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信的弱点是什么?你为什么无法逃离朋友圈?张小龙给出了答案!

 老方说 2020-06-29

“每天有5亿人在吐槽,有1亿人想教我做产品.....不过我都习惯了(搓手)。”

马化腾说微信是腾讯“移动互联网的船票”,而作为微信的船长,张小龙说每天都有人想教他怎么做产品。

2019年1月9日晚,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在“2019微信公开课”上发表演讲,他提到了微信新版本7.0和他做微信的两个原动力,以及公众号、小程序、小游戏和AI等方面的思考。

演讲的信息量很大,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张小龙对社交的思考,我认为这才是他做产品甚至是他本人最本质的核心。

从Foxmail到QQ邮箱和微信,一路走来,就像张小龙说的,“这么多年了,我还在做通讯工具,这让我相信一个宿命——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而张小龙的使命就是社交、沟通。

毕竟,他可以说是目前做社交产品最好的一个人,没有之一。

实际上,社交是微信的本源和本质、微信最基础的东西。

2018年8月份的时候,微信的日登录量超过10亿,这可能是国内历史上第一款APP有10亿DAU(日活)的数量级,作为“微信之父”,张小龙的成就可谓举世瞩目。

作为一款国民软件,据微信发布的《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数据,在2018年,微信每个月有10.82亿用户保持活跃,其中55岁以上月活用户约为6300万,每天有450亿次信息发送出去,每天有4.1亿音视频呼叫成功,视频通话用户比三年前多了570%,随时随地“微信见面“已经成为一种日常。

同时,微信用户的人均通讯录朋友数量,也比三年前多了110%,但是呢,我们的朋友难道变得更多了吗?

没有。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微信也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平台。

微信8岁了。张小龙说到,想一想,你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有多少?你花在最亲密的朋友家人身上的时间多,还是你花在微信的时间多?如果微信是一个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给它。

我想到的是这8年来,我在微信上消耗了太多的时间,也记录了太多太多的情绪和信息。

有智能手机,有移动互联网,就必然会有微信。

从个人电脑PC时代,到网页、BBS、博客、微博,微信几乎是统治了整个中国人社交的市场,或者说微信满足了整个中国人移动社交的需求。

不管五环内还是五环外,没有一个拿着智能手机的人不是微信的用户。

人们热衷于在微信群里吹牛、聊天、发红包,更喜欢在朋友圈里晒自己的生活状态,微信放大了人喜欢表现自己的欲望。

“沟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

张小龙认为,这就是社交的本质。而人们发朋友圈,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带给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脑袋里面的过程。

比如说你发的每一个内容,其实你是希望别人认为你是一个这样的人,背后都是你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人设,你想推广自己的人设,是希望别人眼中的你是这样子的。所以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选设计过的,一定对你自己的人设是有利的。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品牌,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品牌的推销者。

“每个人有自己的人设,希望别人接受,你说的每一句话,有意无意的,都在希望别人接受你对自己人设的认可。表面上我们在讨论一个问题,本质上有可能只是希望别人认可你传递出来的人设信号。”

谁不渴望被同类接受,谁不喜欢被认可自己的人设,几乎每个人都害怕被同类所排斥,“所以朋友圈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地方。”——张小龙对社交和人性的洞察,是无比犀利的。

现在微信的问题就在这里,用户为了表现、突出自己的人设,都在极力地夸张、过度的宣扬,唯恐不为人知。

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

一是对朋友、朋友圈形成过度的打扰,一是用户容易被自己的“人设”所绑架,完全为了表演而表演。

虽然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演员,但过度的表演还是对他/她的人生来说,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事实上说,这会阻碍人生的成长、成熟。

所以,张小龙也指出了其中的一些负面作用。

如果你多发几张旅游的照片,大家会认为你经常在外面旅游,如果你发一些加班的可能被认为是整天都在加班。但事实上可能并不是这样子。这只是一个人设推广,它虽然有作用,但是也会过头,你很难表达你的真实状况。

虚假,不真实,其实是一种对人的深度伤害,当时也许不自知,但这种负面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

比如心灵的扭曲,比如迷失自我。

一个好的社交产品,应该是帮助用户学会寻找自我、建立自我并完善自我的,而不是反过来。

对此,张小龙提到了自己的一个经验:

“很多年前,我每次发微博,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想表现什么?”,大部分情况下,一问到自己这个问题,我就默默的删掉了准备发的文字。”

但遗憾的是,“大部分人不是这样的,越是短处越要发一个朋友圈来来强化它。”

自己越是缺什么,就越是想要强调什么、显摆什么——人们认可的是这个——这就是人性。

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往往是最好的状态,然后屏蔽了所有的不好的状态。

因为信息的过载、社交的压力和出于对微信负面作用的厌倦,很多人都说要逃离朋友圈,或者说不怎么用朋友圈了。但事实上这是互联网圈子大家看到的一个假象。

张小龙早已发现了这种现象,他说,真相并不是这样子的。

“因为朋友圈本身就是社交,所以一个人怎么可能逃离社交,即使你发东西少了,你也会去看他,然后也去互动点赞评论。它本身也是个社交行为。”

从发布到现在,每天进去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到现在每天有7.5亿人进去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所以每天的总量是100亿次。

就算你意志力强,做到了“用完即走”,但你还是会回来的。

张小龙相信,在未来几年大家还是离不开朋友圈的,因为还没有出现一个比它更高效率的社交工具。

现在朋友圈承载了中国人的线上的社交,可能是中国最高效的社交工具。张小龙强调,社交也是一个任务,而且是每个人都需要去完成的任务。

“朋友圈现在每天有这么多人这么多次的频繁进入。好像用户每天要通过做这个功课使得他完成了一个普通人一天的社交,他这一天可能并没有出门,并不妨碍他完成社交。即使你可能不发朋友圈,但是你会去看,你通过点赞评论还是会参与到社交里面,就像完成了一个社交任务。”

你说你逃离朋友圈,你又怎么能够逃离得掉?

究竟为什么这么多人在用朋友圈?

“其实我们人的社交是没有发生改变的,或者说社交的需求并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在线上的社交只是线下的社交的一个映射而已。”

张小龙指出,在线下在现实里面没有互联网的话,大家要去社交,可能去参加一个饭局,去参加一个聚会,然后可能熟人之间会打打招呼,我说的最主要是熟人的社交。但是这种线下的社交效率是比较低的。因为它要跨越地理和时间才能做到。

而朋友圈的本质上是一个什么呢?

朋友圈其实开创了一个新的社交的场所,其实它不止是一个时间流。张小龙说,它更像是一个广场。

你每天会花半个小时从广场走过,然后你看到广场里面你会迎面看到一堆堆的人在那里讨论不同的东西,聊不同的东西,有各自的主题,然后你经过每一个人群,这里面都是你认识的人,并且你可以停下来跟他们参与到任何一个小圈子讨论里面去,并且你会发现每一个小圈子也全部都是你认识的人。

你看,我们每天刷朋友圈、浏览朋友的动态、参与微信群、点赞评论聊天互动等等,不就像是逛一个广场吗?

这就是线上社交的任务啊,而且是高效率的,如果你是在真实的现场广场当中,你绝对做不到只用半个小时就完成这么多社交任务的。

但是,尽管朋友圈社交是这么高效率,可也会有自我表达方面的很大压力——正因为它是个广场,你去点赞或者是评论意味着你在广场里面公开大声的说了一句话,意味着广场很多人都可以听到,这样带来的压力感是比较强的。

而且人越多,压力越大,这点被张小龙称之为微信的弱点。

对此,张小龙说微信需要有一种新的方式,让用户可以比较勇敢的自我表达。

比如朋友圈“三天可见”。

但这有个逻辑上的矛盾:因为我们需要一个人表达得很清楚,如果要最没有压力,那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但是自己对自己说话是不可能获得朋友的回馈的,也就是说它是没有社交上的回报。他跟人说的话被越多人听到,他的社交回报越大,但是他的压力也会越大。

所以呢,用户并不希望自己发的每一个都是可以被别的朋友很久以后来翻看、被“挖坟”。

张小龙有些后悔的是,在当初没有设定让朋友圈和个人相册分离的规则,把相册变成是私密的。

而且他认为对于朋友圈这样一种高压力的社交工具,可能并不代表未来的趋势。未来大家都需要一种更为轻松的一种方式。既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又能够获得社交的好处,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工具。

微信需要另外一种社交的模式(非朋友圈),去解决弊端。张小龙说,这可能是视频动态或者是时刻视频。

“人是环境的一个反应器,就你遇到什么的环境,你就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出来。”,用户应该是可以有个工具去记录下自己对真实世界的实时反应,而不是经过装饰的,然后去分享,张小龙希望的是每个人都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且同样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

为什么张小龙被人称之为最有人文精神的产品经理,这就是了。

我们看到大多数APP应用都有一个几秒时间的启动广告,微信为什么没有,要知道以微信的巨大无比的流量,如果卖这个广告的话,绝对是天价的。

但张小龙认为微信是用户最好的朋友,“我怎么舍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脸上,贴一个广告呢?你每次见他,都要先看完广告才能揭开广告跟他说话。”

这和在PC时代,微软为什么不在PV最大的页面、IE浏览器的404页面放广告是一样的道理。

微信产品接近完美地体现了张小龙的初心,或者说“原动力”(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以至于可以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去达到它。)

那么,微信的源动力是什么?第一,作为工具,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第二,作为平台,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

一个好的产品是有自己的使命的。

“当一个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我认为它是短视的,不长久的。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现在还有人记得曾经辉煌一时的运营商SP平台吗?

所以,张小龙说,只让自己好不让别人好的事情,通常都不会太长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