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着就道德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 1、 道德的起源 关于道德的起源,有一个著名的用猴子做的心理实验,内容如下: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猴子的集体道德因生存环境生成)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猴子群体用暴力维护集体道德)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或是媳妇熬成婆)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 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不要碰香蕉的猴群集体道德就这样被延续下来了。 各种道德观念其本质都类似于猴群集体道德的生成过程。我们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就是一个继承道德观念的过程。我们不遵守这些道德准则,就会被社会主流所抛弃。因为道德,尤其是公德,是社会组织有效运转的前提保证。 也可以延伸思考一下,各种法律、规则、乡俗乡规、传统文化、传统要求。。。。。都有这么一个类似过程,都是在一定环境下为了保障绝大多数利益而形成的一种群体规则,一直延续下来,根据时代的具体情况会有所调整。 因此,上智之人明白,所有的规则归根结底都是一种人设:都是为组织整体有序运转而服务的。 我们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是一张白纸,无所谓道德不道德,他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就是不断在学整个人生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最终构成他的价值观、人生观,就像那个初入猴群的猴子!也最终被这些价值观支配整个人生的行为准则,并碰撞出自己的喜怒哀乐。 问题在于,很多人从没有去这样深入思考过,没有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念是从何而来,没有思考自己在当前这个价值观念下,内在的情绪是如何被生活碰撞的翻江倒海。他/她们觉得自己认可的道德观念“习以为常,天经地义”。如果尝试把视角拉得足够远、足够高,可以看见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中,那一具具肉身是硬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区域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是“软件”,真正起核心作用的是“软件”,不同的“软件”支配着一具具肉身有趋近或是截然相反的行为准则。 对这一点的不同理解层次,往往决定了一个人是全身心的忘我地投入“人生游戏”,还是勘破“人生游戏”规则,却又能理解顺应,成为一个真正活明白的人。 人其实是分层次的,不在一个层次,就如同不在一个频道,是没有办法沟通的。遗憾的是,理解层次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非根本大事,还没有办法碰撞出这个精神内核,了解一个人,不光是需要时间,更需要直抵根本的人生大事件。 道德观念也是这么一回事情,它是一个人理解层次所决定的,不同的理解层次又必然决定了面临外遇事件不同的人生状态,于是,疯狂的疯狂,痛苦的痛苦,超然的超然。芸芸众生,各归其精神内核对应的发展高度! 2、公德与私德之分 所谓公德,就是你的行为没有对大众造成影响,没有破坏公共秩序,比如你插队、大声喧哗、经营不诚信等,你都给大众群体造成了损失,这就等于你在碰那个香蕉,猴群的集体道德是不允许的。 而如捐款、让座这类事情,就属于私德,一个人不做这些事情,他起码没有侵犯公众利益,你可以说他自私,但确实不能有法律条文规定必须捐款,必须让座,只能是提醒。 诚信问题是个重点,如果你不诚信,国家让你上失信名单,高铁飞机都坐不了,在外国,不诚信,更是寸步难行。诚信也是道德范畴,可为什么诚信,国家可以从行政法规上进行管理和干预,但对出轨、背叛等看起来严重得多的行为,却不给予法律和行政上的干预?说到底,诚信对一个社会组织高效运转是重要的保证,如果社会坑蒙拐骗盛行而不加管理,这个社会运转效率低下,会走向瓦解。 情感选择是个人的事情,它只对家庭造成影响。一个文明的社会,越是个人的事情,国家越是不会干涉。所以,国家不可能出台法律法规禁止出轨,连提醒的标语都不会有。 我们国家因为文化和近代历史的原因,“生活作风“曾经是个大问题,到现在,高级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是不能拿上台面的。但一旦官员因贪腐被抓,基本都有情人问题,基本都有“生活腐化堕落”这一评语。有的人会觉得这是一种倒退,国家不应该放松对“生活作风”的管制问题,从情感上我能理解这一想法,但一个进步的国家,是不可能直接干涉个人情感问题的。 美国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有偷情行为。曝光后,当然是丑闻,当然对总统的声誉有影响,但整体上,西方人对此类事情更为接纳,把私德和公德分的很开,很看重个人隐私,总统乱搞那是总统的私事,不能过渡渲染,也不能决定是否要下台。决定总统是否下台的还是看他的政绩。克林顿执政时期,是美国经济最好时期,因此,即便有这样的丑闻,美国人民也让他连任总统。 稍加留意,法令法规限制的往往是公德范围,在私德范围总是教育和提醒,夫妻忠诚和尊老爱幼一样,属于私德范围,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问题,很难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 最近新闻有高铁“座霸”,一个人占了别人的座位不愿意让出来,这是小事一件,却被大肆报道,让人感觉不能容忍,就是因为这个行为侵犯的是公众利益,座霸也被舆论逼迫发表了不太诚恳的道歉。这种报道,很少有两派争论,皆因没有公德是不能容忍的!在这方面的价值观念是非常统一。 3、我们为什么喜欢强调道德 因为出轨这件事情我受了伤害,道德是一种精神裁判,判定我是正义的一方,是确定我的受害者身份,是我所有的痛苦都有一个公正评价的保证。但它的另一面负作用也非常明显,你越正义,你就越不愿意走出来——我是对的,难道让我改变吗?你就越可以天经地义对别人进行惩罚,你所有的报复行为都是裹挟正义之剑的。 由于你是对的,是正义的,也就不需要去理解他人。出轨方,第三者根本没有资格要求我去理解,因为不能理解也就无法消融,心中的痛会永远存在。有的被出轨方离婚后,在接下来的生活中,自己不知不觉成为了自己曾经最为痛恨的第三者,才知道爱上一个人的身不由己,才知道第三者的内心挣扎煎熬,关键是这个时候,她本人彻底地放下了对前夫和第三者的恨,这里,我是想说明,只有真正的理解才能解决消融心中最根本的纠结,但有几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理解呢? 报复与惩罚行为,当然可以出一口恶气,可是你对出轨者与第三者的恶心,对人性的失望,不会因为报复得到平抚,这会影响到接下来你对他人的态度,你可能很难再相信人,很难再真正投入生活,包括正常的恋爱,全身心投入的恋爱。而一个内心没有爱不再信任他人的人,是不会有真正幸福感的。 4、道德是用来律己的 道德用于律己好过一切法律,用于律他坏过一切私刑。 用道德律己,指的是用道德去严格的要求自己的行为,是个人的一种自我修养。而用道德去律他,看你维护的是公众利益还是私人利益。当你去谴责出轨的人不道德时,本质上还是一种捍卫自己利益的行为,这也是它难以得到法律法规明文支持的原因。 道德只会让那些心地善良的人内心冲突,煎熬不已。有无数婚姻只是差一张离婚证,可能就是为了孩子,为了老人,在勉强维持。不能自私的离婚!道德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自私是自私者的通行证。 一位女性描述:年过四十的老公,爱上另外一位女性,那个女性并没有给他明确的回复。但她老公辞掉工作,净身出户,所有财产给老婆,只给自己留了一辆车,追寻并不确定的所爱。在那天的夕阳下,看着这辆车渐渐走远。人过中年,一切重头开始啊,工作,人生,不确定的爱情。他为什么要这样,也许就是人过中年的奋力一搏,想为心中真正在乎的东西奋身一跃。 你说他是道德还是不道德?我觉得他很有勇气!也比大多数人道德高尚太多! 还是一位过了中年的男性,对一个女孩动了心思。女孩也许压根不知道他的心思。他回去对老婆说,老婆当然很伤心,给他三个月时间去追求,能追上就同意离婚。 “我是对她动了心,这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我来告诉你,只是不想对你有所欺骗。我也不见得真的会采取什么行动,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有这样一颗心。“这是这个男人的心声。 平淡的生活啊,人们不时感到绝望! 夫妻的表现都够好了。你说他是道德还是不道德?他比大多数人都真诚纯粹太多。 我说这些,希望不要误会成我反道德,支持外遇出轨。我的立意在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打通思想,消除心中隐痛。也为了更有方向的完善自己奠定基础。 婚姻的一夫一妻制度只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的一种体现形式,它的存在能保证国家组织高效率运转。但它对人性综合需求的限制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也因此,道德约束在婚姻中是十分无力的。 真正对人产生约束力量的是爱!爱正是自律的根本源动力! 可惜,这对双方都是一场修炼,爱的能力,被爱的能力,都不是人天生具有的本事,是后天不断学习不断感悟所得。真爱不是找到一个有“真爱”的人,真爱是一种互动关系,取决于爱的双方本身的个人发展水平。寻找真爱的前提是你自己发展到怎样一个阶段! 这是以后的话题,未完待续! (原创作者:心灵游医金老师,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
|
来自: 昵称KrYM3 > 《婚姻背叛情伤走出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