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温经方医案。

 中医药方便 2019-01-11

历代医家多认为这个方子(温经汤)为温暖经寒而设,至于“瘀血停留”的病机,也认为寒邪客于胞宫,经血为之瘀滞所致。为此,沈金鳌就有“但此温剂,内冷者宜”的论断。

个人认为温经汤的“温”,不应该当“热”字讲,应该当“和”字讲。就是说温经汤应该是温和经水的方子。...《素问·离合真邪论》说: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它说明了经水在温和的条件下,才能保持正常。由此可见,张仲景取义于《内经》而名日温经汤,自非仅是以热治寒而了事,应该说它有反映生理和治疗的双重意义在内。

(1)温经汤的病机。妇人的月经疾患,多与冲任二脉不调有关。夫“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若冲任调和,则经水自利,而无复可言。

如果寒暖失常,气血乖戾,而使任冲不调,则可发生月经方面的疾患。另外,肝经绕阴器而抵少腹,而与妇女生殖器官发生密切的关系。况且,肝能藏血,而气主疏泄,故有肝为妇女之先天的说法,反映了肝对妇女经水的影响是非凡的。然肝与胆配,厥阴与少阳为表里。这是由于,厥阴肝多血而少气,少阳胆则又多气而少血。所以,肝胆阴阳表里以达成气血不偏,而各得其所,以为生理之常。

《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虚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它说的“气主煦之”, 煦,以温为义,“血主濡之”,濡,则以润为主。

若结合肝胆而言,肝多血而能润,胆多气而能煦,如此,则经水调和,而何病之有?

所以说,温经汤的作用,关键有气煦、血濡之效,而治妇女半产漏下等证如神。如果我们不从气血两方面的作用加以考虑,而单纯的强调它的气煦为阳一面,则必失掉了血濡为阴的另一面。这样,对于治疗手掌烦热和唇口干燥等证,也就不能发挥作用。严格地讲,温经汤的治疗如春天的气候是温和而流畅,它不同于附子汤的治疗如夏日炎炎而以流火灼金为能事,两方的特点不同,所以证候亦各有所异。

(2)从药物结构进行分析。温经汤的吴萸、桂枝、生姜以温寒通气为主多;而阿胶、麦冬、丹皮、当归、川芎、芍药以润燥补血为主;人参、甘草则甘温以扶正;半夏则调和阴阳,和胃而致津。此方集温、润不同之药,而能阴阳兼顾,故寒者温而燥者润、瘀者行而下者断,务使气血温和,任冲得养,肝胆得润,为制方之宗旨。若局于以热治寒的一角,则以上诸义皆失。

举病例一则:

芦xx,女,40岁,湖北潜江县人。主诉:月经淋漓不止,经中挟有血块,色暗而少腹冷痛,兼有白带,腰腿发酸,周身无力,手心发热,而唇口干燥。视其面黄白不泽,舌质淡嫩,苔白而润。切其脉则沉弦而无力。

辨证:此证为肝胆气不煦而血不濡,任冲失禀,则淋漓为病,少腹冷痛为寒,而手心发热,唇口干燥又为血虚不濡之候,面色黄白,知气血皆虚,脉沉弦无力,胞宫定有虚寒无疑。证情如温经汤,治当温经止漏,和血益气。

方药:吴茱萸9克、川芎9克、白芍9克、当归9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阿胶(烊)9克、丹皮9克、麦冬30克、半夏9克、生姜9克、桂枝9克。

服此方见效。服至六剂,月经即止,手心不热,唇口不燥,惟白带仍多。转方补脾运湿,滋血调肝,方用当归芍药散:当归10克、白芍12克、川芎6克、白术20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服至三剂,而带下巳愈…

按:根据个人临床经验,凡用温经汤,必须重用麦冬以滋肺胃津液,又能通心脉而益荣,又可监吴萸、桂枝之温燥以免耗阴,而避药后的头晕、咽干、心烦等副作用。方中的人参,一般多以党参代用,若气血虚极,仍以人参为有效。亦不可不知。方中的吴茱萸为苦辛大热之品,南人和青年妇女,用量应酌减,以免发生眩瞑等症。


摘自:刘渡舟.谈温经汤的方义[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