多,他们可能固执己见。这时就需要我们采取合理的方式对这些家长进行认知与行为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的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家长袒护孩子的原因各不相同,袒护的方式和情形也千差万别,对袒护孩子的家长的引导内容和方式也应该因人因事而异,我们不能期望有适合所有人的非常具体的有效的引导内容与引导方法。这里,只能大而言之,概而言之。

就引导的内容看,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后果认识引导,引导家长认识袒护孩子可能带来的以下后果:一是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导致孩子更加离谱的行为选择,使孩子在“熊孩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可能受到法律制裁。司马光在《家苑》中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陷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二是其他同学可能对自己的孩子敬而远之,被同学们孤立,这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三是恶化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老师今后不愿意也不敢管这样的孩子,使孩子缺乏良好的外部教育环境。

(2)同情心引导,这是引导孩子、家长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对方的感受,理解对方的要求,反思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公正引导,公正是社会运行的最重要原则,要引导家长基于公正的原则认识与处理孩子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并在孩子心中确立公正的信念和行为选择。

就引导的方式看,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借助寓言和故事,也就是不以家长为教育对象直接给他们讲道理,而是以故事和寓言启发他们思考,引导他们做出合理的选择。另外,教师也要学习和借鉴有效沟通的方法与艺术。比如,《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就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赵太后偏袒自己的小儿子,不愿意让他到齐国做人质。触龙的引导策略是:一问饮食起居传递关心,求得对方的心理接纳;二为自己的儿子求前程,所传递的信息是“我和你一样爱儿子,我理解和接纳你的处境”;三是在合适的时机说出“父母爱子为之计长”的道理。

触龙的策略提供了这样一些引导启示:首先要用让对方感到温暖的方式做好铺垫。其次要形成“同在共行”的立场,“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施加帮助和影响的人,而是设身处地站在他者的立场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接纳对方的处境;“共行”就是把对方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共同进步——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第三,需要从接受的角度选择施加的方式,要把握施加影响的时机,《论语》中就有这样的说法:“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

借助外力达成公正

对于家长袒护孩子的事件和现象,教师需要尽力而为地加以引导和处理。教师要相信绝大多数家长懂道理、讲道理,相信我们的努力会有改变、会有效果。但“人有人不同,花有百样红”,事情总会有例外,总会有一些不那么讲理、不那么懂理的家长,他们可能油盐不进,可能固执己见,可能仗势欺人。遇到这样的家长,我们只能尽心而为,尽力而为。

采取了以上的建立接纳关系、促进价值澄清、引导认知和行为的措施,为此做出了努力,效果还是不理想,老师可以选择判断:如果事情不大、对公正原则的损害不大,我们可以适当妥协,适当退让,把裁决交付时间;如果事情性质恶劣、对公正原则的损害明显、会对以后的教育和管理造成较大影响,我们就应该借助另外的力量,把裁决交付法律、交付社会,通过对蛮横不讲理的家长的惩戒,维护公正,形成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营造良好的教育风气和环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