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被请出京城了,仁宗皇帝赵祯的病也痊愈了,但他的这场大病还是让群臣感到了恐慌。 皇帝没儿子,皇储当立大家意识到,皇帝继位30多年了,已经年近50。问题的关键在于他居然没有儿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更何况是皇帝无子!这关系到江山社稷的根本!万一不测,后果堪忧! 就在四年之前,皇帝也病了一场。鉴于此前连死三个皇子,宰相文彦博奏请早立皇嗣为妥,后终因赵祯病愈而作罢。 赵祯 又过了两年,太常博士张述先后七次上书,他说:
听了这有些犯忌的话,赵祯虽然不高兴,但也没说什么。他确实在广施雨露,为生育皇子而不断努力,可惜只有耕耘没有收获。 这次大病,让他想起了这些往事。他不禁感慨,朕都是忧心宗庙社稷,这才积劳成疾啊! 文彦博、富弼等人见皇帝态度转变了,马上抓住机会,劝他早立皇嗣以防万一。 赵祯点头了。 现成的人选可皇帝没儿子,那该立谁? 大宋可不像契丹,皇帝的亲兄弟、堂兄弟都能够封王拜相。从赵光义开始,这里早就没有培养宗室的习惯了! 还好,赵祯有现成人选——左千牛卫大将军赵宗实。 立他名正言顺,因为赵宗实父子都曾被当作皇子、先后被两朝皇帝抚养长大。 赵宗实的父亲、濮安懿王赵允让是真宗皇帝赵恒的侄子。当年,赵恒的前五个儿子有四个早亡,还有一个是当作太子来培养的,因为没有亲兄弟,于是就选了年龄相仿的赵允让入宫做伴。 没成想,赵恒这个亲儿子十来岁时也夭折了,只好将赵允让当作儿子养着。直到赵祯出生后,这才将年已十五岁的赵允让送还王府。 赵允让 所以赵允让的儿子赵宗实,其实是赵祯的堂侄子。这已经是最亲的一系了。 赵祯成年很久也没有儿子,于是想起了“备胎”赵允让。赵允让虽然没做成皇帝,但很能生,前后有20多个儿子。赵祯在1035年选了他的十三子——3岁的赵宗实抱入宫中抚养。 等赵宗实长到7岁时,赵祯的亲儿子出生了,赵宗实重复了父亲的轨迹——被送回王府。 历史总是相似。赵祯的这个儿子也不长命,赵宗实又恢复了“备胎”的地位。 这次,文彦博、富弼得到皇帝首肯,赶紧趁热打铁,准备草拟奏疏把事情定下来。 没成想还没上奏呢,赵祯就病愈了,此事就不好再提了。 否则,皇帝会以为你诅咒他,恨不得他再病或者生不了儿子呢。 执着的范镇:立皇储见皇帝不提这茬了,知谏院范镇首先上书说:
这把文彦博弄得有点难堪。文彦博派人责备他说,这样的大事为何不先与执政商量? 范镇凛然答道,我是抱着必死之心上书,如果先跟执政商量,很可能就胎死腹中了! 范镇 宰相虽然不置可否,但很快有其他人跟进。殿中侍御史赵抃紧随其后,上书说,立皇储! 殿中丞、集贤校理、并州通判司马光继续跟上,上书说,请立皇储,以安天下之心! 司马光还怕范镇泄气,专门写信告诉他,此等大事不言则已,既然出了声,就不能瞻前顾后,要以死争之! 不再孤军作战的范镇,愈加勇猛。他见皇帝不表态,继续上书说:
翰林学士欧阳修的上书更加直接激烈,他说:
欧阳修 司马光不甘示弱,他说,事有轻重缓急,水灾泛滥不急,财政困窘不急,强敌侵盗也不急,什么事真正急?立皇储! 当天,范镇进一步刺激赵祯说:
之后,范镇每见皇帝一次,就劝一次,前后上书19道。 赵祯还是不答复,直接把奏章转给中书。 中书为了不让皇帝为难,就敷衍他说,皇帝病时,我们本已建议立储,现在陛下病好了,开始有谗言了,再叫他做决断,太难了! 范镇就调转矛头,向着中书开战,说:
范镇 司马光继续声援,说,自古没听说哪个皇帝避讳立太子的,唐朝中叶后出现了这种情况,结果怎样?国势日益衰败!所以,请立皇储! 可赵祯还是不理会,他想的还是要亲生一个儿子。 范镇真怒了,他拒不接受朝廷对他的新任命,在家待罪百余天,须发皆白。 十一月的一天,范镇上朝,再次见到赵祯。他说:
说到最后,他已经是泣不成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赵祯总算被他感动了,也流着泪对他说,朕知道你忠心,你说的话也是对的,但请你再等上个三两年吧,朕定会有所交代! 历时半年多的立太子之争,因赵祯这句勉强的答复,算告一段落。 这结果还算满意,但是范镇仍觉得不够理想,坚决辞职。 三年后,赵祯将50岁。他要么努力生个儿子,要么就过继个儿子。 这是他对百官,对帝国的承诺。 |
|