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做自己,让世界发现你 《论语》一则,也是《狗十三》一句台词。说话的人,是爸爸的商场朋友,或者说是商业利益关系链上的重要一环,重要到为了陪他吃饭,女儿心心念念的天文展览可以忽略。 总觉得要写《狗十三》的影评,得从这一幕饭局说起,因为这是不可剥离的我们和少女李玩所处的社会背景,是成人世界至关重要的生存环境。 一部青春题材、关于成长的片子,让我沉思良久。很多评论称:被粗暴对待的青春。粗暴吗?不觉得。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幕,十三岁的少女李玩,忽然露出一口牙套。这个细节我同样回味很久:谁带李玩去装的牙套?单亲家庭孩子,跟年迈的爷爷奶奶长大,一个为了事业和维持体面生活疲于奔命的中年父亲,一个年轻漂亮的继母。算来算去,只有年轻继母有可能想要李玩需要装牙套。 继母不坏的,处处照顾李玩情绪,连“终于可以传宗接代”的儿子出生都要藏着掖着,一周岁了才露面。一家子都在照顾李玩的情绪、呵护她的心灵(至于方式后面再谈),否则李玩也不可能任性至此,十三岁还活在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
回到社会环境。 中国式家庭教育主旨是“为你好”,理想可以破灭,方式可以粗暴,你得活成合乎社会主流价值的样子,可以坐在宝马车里哭,不能坐在自行车上笑。一代又一代,都是这样过来的。是经验主义,也是生存智慧,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社会精神内核——孔孟之道。爸爸说:等你长大了,你就理解了,这样的事情以后多着呢。确实,一代又一代的人长大后,都深深懂得了父母当年的粗暴是为自己好。 “现实终于要暴露的。这是我经验过来的情形,也是大人们谁也经验过的情形。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 到你们懂得我这片心情的时候,你们早已不是这样的人,我的画在世间也无可印证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狗十三》呈现的,正是这种悲哀。物理兴趣班强行换成英语兴趣班,可以用钱、用宠物狗来补偿;狗爱因斯坦走失了,可以用滑冰鞋、用另一条狗来补偿;弟弟要“现世”了,用一场天文展览来补偿……物质补偿精神,不是一贯如此吗?谁不是在这样做? 说真的,肯这样做已经不错了。有次跟朋友们聊天,说起我们、你们和他们。六零后、七零后都不擅长情感表达,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从父母那里学会这种能力,我至今不会用口头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爱。八零九零后好一点,计划生育来了,都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但改革开放也同时来了,千载难逢的社会红利也同时来了,他们的父母当时在经济大潮里不断沉浮梦想一夜暴富,除了用物质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表达“爱”,其它的方式,他们同样不擅长况且还无暇学习。 李玩的父亲打完李玩,还晓得叫她在膝盖上坐会儿,跟女儿道个歉。据我所知,现在社会上的大部分零零后、一零后遭“家暴”后,最多也就这个待遇。 那些指责“青春被粗暴对待”的人,可能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也正在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但好在我们有了清晰理想,就像李玩父亲跟女儿的道歉。虽然,我们的家庭模式主流至今还是家长集权制,大概今后很多年,还将一直是。 李玩演得用力过猛,让我不断出戏,但片末,李玩父亲在车里毫无预警的那次流泪,让我哭成了狗。那一场哭戏,连同那时车里放的《再回首》,是《狗十三》的经典。粗暴对待女儿的父亲,不知道十三岁女儿不能喝牛奶的父亲,也在饭局上拍张总马屁时脱口而出的是苏东坡的《定风波》的父亲——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只是再回首,云遮断归途...... 青春期女儿想要的精神呵护,他也有过的吧?只是那种细腻,如今早被磨灭了。孙女将一腔落寞寄托在爱因斯坦身上,爷爷奶奶也懂的吧?只是他们早已觉得这种情怀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在沉重的生活面前轻得不值一提。自己都没有的东西,给不了下一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流水滚滚,不舍昼夜。眼前是看着十三岁女儿陪客户喝酒的父亲,是戴着明晃晃的金表大谈特谈“格调”的张总,是爱狗如斯、最终为了饭桌气氛笑着吃下狗肉的李玩——吃下的狗肉,是她进入成年社会的昂贵门票。 我们都是盆景,迟早要被修剪成社会需要的样子。 每一次的成长都是一场谋杀(电影海报广告词)。 逝者如斯夫。 一部好电影。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