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索《易经》背后的奥秘(二)

 昵称52216650 2019-01-11
探索《易经》背后的奥秘(二)

易经是怎么完成的

《汉书·艺文志》记载:“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说的《易经》,实际上是由中华民族历史上三位伟大圣人,在三个不同的时代共同完成的一部历史巨著,由“易”、“经”、“传”三大部分组成。

从时间跨度来看,“易”产生于上古时代,即伏羲、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所处的新石器时代;“经”发展于中古时代,即五帝及夏、商、周时代;“传”撰写于近古时代,即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

《易经》创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先后历经了五千多年,这还不包括在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间许多易学研究者新的成果。任何一部经书,都不可能是某一个人的专著,而是一个时代、一群人共同创做的产物,但都有其代表人物,《易经》也是如此。上古圣人伏羲创立了“易”即太极图、阴阳观和“八卦”。中古圣人周文王推演成为“经”即《周易》。近古圣人孔子进一步创作出了“传”即《易传》。

历经上古、中古和近古,由三位伟大圣人创立的《易》《经》《传》,就是今天学习的《易经》。《易经》不仅为中国的文明和发展,而且为世界的文明与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易经》,笔者先从《易经》的三大组成部分开始,使大家认识和了解《易经》,今天先给大家介绍第一大部分:关于伏羲创立的“易”。

1、什么是“易”?

古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首先就是日月,人们的宇宙观就是日月观。《说文》“《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也有人说,“日月为易,刚柔相推”。从象形字的角度讲,易的上面是日,代表太阳;下面是月,代表月亮。日为阳,月为阴,易就是阴和阳组成的统一体,易就是阴阳观。 “易”的最大特点就是变化。如同日月一样,白天是太阳,晚上变成月亮,阳变成阴,阴变成阳。

在《易经》中,“易”是由太极图,阳爻“—”、阴爻“--”,八卦和进一步排列组合后产生的六十四卦。


探索《易经》背后的奥秘(二)


2、什么是“太极图”。

“太极图”也就是“无极图”。 “无极”就是阴抱阳,阳抱阴,阴阳尚未分离,天地尚未形成时期。伏羲认为,在天地没有分离之前,宇宙是阴阳混沌于一体的“无极图”,在混沌状态下,是没有极可分的。


探索《易经》背后的奥秘(二)


3、什么是太极生两仪。

太极生两仪就是太极图中清、浊物质开始分离。用更加直观的阳爻和阴爻表示,就是:

▅▅▅▅▅ ▅▅ ▅▅

一画代表的是太阳,是白天,称为阳,

二画代表的是月亮,是夜晚,称为阴。

4、两仪为什么又叫做阳爻和阴爻。

“爻”,字义从交,形如网,是由我国古代结网、结绳等活动而萌生的象形字。爻如网中经纬之线相互交叉,象征万事万物错综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变化无穷。爻也指是渔网中结成的一个一个眼,即目。古代眼就是目,实际现在仍然称眼为目。目和两画相对应,代表阴,人的双眼不是很像阴爻吗?仅有网还不行,必须有绳子把网贯穿起来,撒出去。绳子是纲,网眼是目,成语“纲举目张”就是比喻绳子和网眼的关系。古代“纲”和“刚”是通用的,所以,许多书也把阳爻称为刚爻。纲是起引导作用的,为阳;目张开是一个一个的眼,为阴。这就是代表绳子的阳爻和代表目的阴爻。阳爻是实的,阴爻是虚的。阳爻、阴爻是组成八卦的最基本符号。

5、什么是两仪生四象。

用直观的形象表示,四象就是阴阳爻的进一步组合,阳爻上面加一阳爻,就是太阳;阴爻上面加一阳爻,就是少阳;阳爻上面加一阴爻,就是少阴;阴爻上面加一阴爻,就是太阴:

探索《易经》背后的奥秘(二)


太阳是日,太阴是月。在阴阳的进一步化合中,不断产生新的物种。

四象就像是父母生育了两个子女。太阳为父,太阴为母,少阳为男孩,少阴为女孩。

四象又代表了一个昼夜中间的四个不同阶段,太阳(也称老阳)代表正午,少阳代表日出时的早晨,少阴代表日落时的旁晚,太阴(也称老阴)代表午夜。

四象又代表了一年中的四季,少阳代表温暖的春天,太阳代表炎热的夏天,少阴代表阴凉的秋天,太阴代表寒冷的冬天。

四象,还代表了方向中的四方,因为伏羲生活的地方在赤道以北,所以太阳代表炎热的南方,太阴代表严寒的北方,少阳代表日出的东方,少阴代表日落的西方。

6、为什么四象生八卦

四象仅两层,不能完全反映客观实在。伏羲在四象的基础上,即在太阳的上面再加一阳爻,再太阴的上面再加一阴爻,分别成为纯阳、纯阴的三层画象;其它六个卦象是通过纯阳、纯阴的变化产生出来的:

探索《易经》背后的奥秘(二)


伏羲为什么把四象再推演为八象,这也与自然现象中有八种物象存在的最为普遍有关,即自然现象中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人有父、母、长男、长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方向不仅有东、西、南、北,而且还有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等。

大家都知道,伏羲时代是没有文字的,这八个画象就好比是无字天书。下面的画是最初画的,称为初爻,上面的画称为上爻。

八种象的名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又是怎么来的呢?是在文字的创造过程中得出的。

“乾”字是简化字“干”的繁体字。我们现在大街上的店名“干洗店”,在台湾仍然用“乾洗店”。“乾”字在古代表示的是意思是“上面”,指的是相对于地球的宇宙天空。直到现在,在壮族语言中,“乾”仍然有“上面”的意思。所以后人把伏羲的天象称为“乾”象或者“乾为天”

▅▅▅▅▅

▅▅▅▅▅

▅▅▅▅▅

乾为天

“巽”是消散之意,“风起云散”,风又起消散的作用。古代,巽也是传说中的一种风神。所以,后人把风象称为“巽”象或者“巽为风”

▅▅▅▅▅

▅▅▅▅▅

▅▅ ▅▅

巽为风

“离”的本义是隔开的意思,而火象是由一阴爻把二阳爻隔开了。所以,后人把火象称为“离”或者“离为火”。

▅▅▅▅▅

▅▅ ▅▅

▅▅▅▅▅

离为火

“兑”字从口,是说话、喜悦的意思。而泽的卦象是一浪接着一浪,好像人说话时上下嘴唇一张一合的样子,所以,后人把泽象称为“兑”或者“兑为泽”,是一种无心的喜悦,泽水在说话,泽水在喜悦。另外,兑也指液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好比水从这一个湖泊流入下一个湖泊,所以,把泽象起名为“兑”。

▅▅ ▅▅

▅▅▅▅▅

▅▅▅▅▅

兑为泽

“坤”字,《左传》的解释就是“土也”,而地字也是“土也”,所以“坤”字就是代表大地,后人把地象就称为“坤”象或者“地为坤”。另外,“坤”字的左边为土,右边为申,申的部首从田,所以申也代表田。“坤”字既有土,又有田,就是田地,就是地球。

▅▅ ▅▅

▅▅ ▅▅

▅▅ ▅▅

坤为地

“震”字的意思除了特指的“地震”之外,还有一层意思是指“疾雷使物体振动”。古代人不知道地震,只知道地下在打雷。所以,后人就把雷象称为“震”象或者“震为雷”。

▅▅ ▅▅

▅▅ ▅▅

▅▅▅▅▅

震为雷

“坎”字的意思,直观上看就是“欠土”,另一层意思是“陷”,而水的卦象就好像一阳陷于二阴之中。所以,后人把水象就称为“坎”象或者“坎为水”。

▅▅ ▅▅

▅▅▅▅▅

▅▅ ▅▅

坎为水

“艮”字有“止”、“静止”的意思,而山的最大特点就是静止不动。“艮”字还有“坚固”“坚硬”之意,大部分山都是由坚硬的石头形成的。所以,后人把山象称为“艮”或者“艮为山”。

▅▅▅▅▅

▅▅ ▅▅

▅▅ ▅▅

艮为山


至于伏羲为什么把八象分为上中下三层以后,就不在扩张了,这里面的道理很多,也很难讲解清楚。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三,就已经不再是人们传统理解上的“三”,而是指很多,包罗万象。伏羲画到八象为止,每一卦分三层,伏羲认为,八象到此就已经足矣,它完全可以包括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万象了。这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魅力。这里的三层,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层”,而是多层,不是吗?直到现在,人们还有“九重天”的概念,九也是指多的意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三这个数字,与其它数字不同,它既可以理解为三,又可以理解为多。而《易经》、《道德经》中的三,基本上都是代表多的意思。

另一方面,八卦的三层,正好又代表了天、地、人三才。上面的一画为天,中间的一画为人,下面的一画为地。为什么古代称国家的元首为“王”,因为“王”最大,代表这个人上顶天(干),下立地(土)。

由于爻分阴阳,由爻产生的卦也分阴阳。所以就有“阴阳八卦”之说。凡是单画的卦都是阳卦,如乾、坎、震、艮;凡是双画的卦都是阴卦,如坤、离、兑、巽。除了纯阳卦乾、纯阴卦坤之外,阳卦多阴,阴卦多阳。系辞从卦德方面对此做了解释:“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由于易反映的是日月变化、宇宙变化、人世变化,所以易集中代表的也就是变,易的变化是无穷的。《周易》中的“易”实际上包含了简易、变易、不易三种情况。

所谓“简易”,阐释的是宇宙万物的变化虽然是无穷的,但它只有阴阳两种符号所组成。这其中蕴含的道理是,越是复杂的变化,其法则越是简单。问题是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伏羲把这世间万事万物变化无穷的东西找出来了,这就是“阴”和“阳”。

所谓“变易”,是说世界一切事物变化虽然是无穷的,但都是有规则、规律可循的。人们一旦认识了这种规则、规律,人的意志就可以来适应、变革和决定事物的变化。

所谓“不易“,是说,有些自然法则的变化有些看起来是永恒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据这一哲理,人们要顺其自然法则,不能违背自然法则,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