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白书——千古奸臣秦桧:第48章 议和终成,名将归隐

 金色年华554 2019-01-11
宋高宗赵构—秦桧(影视版)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妥协,为的只是能够生存下去,但妥协带来的耻辱和阴影,将伴随着生存一路而行,即使死去,也永不消散。

能打破耻辱和阴影的,惟有那致命的反戈一击,可惜,世间又有多少人能有这莫大的勇气。

传说里一怒拔剑的英雄汉,毕竟是极少数的存在,现实中安享晚年的富家翁,才是芸芸众生努力的目标。

忘却,或在生命中假装忘却,才是大部分人生命中的主题。

也许,人间确实不值得。

又或许,人间真的太值得了。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金国派出萧毅、邢具瞻,作为宋金和议审议使,随宋使魏良臣回到临安,准备与我大宋议和。

此时,被金人掳至北方的韦太后托宋使李微将一封信送到高宗手中,诉说思乡之苦。

高宗见生母亲笔信后喜极而泣,对着文武百官道:“遣使百辈,不如一书。”思母之情可见一斑。

高宗于朝堂接见金使萧毅、邢具瞻时,态度极为强硬,义正言辞道:“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徽宗无及矣!今立誓信,当明言归我太后,朕不耻和。不然,朕不惮用兵。”

这是高宗第一次对金使明确了议和的前提是金国必须送韦太后南归大宋。萧毅与邢具瞻二人对高宗如此强势的态度感到愕然,于朝堂上不敢发表意见,只是连连点头。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晚,我以私人身份在府中设宴,宴请金使萧毅、邢具瞻二人。

到了二人酒足饭饱,舞姬醉卧于其身之时,我站起身来缓缓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两位大人,莫怪皇上今日态度如此强硬。从靖康二年算起,直到今日太后与皇上已分离一十五年了。试问哪个做儿子的会忍心母亲在他乡受苦十五年呢。两位大人若回国后能促成太后南归,我大宋必当重谢。君子当成人之美,以国事而言,若想议和,太后留于贵国,并无多大价值,若是将太后归还于我大宋,不但能体现贵国议和的诚意,而且能解皇上忧母之苦。两位也算是做了一件善事。何乐而不为呢?”

邢具瞻听后不敢发言,转过头望着萧毅。萧毅搂着舞姬亲了一口,大声笑道:“秦大人放心,我二人既是这宋金和议的审议使,必当竭尽全力,促成议和,太后的事就包在我身上了。他日我大金与大宋成兄弟之邦,秦大人可不能忘了我二人阿。”

我笑着举起了酒杯,对着萧毅道:“萧大人快人快语,秦某佩服,干了。”

萧毅推开身边的舞姬,举起杯子,与我碰杯,笑道:“干了。”

十二月三十日,萧毅和邢具瞻带着宋金和议的誓书返回金国。临行之际,拜别高宗时,高宗对二人道:“二位大使回国后,请禀明金主,如果能让太后南归大宋,我大宋自当谨守誓约,任何条件都可以谈。如果太后不能南归大宋,宋金虽有誓约之书,也不过是一纸虚文。二位切记。”

萧毅和邢具瞻连连称是,带着宋金议和文书返回了金国。当然,顺道还带走了我以私人名义送他二人的六千两白银。

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四月,萧毅和邢具瞻回国后上奏金煕宗完颜亶,金国若想和大宋议和,不再起战端,让两国能修养生息,一定要将韦太后送回大宋。

金煕宗完颜亶年少称帝,登基以来,金国开国元勋完颜宗翰、完颜宗干、完颜宗弼相继秉政,他本人只能临朝听政。

此时,在金国秉政的是完颜宗弼,若金国不与我大宋开战,完颜宗弼就不得不交出手中兵权。

完颜亶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逼迫完颜宗弼放权,同意了我大宋议和的前提条件。

绍兴十二年三月,金国遣左宣徽使刘筈至我大宋,宣读宋金和议条款,并对高宗进行册封礼,史称“绍兴议和”。

绍兴议和条款如下:

一、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金册宋朝康王赵构为大宋皇帝。

二、划定宋金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大半予金。

三、宋朝每年向金国纳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四、宋朝不得无故更换朝堂大臣。

我望着议和条约的第四条款,面色铁青,心中暗暗叫苦,后悔不该送了萧毅和邢具瞻二人六千两白银。看来他二人真的把我当成自家兄弟了,为了让我继续当好这议和之后的大宋宰相,故意在议和条款里明确不能无故更换朝堂大臣。

杀岳飞,通金国,千古奸臣的骂名这一次真的是舍我其谁了。

这也有可能是金国朝堂的离间之计。让高宗忌惮于我又不敢杀我,而我为了活命也只能努力维持议和的局面。看来,金国朝堂为了此次议和也是煞费苦心。

不过,这样也许也是最好的结局。只要我好好活着,能够平衡好宋金之间的局势,宋金双方开战的机会就会越小,和平就会越来越长久,这不也正是我回宋之后抛弃所有声名所最终追求的目标吗。

求仁而得仁,又有何怨?

绍兴十二年四月,金帝完颜亶派遣完颜宗贤和高居安护送徽宗灵柩和韦太后来到了五国城。

高宗得到消息后,立刻派使节带着大宋正式照函从临安去五国城接人。八月,使节护送韦太后和徽宗灵柩回到了临安,把已被金人贬为天水郡公的钦宗留在了五国城。

韦太后返回临安时,高宗携百官跪迎。母子相见,喜极而泣。韦太后哭完后,对着高宗问道:“不知哪一位是大小眼将军(岳飞的两只眼睛一大一小,因此被称为大小眼将军。),哀家在金国时常听到他的威名,今日想当面谢他保我大宋社稷。”

高宗听后,不敢回答,众臣默然。我见场面尴尬,来到韦太后面前,拱手道:“太后,岳飞已然去世,您旅途劳顿,还是先回宫歇息的好。”

当年于金国之时,我对徽宗和韦太后照顾有加。此次韦太后能携徽宗灵柩回国,她也清楚我在此事上出了大力,见我如此说,她疑惑地点了点头,随高宗返回了后宫。

可惜,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当韦太后得知岳飞和岳云是被高宗亲手处死的时候,极度愤怒,情绪一度失控,并当场言明要出家当道姑,为岳飞的冤魂祈福。最终,还是在我的劝说之下放弃了出家。不过,此事过后,韦太后一直到临死之前,在宫中只穿道袍,这已然是后话。

绍兴十二年九月,宋金已然议和,韦太后和徽宗灵柩也已南归,百姓不再受战火荼毒,文武百官也无人对议和再做仗马之鸣。

高宗于九月初十下了大赦诏书,大赦天下,举国欢庆。为了庆祝议和,高宗于宫中大摆宴席,宴请百官。席间百官皆举杯盛赞高宗乃汉朝光武在世,我大宋中兴之君。高宗极为高兴,席间君臣对饮,好不热闹。

我默默地喝了很多杯酒,想到当年那个不喜饮酒,精忠报国的半生之敌已然不在人世,忽然感觉整个人有点恍惚,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厌恶。

退席之时,半路上韩世忠拦住了我的去路,指着我的鼻子问道:“秦相,您和万俟卨说岳飞谋反,可否有真凭实据。”

我望着这个满朝文武中唯一敢于仗义执言的老帅,轻声道:“岳飞与岳云已然伏法,还提那些证据做什么。我想,证据应该有吧,不然,皇上又怎会处死他二人。”

韩世忠须发张扬,愤慨道:“应该有,以这三字处死一名战功卓著的将军,不知天下百姓会作何感想。秦相您扪心自问,夜深人静时是否能够心安。”

我盯着韩世忠,咬牙道:“秦某知道天下百姓会作何感想,但却不在乎。因为对你我二人来说,对文武百官而言,当今皇上作何感想才是这世上最重要的事情。而天下百姓,想要作何感想的话就必须先活着。此次议和的目的,就是让这群痛恨秦某的人活着,不知这个答案韩老将军是否满意。”

韩世忠用血红的眼睛盯着我,握紧了拳头,最终,他还是忍住没有出手,转过头慢慢地往前方走去。

我突然发现,他月光下蹒跚前行的背影,早已不似当年名扬天下时的那般挺拔。

从此,韩世忠闭门谢客,绝口不提国事,只是偶尔跨驴携酒,带着一名家童,以游玩西湖为乐,过上了当年他准备归隐时和岳飞所说的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的逍遥日子。

我有时在想,他在湖边自斟自饮时,应当会想起已经过世的娇妻和好友吧。

记得当年曾听人说过:“一个人,只要仍旧活在别人的记忆中,就不算真正的死去。”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