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的组织内为何容不下“马屁精”?

 大红门16 2019-01-11

国福观察过很多组织。一个非常健康的组织内,“马屁精”几乎是没有任何市场的,健康的组织内根本就容不下“马屁精”。从感情上,上面肯定喜欢下属能给自己拍马屁,舒服呀;但从理智和效果上看,造成逢迎拍马的风气最终一定会害了组织。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善于“拍马屁”的人,一定是用心揣摩上意的人,一定是私字当头不怀好意的,他行事的原则一定是以谋求个人好处为根本目的。当上司做的对时,马屁也拍的是对的,这会增加领导者的盲目尊大、飘飘然的心理,会给拍马屁的人增加资本;当上司做的错时,马屁自然也拍错了,但那只不过是领导自己的过错,拍马屁的人则可以什么责任都不用承担。从个人利益讲,“拍马屁”是绝对稳赚不赔的买卖。为此,古人把这种人叫做奸佞小人,叫佞臣,或者弄臣,或者奸臣。而组织内那种刚直不阿,不善于揣摩上意的人,他一直会用挑剔的眼光来检视领导的言行,错了马上就给予批评,领导没有错也要鸡蛋里挑骨头,虽然这不一定能够帮助领导者建功立业,但至少也不会给组织带来很大的伤害,至少可以使领导更加清醒,使领导能够及时发现各种不足,可以减少领导犯错误。因此,一个组织内到处拍马到处逢迎,迟早会出问题。衡量组织文化是否健康?也可以看这个组织里“拍马屁”的人是否吃香来断定。作为领导者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警惕。最英明的领导是充分鼓励批评和正确纳谏。

我有点揣测地、武断地相信:像李嘉诚、任正非、马云等这类持续长期成功的人,都会十分戒惧堤防组织内一些拍马屁的人,因为这些人是在给自己灌迷魂汤,最终的结果都一定是要损害到自己。

在这个方面,唐太宗做的是最成功的。

不要说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就说说一个小官的遭遇,就能够了解唐太宗该有那么的厉害。一次,唐太宗想修一个宫殿。不曾想,一个叫张玄素的小官,竟敢上书皇帝表示反对,而且言论极为不公,火力四射,言语尺度很大。奏折说,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这骂的可够狠的,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唐太宗针对这个奏折深深地思考: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上逗着玩。就在这时,迎面走来了魏征,唐太宗想起魏征总是规劝自己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生怕老臣又对自己唠叨个没完,就一时情急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征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走上前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唐太宗只能听着,时间长,鹞鹰竟然闷死在太宗的怀里

贞观三年,唐太宗召见大臣,询问吏部尚书杜如晦:近来朕看见吏部择人,只重视其言词文笔,却不知其品行。过了数年之后,恶行渐渐败露,虽然加以刑戮,但百姓已受其害。如何才能获得人才他很清楚按照考试录取的弊端。杜如晦吏部尚书只得回答太宗说:“两汉取人,都是从乡闾着手经由州郡推荐,然后启用。所以当时可以说人才济济。现在每年选集,为数千人,大家虚饰外貌文词,人品不可知悉,考选当局只能依据其阶品分派而已,这样的考诠选录,道理实未精辟,所以不能得到好人才。”承认这种过失,才可以改进人才选用的办法。

一次,唐太宗找来封德彝(唐初的宰相)询问举贤”一事责问他为何会久无所举”?封德彝小心回话: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唐太宗听了非常不满,批评他推卸责任:“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搞得封德彝满脸通红羞愧地告退。

健康的组织,不需要为领袖歌功颂德,不能让那些马屁精大行其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