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分钟,管理学小知识带回家,今天我们聊聊管理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所谓利益相关者,通俗理解,就是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人... 而在管理学的角度来看, 利益相关者指的是企业外部环境中受企业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 当然两者的意思大体一样。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有什么价值呢?
简单来说,利益相关者理论改变了传统企业只坚持股东优先的策略,它提出了要综合平衡了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不仅仅专注于股东的利益。 而且,利益相关者理论还要求企业在追求财务指标之外,更需要关注其本身的社会效益。 它促使企业的管理者要加强了解并尊重所有与企业行为和结果密切相关的个体,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各利益相关者纳入企业决策,这既是一种伦理要求,也是一种战略资源,事实证明这确实有助于打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那那些人是利益相关者呢?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利益相关者可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外部利益相关者和远端利益相关者三种。 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指的是企业董事会、股东、管理层、员工等等; 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指的是企业的供应商、客户、相关合作方以及管理部门等等; 远端利益相关者:主要指的是没有直接与企业发生关系,但却存在利益关系的团队和人,比如环保组织。 作为一种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一部分由股东掌握的企业决策权力和利益,应该移交到利益相关者的手中。 也有学者指出,这种权利的移交可能会损害股东的权益,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当然,世上没有完美的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这个理论并未经历过具体的实施,无法通过科学检验去证实; 它对于利益相关者的识别问题也存在显著的理论缺陷; 作为企业管理者,根本无法兼顾理论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只能根据对企业的利害关系缩小利益相关者范围,这也是对公平和公正原则的背叛。 当然,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还是有相当的启示和研究价值。 该理论指出了企业必须保持盈利、维持业绩,否则无法满足任何人的利益需求, 同时一个企业也应该尽量满足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而全面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升。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工作,如何选择相关性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优先处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十分重要。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不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如何,企业应该分享多少权利和权限的决定权都在企业管理者手上。 以上就是今天有关#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容了,谢谢你的阅读。 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有什么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认真阅读并回复。 另外,如果本文内容对你有所启发,请点赞、关注支持一下,谢谢~ 每天掌握一条管理学小知识,各位朋友,我们明天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