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玉平《京胡演奏教程》:
散拍子即无节拍(京剧称散板),记谱为散节奏形式,用音及句幅可长可短,起止较为自由。其实,散节拍唱腔是音散形不散,因此在为散节拍唱腔伴奏时要牢牢把握散中有形的律动特点,将运弓的急缓停起与演唱者的句法,气口,神态,动态紧密地链接在一起,做到变中有法,活板传情。 1.散拉散唱,故称[散板]。从谱面上看,伴奏与唱腔几乎完全一致,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像上板节拍那样音值固定,因为[散板]唱腔的节拍长度具有伸缩性,故而伴奏就会出现灵活处理的空间,那么为散节拍唱腔伴奏的要领是什么? 我以为,关键是抓节奏,抓气口,可见节奏,气口在散节拍伴奏中的重要性。 2.紧拉慢唱,故称[摇板]。以散节拍唱腔和无定次的紧凑固定击板节拍伴奏合而为一,属于节拍自由的散板类型板式。紧拉慢唱的伴奏要领,即始终贯穿唱腔之中的固定击板节拍,运弓时要做到快而不慌,稳而不拖,伴奏与唱腔的协作链条不是一字不差的唱腔音符,而是互为依存的节奏律动, 只有这样相配才能使紧拉慢唱的行腔自如,讨俏,琴者也得以发挥其灵动的伴奏技巧。
蒋莘:
[散板]和[摇板]是京剧唱腔中的两种板式,这两种板式首先在节奏上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无论是开唱前的板鼓“开头”,还是唱腔的起首“过门”,均有本质的不同。[散板]唱腔中的旋律及节奏是以 ‘松动,自由,弹性”为特点,前辈们形象地称之为“猴皮筋儿”,意思是能“伸”能“缩”及较“随意性”,也是较“灵活”的。而 [摇板]唱腔中的旋律及节奏与[散板]就截然不同了,[摇板]唱腔中的旋律一向以 “行云流水”的形式为风格,节奏是以“圆华顺畅”为特点,前辈们俗称 “直板儿量”,还将[摇板]的节奏非常形象地比作为“摇橹”。它的节奏是以固定节奏形式为基础,丝毫不能晃动,琴师在演奏[摇板]时是最有感触的,也是较敏感的,否则“弓头”与鼓师所演奏的(板)节奏就不“合槽”了。
张再峰《京胡大教本》:
在京剧中早先是把今天的“摇板”称之为“散板”,而把今天的“散板”称之为“摇板”,我们在参阅原来的文选,谱例时,应加以注意,区别。 摇板的主要特征是:鼓佬挎板单键击鼓指挥。其板(节拍)与唱腔是两种节拍,它是以散唱加1/4节拍而成,即唱腔节奏是散拍子,演唱者酌情自由处理,而伴奏则是一拍子,即散唱紧拉。摇板一般不用小节线。每拍可无定次反复,但这种反复的范围一般在2-6拍。它的唱腔旋律一般以四分音符记谱,而过门则用八分音符记谱,故过门的速度比唱腔的速度显得有快一倍之感。(但实际上击板的速度并未快一倍),所以有“紧拉慢唱”或“紧打慢唱”一说。
在演奏摇板时,起首过门与唱腔中过门的第一拍都要用上弓演奏,西皮摇板大过门无定次反复,至开唱随腔。演员可在胡琴的上弓或下弓开唱。 在伴奏摇板时,每句唱腔的最后一个音,须调整为下弓,且须作小停顿,这样才便于后面过门的第一个音用上弓,散唱时例外。唱腔中有唱词的音都应在每拍的重音上,用上弓演奏(两个字以上紧接的唱词例外)。为了便于按指换弦,在不影响弓序和节奏的情况下,伴腔时可以只拉骨干音,每首曲调的结尾收束都要在下弓。
散板的节拍重音及单位拍的时值不十分固定,而是根据乐曲的内容和表演者的体会自由处理。在京剧中独立的一段散板唱腔,或在其他板式的某一段唱腔之前,或在这段唱腔中间的散唱及后面的叫散,还有“导板”“吟唱”“滚板”等, 都属于散拍子之列。除“导板”“吟唱”“滚板” 有专用的板式称谓外,对其他散唱的唱腔都称之为“散板”。散板一般不用小节线,偶尔用小节线或虚线也是根据需要而划。一般不记拍号,用“散”字或“サ”为散拍子的标记。
京剧中散板的强弱轻重及单位的拍值,语气的抑扬顿挫都是根据唱词的语气,情感的表达要求,以语言节奏为依据, 其语言节奏就是乐句结构的基础。拍子的紧慢,拍值,音的长短一般在曲谱上无严格规定,虽有 “慢拉(打)慢唱”或 “散拉(打)散唱”的特征,但并不是散乱无章,它所谓的“散”是有一定的“尺寸”和弹性的。如程砚秋先生唱散板就有“上板散板”之说。演奏散板时要求准确,在唱散板时各个音符的长短应有一定的准确尺度。这种尺度是以演唱者对词意的体验所作的适度处理。在速度方面它是随词意所需表现的情感来决定唱腔的快慢与强弱的起伏,演唱或伴奏者同样要主动地把握好它的弹性尺寸,即拱与板。散板正像清人徐大椿所言“无节之中,处处有节,无板之处,胜于有板”。 散板的伴奏首先要求伴奏者要熟悉唱腔及演唱者的气口,这样才能达到业内术语所说“散板要准”的要求。过门的快与慢应视演唱者的语气节奏要求而定,在一般情况下是散唱散拉,每句或分句的第一个字的音或需要强音的地方都要用上弓伴奏,着也是因语气的气势和京胡演奏的特性的要求。(除紧缩句,联唱句外),其抑扬顿挫,轻重快慢是全方位与演唱者同步起落,在伴奏时句中的气口垫音应恰到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